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論壇——三峽城市群·長江經濟帶”國際研討會在湖北省宜昌市舉行,會議以“協作 發展 共贏”為主題,來自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及三峽區域聯盟活動代表共約200人參會,30多位國際國內專家站在國家大棋局、大戰略層面,縱論大勢,謀劃未來,建言獻策,共同倡導建設三峽城市群,讓長江經濟帶戰略長江中上游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湖北省人民政府、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中國城鎮化促進會聯合主辦。
“長江經濟帶”戰略是當今中國區域發展三大戰略之一,在三峽區域規劃建設“三峽城市群”,對于推進三峽地區次區域合作,打造三峽經濟協作區,促進長江經濟帶經濟轉型,加快形成中國經濟新支撐帶,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專家學者建議,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是“中國經濟的脊梁”,實現區域一體化統籌發展,是三峽城市群建設的重要路徑。
“三峽區域位于長江中上游結合部,在長江經濟帶中擔負著關鍵鏈接和支撐作用。”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說,以三峽工程所在地宜昌為中心打造“三峽城市群”,對于支撐長江經濟帶、助推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書記黃楚平在致辭中表示,三峽區域各個城市山同脈,水同源,民同俗,經濟同質,文化同根,抱團組群發展有共同的愿望和良好的基礎。宜昌希望與長江經濟帶上各城市建立兄弟般友誼,共同進步、一起成長。
宜昌應積極承擔國家戰略賦予的歷史使命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 ?汪鳴
用建設三峽城市群來解決長江中上游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問題,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其意義不僅在于培育長江經濟帶、中國中部地區具有強烈內生能力的經濟發展高地,更在于優化我國內需產業布局與組織,通過將宜昌打造成為“三峽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提高長江經濟帶中上游地區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效率與效益。
建設“三峽城市群”是長江經濟帶建設和經濟轉型升級戰略的實施,將宜昌推到了承載、引領所在區域發展的前沿,需要發揮宜昌的綜合運輸樞紐區位、物流組織服務優勢,以及城市經濟規模優勢,變三峽船閘“瓶頸”約束為物流樞紐節點優勢,通過宜昌物流樞紐的組織服務,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低成本、大運量航運服務功能和作用,有效緩解航運發展對三峽船閘的通行壓力,通過物流供應鏈服務實現產業鏈、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創新,將宜昌打造成為內需產業的轉移布局發展樞紐,積極承擔國家戰略實施賦予宜昌的歷史使命。
尋找宜昌發展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秦尊文
2001年我們首次提出將宜昌定位為省域副中心城市,2003年國務院批復《湖北省城鎮體系規劃》,正式確定這一定位。2002年首次提出建設以宜昌為龍頭,包括荊州和荊門在內的城市群。宜昌定位越來越高,要在鞏固原有定位的基礎上,抓住建設三峽城市群機遇,把宜昌打造成為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支點。
宜昌有較強的經濟實力,2012年經濟總量超過人口多2倍的河南省南陽市和山西省會太原市。宜昌有較大的城市規模,截至今年7月,全球過百萬人口城市達536個,宜昌居第456位,比2012年前進了25位。宜昌有較優的營商環境,今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城市競爭力藍皮書》,宜昌居第76位,比2013年公布的第101位前進了25位。宜昌在長江流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三峽暢則長江暢,中部通則全國通。如果不建設三峽城市群,沒有宜昌作支點,長江經濟帶就不能真正形成。
加快三峽城市水運建設
中交水運規劃設計院總工程師 ?吳澎
三峽城市群居于長江經濟帶中上游結合部,彌合中部城市群與成渝城市群之間的發展空隙,擔負著關鍵連接和支撐作用,水運將是三峽城市群進一步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三峽城市群水運體系須加強與其他運輸方式的無縫銜接構建綜合交通,以長江電子航道圖系統建設為突破口建設智慧交通,挖掘水運發展潛力建設綠色交通,創新水運發展新環境建設平安交通。
建議三峽城市群建設應以水運發展為前提,立足宜昌三峽翻壩轉運特色運輸,加快三峽樞紐壩上壩下、南北兩翼高速公路、鐵路、港口及物流園建設,積極拓展三峽工程航運效益,增強黃金水道輻射能力,建設宜昌綜合交通樞紐;構建以水運為骨干的現代物流體系;重視水運發展的頂層設計;推動區域水運一體化發展;統籌推進水運智慧、平安、綠色發展。
統籌三峽區域城市協作發展
三峽大學校長 ?何偉軍
三峽城市群是一種合作發展模式,它可以極大地降低區域內的交易成本;三峽城市群不是“零和”游戲,而是“1+1>2”,以合作實現共贏。通過構建城市群抱團發展弱化長江中上游兩大城市群的極化效應,考慮到三峽區域實際,三峽城市群的治理機制應該是上級協調下首位城市主導的發展模式,宜昌應在三峽城市群的建設中發揮中心城市作用。三峽城市群應該是一個堅持生態立群的新型城市群,力爭使三峽城市群成為國家戰略的組成部分。在三峽城市群建設過程中,要形成內部協調發展機制,通過定期輪流舉辦三峽城市合作發展論壇、簽訂三峽城市合作發展協定、強化輿論宣傳與引導,進一步凝聚共識,增強合作發展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在交通等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產業分工布局、信息資源共享、生態環境共建等方面加強統籌。
三峽城市群邁向國家戰略的發展取向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鄉規劃研究所所長 ?蔡立力
成為國家戰略的城市群大致有重量和質量兩類:在國家發展總量中舉足輕重的超大型城市群(如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在國家發展戰略中肩負重任的區域型城市群(如城鄉統籌的成渝城市群和“兩型社會”的長株潭城市群與武漢城市圈)。很顯然,成為后者應該是三峽城市群上升為國家戰略的發展取向。
位于長江經濟帶中上游結合部的三峽城市群,具有戰略節點+生態保護+扶貧發展的區域特性。生態+智慧+城市群作為三峽城市群建設的戰略取向必將具有全國性的示范意義。突出生態發展理念和智慧技術應用,創新城市空間發展模式和分工與治理體系,致力于我國“生態型智慧化城市群”的建設 ,應是三峽城市群承擔國家戰略的歷史使命。
促進區域政策協調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區域發展政策部部長 ?喬奎穆·奧利維拉·馬丁斯
近些年,亞洲的快速城市化帶來巨大變化,特別是中國城市化的速度和規模前所未有。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也面臨一些挑戰,如空氣污染、自然災害等。要推動城市韌性發展,關注不同領域、不同層面、不同部門機構政策之間的協調關系,將這些政策協調統一實施,作為實現經濟目標、推動城市發展的有效工具。在財政方面優化融資渠道,取消不合理的補貼等;投資項目上,支持發展綠色經濟項目,將其與環境政策相銜接,推動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協調發展等。希望宜昌在三峽城市群建設中作為很好的范例,促進整個區域乃至中國新型城市群的建設。
城市群規劃要有持續性
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OECD)區域發展政策部高級顧問 ?威廉·湯普森
中國的大城市有機會能夠去做一些高附加值的服務,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城市。這樣的轉型可以激勵制造業從超大城市撤出,將為三峽城市群的發展創造更多的機遇。三峽城市群的規劃會持續很多年,規劃決策要有持續性。在規劃這些城市的時候,要讓城市更加友好,兼具環境友好型和工業友好型,可以促進工業的多功能發展,在衡量城市發展的時候,不能只用一些經濟增長的數字,還要考量其他多方面的情況。
三峽城市群應可持續發展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方創琳
長江經濟帶是新常態下推動中國城鄉發展形成“H”格局的戰略支撐帶,是促進國家經濟增長、提質增效并從沿海向沿江內陸拓展的中國經濟新支撐帶,在區域發展總體格局中長期占據主導戰略地位。長江經濟帶自東向西串聯的城市群是經濟帶的戰略支撐點,城市群的可持續發展決定著長江經濟帶的進一步崛起。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成渝城市群這三大城市群將支撐整個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的三大戰略支點,在這些支點中間,我們還需要小的區域支點,三峽城市群起到了這樣一個作用。
建設長江三峽國家公園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沈體雁
長江三峽具有“壩、峽、江、湖”等旅游資源組合優勢,是世界級內河游船黃金旅游帶,應以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和長江經濟帶規劃為指導,依托600多公里的“高峽平湖”,建設長江三峽國家公園,以保護促發展,以發展促保護,通過城市群發展探索國家公園建設模式,以宜昌為中心,在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之間打造一個世界級的旅游城鎮群,走具有三峽特色的天人合一的智慧城鎮化發展道路。
綠色是城市群趨勢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教授 ?山姆·科爾
近年來城市群的發展出現了非常大的變化,像旅游業、酒店業,還有體育業等等,可以伴隨著城市群的發展而蓬勃的發展。城市群的發展周圍會伴隨著很多酒店業、旅游業的發展,也會吸引外界來參加這些活動。隨著城市不斷增長,會帶來效益,也會帶來問題。我們必須注重知識型,以及綠色型、環保型城市的增長,必須注重城市的資源和獨特性。如果你有特色、有資本,就會有人來投資,城市的吸引力會更強。隨著時間的推移所形成城市群規模的變化,我們可以集思廣益,共同來探討城市群發展問題。
生態文明與三峽城市群建設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前秘書長 ?穆庫爾·圣瓦爾
三峽城市群的建設具有戰略性的意義,作為發展引擎和范例,三峽城市群對于克服次區域經濟發展與合作中面臨的阻礙十分重要。宜昌正在成為水路及其他各種交通方式的交通樞紐和全球旅游勝地,對拉動三峽城市群的發展具有示范帶動作用。在三峽城市群建設中,需要踐行“生態文明”的理念。“生態文明”意味著從“唯GDP論”轉變成為關注基礎設施、各類產品及自然資源的分布和使用,這一轉型需要我們進一步強調可持續發展,通過科技、新商業模式和消費者行為的改變集中滿足人類的需求——住房、食物及交通。
盡快把三峽城市群上升為國家戰略
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向松祚
建設三峽城市群是三峽區域城市和人民的期盼,首先要把三峽城市群盡快上升為國家戰略,從而贏得政策上、經濟上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城市群不是一些城市簡單的疊加,城市群首先是一個產業的集群。必須要重新思考我們產業發展的戰略,要穩定發展傳統的產業,但更重要的是要加快培育新型的產業,解決傳統產業產能嚴重過剩的問題,健全產業分工體系,充分發揮教育和科研、金融和資本的作用。企業家要擔當建設三峽城市群的主角,推進城市群產業的融合,用市場的辦法推進三峽城市群建設。
三峽城市群應重視生態文明
波爾多政治學院教授 ?丹尼爾·孔帕尼溫
中國的發展速度之快史無前例,富裕的中產階層已經出現,人數不斷增加。生態文明必須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顯示出中國政府的決心。綠色城市是21世紀所面臨最大的挑戰,宜昌有能力在生態方面做出改善。要在綠色生活方式、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方面下工夫,建立污染管理機制,在長江兩岸實現零污染目標。社會各個層面都要參與到生態轉型當中,不僅是技術、資金方面,也需要有強大的政策和法律來實現轉型。三峽城市群的建立,也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