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先秦儒家“學而優則仕”的二律背反

2015-09-10 07:22:44陳鵬趙雪溫焜
理論導刊 2015年12期

陳鵬 趙雪 溫焜

7

摘要:先秦儒家主觀設定“學而優則仕”的理想,以志道據德為終極旨歸,但是先秦儒家之“學”的現實效果卻無法有一個明確的評價標準。后世學者對于“學而優則仕”往往將著重點放在“仕”的結果,而對于為仕的前提“學而優”的過程卻相對忽略。先秦儒家將為學致思的重點始終都放在心性領域的道義追求方面,對于造成后世無數讀書人善談心性卻拙于事功的消極影響是無法回避的。盡管其為學思想本意并非如此,但理論導向與現實后果卻出現了二律背反。

關鍵詞:先秦儒家;學;仕;道;內圣外王

中圖分類號:B2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5)12-0114-04

基金項目:2015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先秦儒學變異研究” (HB15ZX013)。

作者簡介:陳鵬(1980-),男,河北滄州人,河北金融學院社科部副教授,哲學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哲學;趙雪(1986-),女,河北廊坊人,河北金融學院社科部助教,哲學碩士,研究方向:文化哲學;溫焜(1980-),男,江西石城人,中共江西省委黨校領導力拓展教研部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與城市管理。一、先秦儒家對“學”“仕”“道”關系的理論構想

(一)“學而優則仕”的現實擔當

先秦儒家心存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為學者初受掃灑應對、識文斷句的小學之事,進而深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的明德為己之事以及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功之理,最終實現“止于至善”的大學之道。后世儒者將《大學》中的“三綱領”與“八條目”彼此關照,將以修身為本的涵養之學概括為內圣,以事功為主的擔當作為歸結成外王,因此,由修身明德的功夫推衍至建功立業的作為,即是儒家以內圣開外王。這一圣而王的過程無論是內圣修身還是外王功業都離不開為學之道。在先秦儒家思想中,“學”與“仕”與“道”緊密關聯,為學是入仕進而得道的邏輯起點,入仕是連接為學與得道的中間一環,得道是為學與入仕的終極目的。先秦儒家為學與求道的現實擔當就體現在“仕”這一中間環節。

先秦儒家講“學而優則仕”,[1]215“學”與“仕”事異而理同,為學與做人相輔相成,儒家為學思想是教人在現實世界中擔當一種社會責任,堅定建功立業的信念。以社會為尺度來衡量為學價值,教人以經世致用為原則活在當下。梁啟超曾說過,儒家開宗的孔子不大喜歡說什么“性與天道”,只是想從日用行為極平實處陶養成理想的人格。儒學肯定現實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視從現實關懷中獲得生命的滿足和理想的安頓。于是,儒家圣賢將大化流行的自然天道與日用常行的人倫物事從整體上融會貫通,從天人合一的理念中體會和把握天地人事的恒常秩序并自覺踐履人生的社會擔當和人格理想。循此邏輯,似乎可以理解孔子既注重“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日常細節,欣賞春游暢志的曾點之樂,關注生老病死的生命狀態,重視婚喪嫁娶的禮節儀式等諸多俗世生活的樣態,同時,儒家又教人心憂天下,“以天下為己任”,關注民生,擔當道義,知曉明德、親民與至善的大學之道。孔子提倡庶而后教,關心百姓;孟子倡言“仁政”,荀子主張“王制”,先秦儒家有“知其不可而為之”[1]161捍衛和實踐道義的信仰,承擔以斯道覺斯民的使命,有“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2]339的人格尊嚴,實現這一道義擔當和社會理想的途徑則是“仕”。

仕,事也,職也。先秦儒家在實踐道義和歷史使命過程中不遺余力,孔子一生不僅以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為世人所知,更是以捍衛和傳承中原禮樂文化為職志。孔子志在安貧樂道,卻時常如櫝中之玉待沽一般,表現出待詔入仕的急切,甚至十四年間在衛、宋、陳、蔡、齊、楚諸國之間奔走流離,凄凄惶惶而不遂其愿。突遭圍困,孔子感嘆說:“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1]77“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1]93孔子急于得仕并非是因為自己志在求官,而是擔憂自己所背負的周公文命難得入仕途徑而遂不行于世,于是退而為教,以授教于學的方式自覺踐行文化使命。孟子私淑孔子,繼承孔子的使命意識和救世情懷,他曾奔走游說于梁、滕、齊、魯、宋等國之間,為推行仁政理想不遺余力。孟子具有獨立的大丈夫人格,主張士人出仕尊德不尊勢,樂意不樂君,“堂高數仞,榱題數尺,我得志,弗為也。”[2]339睥睨天下而使道尊于勢。先秦儒家敢于以德抗位,以“格君心之非”的高貴姿態批判現實是非、馴化諸侯君主,后世讀書士人在朝則以“道”為最高標準,通過“諫、爭、輔、拂”的方式致力實現君臣坐而論道,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現實擔當。

(二)尊德與樂道的道義關懷

對于先秦儒家而言,為學入仕是其擔當社會責任的現實訴求,但并非終極目的,除了承擔建功立業的責任,儒家之學的終極關懷是超越性的“道”。儒家為學之道極高明而道中庸,這種即世而出世之超世的“道”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求道之人的文化性格、態度和作為,于是,儒家知識分子憑借獨立的人格尊嚴尊德樂義,胸懷超脫之道卻心憂天下,尊道與濟世不即不離。于是,在孝親或忠君、出將或入相、為官或為民之間誓守捍衛儒學道義的文人士大夫不絕于史。“道”并非儒家所獨到之學,但是系統性的道統卻為儒家所獨自建構。儒學道統論為唐代韓愈所提倡,即為上古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圣圣相傳,古今不易的先王之道,孟軻之后,先王之道幾乎不得其傳,于是韓愈自擔復興先王道統重任,開宋明性理之學先河。道尊于勢,是儒家學者的傳統理念,道統高于政統,是中國幾千年歷史的文化特征。儒家學者將理想化的道統定尊于君主政治統治之上,以道義至尊限制皇權專制。儒家知識分子主要通過“仕”與“隱”兩種途徑來實現以德抗位的文化理念。

“仕”是指在朝為官,“隱”則意味著在野為民。一方面,在朝的儒家士人內尊道義于心,外守君臣之禮,憑借封駁諫諍之權輔佐帝王以安治天下。使為政與為道謀而后合,這是先秦儒家所設想君臣關系的理想狀態,幾千年來,在朝為官的讀書士人也在為實現這種理想狀態而不斷努力。而一旦為政之途與為道之志發生矛盾,儒家士人站在衛道的立場如何對政權做出抗爭呢?《禮記·曲禮》講到為人臣事君之禮,“為人臣之禮,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之。”[3]君臣之間以義為主,君主重義與否是決定為人臣者是去是留的關鍵所在,如果君主有過失,為人臣者數次勸諫而不聽,則以去就爭。《曲禮》主張“不顯諫”抑或是“幾微”,《檀弓》記載“有犯而無隱”,主張“犯顏”。無論是“諫”還是“犯”,都與儒家所主張以道事君的理念大體一致。孔子講正名,力圖使名實相符,權責一致,對于為人臣者事君而言,功自誠在,利從道義,君主有過,當必諫,即“犯顏”,此謂“以道事君”;既是為人臣者,自當遵守君臣之禮,“傍征曲諭,以諷諫為轉移之道。在我不居諫諍之名,而君父不蹈過失之責,此乃臣子之大幸也。若三諫而不聽,是無可為轉移矣。”[3]34在數次勸諫無果的情況下,唯有以去就爭,“不顯諫”是循禮的要求,即為“不可則止”。孟子講到為仕者“就”與“去”的原則,“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禮,言將行其言也,則就之;禮貌未衰,言弗行也,則去之。其次,雖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禮,則就之;禮貌衰,則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饑餓不能出門戶,君聞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從其言也,使饑餓于我土地,吾恥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2]297荀子也說為臣者“從道不從君”。荀子對“諫”的解釋是,“君有過謀過事,將危國家、殞社稷之懼也,大臣、父兄有能進言于君,用則可,不用則去,謂之諫。”[4]251先秦時期,對士人而言“以去就爭”并不是罕見之事。士人出仕在朝去或留只是方式,要求當世君主行其道從其言才是根本。

另一方面,士人去官在野,則意味著不再受君臣倫理之限制,士人脫去官服,解去綬帶,走出廟堂,不食君祿也就不再是君之臣,跳出官僚系統的束縛,便進入一個更加獨立的自由空間。孟子說,“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余裕哉?”[2]96儒家士人一旦擺脫君臣身份的羈絆,就會憑借超越性之“道”關懷心與性、天與人整個自然的價值秩序。儒家強調,對士而言,相對于物質利益或時勢權威,“道”無疑具有價值優先性。孔子認為,士志于道,與“恥惡衣惡食者”不足而論,“君子謀道不謀食”,[1]178“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1]153孟子倡言,士人尚志仁義,強調“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2]17(《梁惠王·上》)荀子則主張一種“權利不能傾,群眾不能移,天下不能蕩,生乎由是,死乎由是”[4]2的君子德操。先秦時期,君子德行與權勢高位相互分離的普遍現象使儒家對士階層地位和使命具有一定的理性自覺,這種心憂天下的社會意識在很大程度上遠超士人關心自身的小我之見。“仕”與“道”之間的復雜關系與儒家“學”與“政”與“道”事異而理同的設想并非一致,禮崩樂壞的社會現象一方面會激起士人改變現實的強烈愿望,另一方面,他們還秉持修身志道的終極情懷。對于絕大多數士人而言,學以至道是一種扎根于生命的信念,當這份堅定信念遭遇救世責任時,也就造成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無奈堅持,為學之志與仕途之間的現實張力使儒家試圖通過入仕而達到學以至道的目的終究不得實現。

二、當理想遭遇現實:“學而優”與“仕”的關系背反

(一)“學而優”與“仕”的理論設定

“學而優則仕”雖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這絲毫不影響這句話對后世儒家看待為學與入仕之間關系的決定性作用。因此,了解先秦儒家“學”范疇的發展流變,對于“學而優則仕”進行符合先秦儒家思想原意的解讀非常關鍵。

首先,合理詮釋“學而優”之“優”的含義。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對“優”的訓釋是:“優,饒也,從人憂聲。”[5]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對其進行了更為詳盡的解釋:“食部饒下曰,飽也。引伸之凡有余皆曰饒。”[5]即“優”的本意是饒,在先秦主要文獻《詩經》《左傳》等著作中“優”字也多有出現,比如,《詩·小雅·信南山》中“既優既渥,既沾既足”,[6]以及《詩·商頌·長發》中,“布政優優,百祿是遒。”[6]一般具有渥、寬、裕、饒之義,因此,段玉裁將“優”之“饒”義解釋為“有余力”。正是基于對“優”的此種釋義,將“學而優則仕”的涵義,按照“學有余力則去為仕”的意思去理解,將“優”釋為有余力,而不是“優秀”應該說是比較符合文本原意的。對于為學者而言,“學而優”是指勤學、善學之人在學習方面得心應手,所持有的學識已經達到學以致用的要求,而且在時間和精力上也已經具備“仕”的條件,但這并不是說為學者的學習就是為了“仕”,“仕”只是“學而優”的自然結果而非求學的主觀動機和目的。如果將“優”按照優秀之義來理解這句話,就會得出與之大相徑庭的認識,即為學者一開始就以“優則仕”為求學動機,為了實現自身發展而不斷努力學習,一旦達到“優”的水平,就會積極出仕,而“學”則成為追求個人功利的手段。由此可見,合理理解“優”的含義,對于正確解讀“學而優則仕”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厘清“學而優”與“仕”的邏輯關聯。在先秦儒家為學思想中,“學而優”無疑是“仕”的前提條件。孔子重學,教授弟子文、行、忠、信,對于學的重要性,孔子以“六言”克“六弊”教育弟子。孔子認為,學不僅可以增長學識,還能夠擴充德性,一個人做到德才兼備,才算是“學而優”,這才達到出仕的條件。在孔子看來,“學而優”的前提對于“仕”是必不可少的。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在還沒有達到學有余力的程度便出仕,于人于己都是沒有好處的。于是告誡弟子,“不患無位,患所以立”,[1]40而一旦學者達到學識淵博、德行純篤的水平,“仕”是其“學而優”的必然結果。先秦儒家講求學以致道,為學只是為立身提供了學識和德性上的前提條件,而修身弘道只有通過“仕”這一途徑才能在更大的領域中得以展開。先秦儒家主張修己以成君子,君子以安百姓。學有余力的士人將自身具備的學識和德性外化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功業之事,在一番事功作為中使先秦儒家的社會理想得以實現。

(二)當“學”遭遇功利之“仕”

先秦儒家提倡“學而優則仕”的最終旨歸是社會而非個人的,這就涉及到先秦儒家提倡這種教育理念的人文環境。西周時期,中國社會結構是以宗法制和分封制為主的家天下制,這種社會結構的典型特點就是家與國一體同構,族權與政權密切關聯,在官僚制度上則采取世卿世祿的官位世襲制,做官資格主要是由家族血緣所決定,而非“學”,貴族子弟生來就具備為官、受封、襲爵的條件,此種社會政治結構下“學”與“仕”之間沒有必然聯系。但是,“學”與“仕”都只是貴族的權利,與一般的平民沒有太大關聯。“官學合一”即“學”是貴族子弟的教育特權,但不是決定“仕”的必要條件。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學在官府越來越使得很多膏粱子弟身居很高的官位,占據廣闊的封地,享受豐厚的俸祿,卻德之不修,學之不講。這種現象引起先秦儒家的憂慮,于是提倡“學而優”對“仕”的必要性,當然,在孔子之前,很多有識之人就已經做出了不同于傳統選拔人才的革新,管仲相齊就提倡“擇其善者而業用之”,實行“匹夫有善可得而舉”以及“使各為其所長”的原則。[7]孔子在思想觀念和實際行動中做出一些更為系統性的嘗試,即在教育上以“有教無類”的原則創辦私學,提倡“學而優則仕”,以“學而優”作為出仕的資格或者前提條件。

另外,“學而優則仕”的主張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是社會本位而非個人還表現在家國同構的社會組織中,家與國具有極其相似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因此,齊家與治國在思想觀念中也就具有很大程度上的比擬性。先秦儒家認為自天子以致庶人皆以修身為本,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一以貫之的修身之道,方有能力做到“齊家”,如果能夠將“家”管理妥當,也就具備能力和條件來治理一“國”,進而使“平天下”為己任。可見,先秦儒家憑借“學而優”為“仕”做好自身素質準備,而士人為“仕”其本質是社會性的,孔子一生自任身負周之文命之責,傳道授業講學的目的是復興周禮的社會秩序,教育弟子學而為君子謀道不謀食,不以惡衣惡食為恥,對于為學者而言,個人的功利性因素不是首先要考慮的,甚至是不予主動考慮的。然而,先秦儒家這種“學而優則仕”的主觀理論設定并不與社會現實發展完全一致。春秋戰國之際,諸侯國之間持續攻伐征戰,各個國家都認識到人才可貴,也大多能做到禮賢下士、尊重知識和人才。于是很多士人拜師學藝,或學文,或尚武,或研習兵法,或為陰陽術數,或為縱橫辯士等,而且學成出仕之后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并不在少數。比如,馮諼客孟嘗君,蘇秦配六國相印,樂毅率燕軍伐齊等典故都為眾人所熟知。求學之風一時興起、為學者數量與日俱增,為學者的求學動機與目的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在中國傳統社會組織中,家族與血緣對于個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對于為學者而言,立身揚名以顯父母之德,也就成為不得不重視的現實利益因素。于是這些后學者出于現實因素的種種考慮,并不待學有余力之后方去出仕,而是將求學作為實現個人或家族利益的途徑,一旦學有所成便立刻出仕,一旦為國君賞識,便立不世之功,以享富貴榮華。這種以實現個人功利目的的為學思想與先秦儒家的“學而優則仕”是大相徑庭的。

毋寧說,“學而優則仕”的理論設定是先秦儒家的主觀理想,以志道據德為終極旨歸的先秦儒家之“學”的現實效果無法有一個明確的評價標準。在功名富貴的誘惑和光耀門楣的責任面前,很難去否定為學者的個人功利動機。對于“學而優則仕”的命題,站在后學者的角度來分析,他們并非完全理解先秦儒家強調“學而優”的為學原意,往往將著重點放到“仕”的結果,對于為仕的前提“學而優”的過程卻相對忽略。由此可知,中國家國同構的傳統社會組織以及對“學而優則仕”命題的不同理解,便很有可能成為求學者追求個人功利目的的借口,使先秦儒家社會本位的為己之學成為追求功利目的的個人之學。更有甚者,隋唐以降,國家實行科舉取士,逐漸打破世家大族壟斷官員選拔的局面,為庶族寒士通過讀書考試步入仕途提供了機會。“學而優則仕”幾乎成了號召讀書人參加科舉,以實現個人抱負或家族榮耀的不二法門。宋朝采取重文輕武的政策,宋太祖于太廟刻碑立誓,“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甚至告誡后世子孫“有渝此誓,天必殛之”。宋真宗御制勸學歌,勸勉世人讀書科舉,“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國家厚養士人,讀書人最看重忠孝節義,從心理上對自己的國家民族產生認同;另外,士人讀書明理,廟堂之上君臣融洽,四海之內民生幸福,也使宋朝的科技、文化、經濟的發達程度達到中國歷史上的巔峰,所以,這樣的政策對于有宋一代繁榮昌盛的局面確實有造就之功。但是不得不承認,科舉取士通過制度化的方式將士人讀書與做官直接關聯,將文人命運與政治走向緊密結合,從此,士人便一頭埋進科舉應試,甚至將蟾宮折桂視為讀書的唯一目的,一朝科場得中,便入朝為官,所謂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士人心為形役,大受其累。德與位,道與官之間的張力使得讀書人與政治之間缺少緩沖地帶,這也造成讀書士人在出仕與退隱之間的兩難抉擇。

三、先秦儒家以內圣開外王的理路得失

在先秦儒家思想中,“己”,是思想推演的邏輯起點,儒家強調推己及人,將仁與義由自我推及家族親人,再擴及社會眾人,修身是實現家齊、國治、天下平的根本依據,自我完善的內圣之道是實現外王之業的前提。這一邏輯理路在先秦儒家孟子思想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孟子視內圣為體,外王為用,強調反求諸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孟子認為,先王以不忍人之心推不忍人之政,此謂仁政,實現仁政的外王之業盡管是最終要達到的社會目標,但這并不困難,只要以內圣為依據,仁政只是教人善于由內向外擴充不忍人之心的結果。孟子將這一理論進行推延,最終便達到盡心知性而知天、存心養性而安身立命的境界。這無疑會使士人為學心思的著力點都放在內圣方面,甚至只知道在自我修為的道德領域中用功,而疏于外在制度規范的建構和完善。儒家思孟一派對秦漢之后的歷史發展和社會思想具有決定性影響,由內圣開外王的理路備受后世儒家的偏愛。

先秦儒家設定了學以致道的終極關懷,《大學》中提出了“止于至善”的人生最高追求,但無論是“道”抑或是“善”都只是道德領域內自我修養的內圣之事,而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也只是作為達到“明明德”或“止于至善”的具體條目,以道德領域中的修身起步,雖然中間涉足政治,但充其量也只是作為道德修為的外顯,是為實現終極目標的階段步驟,最終的落腳點還是返回了道德境界。毋寧說這是一個由內圣而外王最終又返于內圣的致思趨向。儒家為天子以致庶人的社會所有人群設置了同樣標準的道德修養要求,企圖使社會意識中的道德因素單獨發揮整體性的社會效果。但是,對于大多數社會成員而言,他們尚不具備成為道德自律性主體的現實條件,更不可能真正去實現“修身為本”。因此,忽略社會其他非道德因素的正常運行作用,道德規范對于缺乏主體性和獨立人格的廣大社會成員而言,只不過是強制性制約和畏懼性遵守,并不能使道德真正發揮力量,反而會使社會整體產生道德異化現象,將社會成員的意識形態納入體現在上位者意志和利益的道德規范中,在上位者會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要求社會成員恪守道德規范,這樣一來,社會成員迫于外力也就喪失了道德自主性,而道德也就成為非道德。正如戴震批判宋明理學的存理滅欲可以“以理殺人”,毋寧說,戴震所言可以“殺人”之“理”是被異化之后的非道德之“理”,公允地說,這與宋明儒者所講之“理”并非同一個理。宋明儒者對于內圣之學有著精致的思辨。他們以微言大義的方式詮釋儒家經典,體悟心性與天理,建構了一個“超世”而不“脫俗”的精神境界。以“主敬”“去欲”“立人極”的內修之道尋覓“孔顏樂處”,依靠自我道德修養,踐行“大學之道”,從而在道德領域中達到光風霽月的境界,心無愧怍、獨善其身,卻始終使兼濟天下不得于世。

先秦儒家將為學致思的重點從始至終都放在心性領域的道義追求方面,“學而優則仕”的現實關懷也只能看作其立身行道的途徑而非目的,這對于造成無數讀書士人善談心性卻拙于事功的局面的消極影響是無法回避的,盡管先秦儒家為學思想本意并非如此,但其理論導向的現實后果卻實然如此。另外,儒家為學致思過于強調道德的力量,也就容易將道德的作用無限擴大,將其他非道德的問題都利用道德說教來解決,將道德原則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最高原則甚至是唯一原則。不可否認,儒家學者主張在政治領域中發揮道德力量,對于限制君權、開明專制、存續文化命脈于中國歷史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但是,儒家道德力量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皇權專制的固有矛盾,儒家學者更是無法擺脫自身存在的兩難困境。進仕,身形俱受制于君,所學之道不得其行;退隱,于心性之域無限開掘,修養既是過程也是目的,而費而隱之“至道”,雖圣人亦有所不知,有所不能,因此,對于一般為學者是否可及,亦有所不知。不得不說,先秦儒家的為學思想與內圣外王之道對于傳統政治的治亂循環以及讀書士人仕隱兩難的歷史宿命既有成就之功,也無法回避其批判之過。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8.

[3]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清]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5][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周振甫.詩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

[7]陳國慶.漢書藝文志注釋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責任編輯:宇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二级毛片| 91精品国产丝袜|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色精品视频|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 国产新AV天堂| 日本午夜网站| 高清亚洲欧美在线看|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91精品网站|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a级毛片网| 69av免费视频|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国内精自线i品一区202|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岛国岛|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青草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亚洲精品日产AⅤ| 五月婷婷导航|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91青青视频|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精品xxx| 亚洲最大综合网|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国产尤物视频在线|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欧美国产在线精品17p| 91娇喘视频|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国产99在线|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 91啦中文字幕| 久久国产香蕉| 久久9966精品国产免费| 国产精品女主播|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波多野结衣国产精品|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夜夜操狠狠操|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JIZZ亚洲国产| 婷婷色婷婷|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久久伊人操|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 亚洲三级a|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波多野结衣国产精品| 97在线碰|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无码内射在线|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