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楊賢江生態德育思想述論

2015-09-10 07:22:44馮婭妮
理論導刊 2015年10期
關鍵詞:標準

馮婭妮

摘 要:作為中國近代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家,楊賢江的生態德育思想非常豐富。就楊賢江生態德育思想形成的歷史條件來說,中國近代“政治內生態”的分化性、中國近代“政治外生態”的“弱肉強食”性分別是楊賢江生態德育思想形成的現實因素和外在動因。楊賢江生態德育思想主要包括:“全人”標準的生態德育思想、“眾善”導向的生態德育思想、道德環境論指導下的生態德育觀、“團體合作論”視角下的生態德育思想等幾個方面。研究楊賢江的生態德育思想對于我們今天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楊賢江;生態德育;政治生態;“全人”標準;“眾善”導向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5)10-0117-04

“生態德育”是20世紀末期才出現的一個詞匯。在國內,較早研究“生態德育”概念的是劉驚鐸先生,其在1998年第5期《教育評論》上發表了一篇名為《生態德育及其跨世紀意義》的論文,指出“生態德育”是指教育者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的生態觀點出發,引導受教育者為了人類的潛在利益和長遠利益,從而更好地享用自然和享受生活的教育。事實上,早在1989年10月的《科學》雜志上,就曾經出現過“生態教育”一詞,當時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薩繆爾頓就呼吁:“科學是技術性的無奈,而人性是類存在的必然;要么用科學來毀滅人的類存在,要么以生態教育來重建人類的價值理性。”[1]薩氏使用“生態教育”一詞,本來是要解決全球面臨的較為突出的環境問題和自然資源的枯竭問題,結果在該雜志的漢化翻譯過程中,一位學者不經意間將“ecological education ”翻譯成了“生態德育”,于是生態德育一詞便在中國迅速傳播開來。上述劉驚鐸先生只是第一時間接觸到這一詞匯并首先深刻感知了這一詞匯、又通過自己的邏輯思考將這一詞匯發揚光大的第一人。由于是一個舶來詞匯,所以國內外學者曾就“生態德育”的內涵問題展開過激烈的辯論。至2014年10月,國內外學術界關于這一概念的基本內涵已經相對清晰了。所謂“生態德育”(ecological education oritented political scrutinizations),是指“研究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之間和諧發展以及人自身的素質全面提高的一種政治道德教育模式”。解讀這一概念必須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生態德育”不同于“生態教育”。生態教育只是強調受教主體必須“尊重自然和敬畏自然”,而沒有突出教育的政治導向和權力靈魂;而生態德育講求的是受教育者生態理念的政治偏好性或者說“政治理性”。二是就詞匯語義學的變遷路徑來說,“生態德育”一詞已經演化到“政治地位、政治利益、政治關系相互關聯和彼此尊重”的價值體恤階段,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政治習慣、政治修養、政治價值、政治意識、政治信仰、政治生存都是有其必然性和存在合理性的,我們必須從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視角加以審視。本研究所涉人物楊賢江就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較早意識到上述思想的重要學者。

楊賢江的生態德育思想是多方面的,其“全人論”“眾善論”“道德三論”及“合群論”的生態德育思想內涵豐富。但目前研究楊賢江教育思想的學者大多從單一的角度來論述其思想體系的基本內容,而沒有把他的思想從總體上聯系起來加以審視,有違生態法則。本文擬以其思想形成的歷史條件為基,探尋其生態德育思想的深刻意蘊,以期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提供借鑒。

一、楊賢江生態德育思想形成的歷史條件

楊賢江(18951931),浙江慈溪人,中國近代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家。1921年任商務印書館《學生雜志》主編,期間發表了大量宣傳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文章。撰有《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綱》兩部教育著作。在《新教育大綱》中,楊賢江對近代中國教育的本質問題進行了闡述,對階級社會的“教育工具論”思想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并由之而生發了他的生態德育思想。他指出教育的本質和生產勞動相結合;階級社會的教育是一種同生產勞動完全脫離的教育,與此相適應,近代中國的“教育神圣說”“教育清高說”“教育中正說”和“教育獨立說”都是嚴重違背生態德育法則的。作為大力推動近代中國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事業的先行者,楊賢江對教育和革命、教育與救國、教育與民族危亡的關系進行了闡述,指出在革命戰爭年代,“教育萬能論”“教育救國論”“先教育后革命論”是違反生態德育整體性原則的。楊賢江的生態德育思想強調道德教育的系統性和關聯性,指出了道德教育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之間的辯證關系,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楊賢江生活的時代可以說是中國社會逐漸脫離舊式封建教育、逐步進入近代“新文化”教育的轉折關頭,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下,任何人的思想難免都會帶有一定的政治因素和政治色彩,楊賢江生態德育思想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逐漸萌發的。

1中國近代“政治內生態”的分化性是楊賢江生態德育思想形成的現實因素。所謂“政治內生態”的分化性是指中國近代出現的各種嚴重違背人性的“狼奔豕突”現象。一般而言,貧窮并不是中國近代社會的主要問題,分配不公才是具有極大張力的現實政治問題。受幾千年中國封建集權制文化的熏陶,國人對于類似貧窮和分配不公的問題已經司空見慣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麻木了。如果政治家能在現有的權力框架內把秩序控制在一定的范圍,普通百姓是不會起來革命的,但問題不盡其然。那些借助于封建專制權力積累財富,雄霸一方的土豪軍閥們非但沒有把對民生的體恤放在第一位,而且在中華大地上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土地爭奪戰(軍閥混戰)。戰爭的結果正如毛澤東所言:各種“怪力亂神”橫陳于世,封建會道門、占山為王者大行其道。生活在這種境遇中的中國人民正忍受著史無前例的痛苦,承載著前所未有的災難。從生態人種學的角度考察這一時期的中國,我們發現,近代中國的貧窮、落后與政治權力的專橫跋扈密切相關,這種由于政治家操作的失誤而給中國社會造成的巨大災難可以稱為“政治內生態”的分化性。一般而言,內生態的凝聚力會促使政治體朝和諧、健康和富強的方向發展,而內生態的離心力或分化趨勢會加速政治體的墮落和沉淪,最終促使該政治體分崩瓦解。作為始終關注近代中國教育的知識分子,楊賢江很早就意識到這種社會教育生態的不和諧性。楊賢江指出:“在近代中國,學校變成‘觀念’制造工場,每年生產大批的觀念制成品,送往社會以供應用。而國家思想、戰爭思想,也跟著產業發展之要求而奉為教育上之要旨。”[2]不僅如此,楊賢江還看到了中國社會生態道德教育的失落對市場經濟的影響,他指出:“教育落后,人民自然貧窮;人民貧窮,科技自然落后;科技落后,市場自然萎縮。這就是中國歷史的慣性律。”由此看來,楊賢江生態德育思想的形成與中國近代“政治內生態”的分化性密切相關。可以這樣說,正是由于近代中國復雜多變的內生政治格局促成了楊賢江生態德育思想的初始萌芽和不斷發展。

2中國近代“政治外生態”的“弱肉強食”性是楊賢江生態德育思想形成的外在動因。所謂“政治外生態”是指一種政治體與另一種政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一般而言,相對穩定的政治外生態不僅會促進國內政治社會化的有效進程和穩定性,而且還會影響到周邊政治體的政治變遷和制度變革。在中國近代,由于列強的“船堅利炮”和“鴉片戰略”,中國社會不僅沒能守住政治一體化的文化傳統,而且還把“東亞病夫”的帽子戴了起來。兩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海戰、南沙群島保衛戰、中俄戰爭只是表征了中華民族反對戰爭的勇氣,卻并沒有帶來中國社會的短暫和平或長治久安。從政治生態學的角度看,這不僅是不科學的,而且也是低效的。當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逐步淪落到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惡性競爭”狀態,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逐漸變成狼對狼的狀態”的時候,平等的市場競爭精神、公平的法治精神、公正的人性倫理、和睦相處的溫馨類生態意識就會蕩然無存,人們生活就會痛不欲生。值得一提的是,對于這種殘酷的競爭邏輯,楊賢江早有覺察,他曾義正詞嚴地指出:“人生的目的在于對全體人類有貢獻,來促進人生的幸福。現代中國青年必須老實承認是站在被壓迫階級而肯努力為被壓迫階級謀解放者。”[3]楊氏的這段話表明,盡管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各種矛盾和不公平的世界里,但我們的本質目的卻是相同的,即都在為人類的類生態存在做出貢獻。很明顯,楊賢江雖然沒有明確提出過“生態德育”這一概念,但他的上述思想已經表明,他的一生就是努力實踐生態德育價值的一生,他的生態德育思想超出了同時代其他學者的思考范疇。可以說,中國近代“政治外生態”的“弱肉強食”性是楊賢江生態德育思想形成的外在動因。

二、楊賢江生態德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1“全人”標準的生態德育思想。“道法自然本天成”,“大道歸于自然”,這些在古代中國被大力宣揚的道家“法自然”思想對楊賢江教育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楊賢江曾經指出:“自然是全面的和一體的,同樣道理做人的標準也應該是面面俱到的。”由此出發,楊賢江生發了他的“全人論”生態德育思想。他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教學生做人”“做圓滿發達的人”“全人”“完人”。他認為青年時代是“造成圓滿偉大人格”的時代,因此,要求教育者不“只是教學生讀課本”,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做人”。“試問教育不教學著做人,還教成什么?——書囊?奴才?或孔子說的‘器’?”[4]楊賢江不僅強調了教育者的首要任務是“教學生做全人”,而且還指明了做全人的具體標準。他說,“我們所欲做的人是聰明、健康,而于人群最有用、最會活動的人”,“譬如勤勉、誠實、和善、勇敢、精細、忍耐等幾種德性”,[5]豐富的知識、健康的體魄都“均備”的人,即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反觀今天中國的教育實際,我們發現今天文理科的劃分、理工科的劃分、音體美的劃分看似是“學有專攻”,實際上卻造成了人性和知識存量的扭曲,最終制造了諸多不懂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士、只會咬文爵字的書生、中英不能通約的大學教授、不懂自然辯證法的哲學博士和不諳世事的行政管理人才。從生態德育的角度看,這不僅是機械的,而且是極為庸俗的。

2“眾善”導向的生態德育思想。《三字經》曾經斷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事實上,人性的善惡既有先天因素的影響,也有后天因素的制約,抽象的談論人性的善惡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對于這一點,楊賢江深有體會,他曾經就“抽象人性論”的弊端談論過人性向善的社會價值。他指出,在階級社會里,道德是有階級性的,從來就沒有一種道德學說可以完全脫離政治權力的內生態制約;從政治生態進而衍生出道德的善端,是一個社會人性昌盛的主要標志。楊賢江認為:“我們現在講修養,目標是在社會的善。”[6]也就是說,只有人人都獻出自己的一點愛,社會才能變得更加精彩。在《新教育大綱》的篇首,楊賢江開宗明義地指出:“教育為觀念形態的勞動領域之一,即社會的上層建筑之一。是以社會的經濟階段為基礎的。”[7]很明顯,楊氏的基于社會生態學思考而得出的“眾善”理論是一種從人與人、人與社會辯證統一的角度而得出的精彩生態德育思想。這一思想強調集體行動的邏輯,指出團結的重大力量,具有一定的政治美學價值。值得一提的是,楊賢江的“眾善論”思想并沒有否認“局惡論”的存在,在他看來,善和惡是一對孿生姊妹,它們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正是由于“惡”的破壞力,才使得“善”變得彌足珍貴;正是由于“善”的號召力,才使得“惡”變得令人唾棄。“善”與“惡”的生態關系可能會由于政治價值的干擾而變得復雜多變,但只要社會擯除了“金錢拜物論”的束縛,那么輝煌燦爛的道德之光就會普照蔚藍色的星球。正如楊賢江所指出的:“總有一天,人類的理智一定會強健到能夠支配財富,一定會規定國家對它所保護的財產的關系,以及所有者的權利的范圍。社會的利益高于個人的利益,必須使這兩者處于一種公正而和諧的關系之中。只要進步仍將是未來的規律,像它對于過去那樣,那么單純追求財富就不是人類的最終的命運了。自從文明社會開始以來所經過的時間,只不過是人類已經經歷過的生存時間的一小部分,只是人類將要經歷的生存時間的一小部分。”[2]在充分論證了政治與經濟博弈的殘酷生態邏輯之后,楊賢江的生態德育思考又迅速回到了理想主義的淵藪。他指出:“政治上的民主、社會中的博愛、權利的平等和普及的教育,將揭開社會的下一個更高的階段,經驗、理智和知識正在不斷向這個階段努力。這將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愛的復活,但卻是在更高形式上的復活。”[4]由此可見,楊賢江的善惡生態觀最終回歸到了階級矛盾的和諧路途上來,并進而演化到近代理想主義的宿命哲學中。他的這種“眾善”導向的生態德育思想對于今天社會教育的倫理化提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3道德環境論指導下的生態德育觀。環境倫理學認為,道德的存在及發展與社會環境密切相關。也就是說,道德與環境之間是一種生態關聯。由這一觀點出發而展開的教育就是一種生態德育過程。對于這種教育思想的價值,楊賢江認識頗深,他指出:“道德這個東西,并不是獨立的、超然的、孤立的,乃是受環境的支配,受社會制度的影響的,乃是人類實際生活的要求和反映,跟著經濟的狀況的變遷而變遷的。”[4]理解楊氏的這段話我們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楊賢江所指的“道德變遷論”強調的是道德的生態演進,注重的是變遷的自然依存度。即“如果你因為饑餓、貧困而身體內沒有營養物,那么你的頭腦中,你的感覺中,以及你的心中便沒有供道德用的食物了”。[6]二是楊賢江所指的“道德社會論”強調的是道德的社會生態學鏈接,注重的是人的生態本質性存在。即“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8]三是楊賢江所指的“道德實踐論”強調的是道德的生態化實踐,注重的是人的實際表現。即“不在空洞的內心的修養,而在實際的革命訓練”。[9]正如研究楊賢江德育思想的學者所指出的:“楊氏的道德三論是前后相續、彼此鏈接、不可分割的生態體系,在較為嚴格的意義上,可以說是一種道德的自然生態學思考。”[9]

4“團體合作論”視角下的生態德育思想。針對舊中國惡劣的政治生態,楊賢江提出了自己的“合群論”思想。他指出:“吾人欲完成理性,決非一人之力所克致。欲制御庶物,亦非一人之力所能任。為戰勝惡的勢力計,也只有靠團結。”[10]由此看來,楊賢江的“團結合作”思想已經超出了自然倫理的范疇,進而上升到生態德育論的境界。因為生態德育就是一種從人的自然合群性角度來研究人的德性修養的教育模式。這種模式強調合作的理性和“合力”,注重人的覺悟的提升和毅力的堅持,認同的是人類社會的生態大同。正如學者指出的,楊賢江往往從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和前途出發來研究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力量,他所注重的生態政治法則促使他必須同萬惡的舊社會徹底決裂,并徹底推翻封建的政治和制度。他的“只有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能形成全社會的合力,才能推翻軍閥黑暗統治,變革舊的社會制度”[10]的政治生態學教育思想對于當時青年的品德提升具有重要的旗幟性作用。

三、楊賢江生態德育思想的現代價值

楊賢江生活的年代雖已遠去,但楊賢江提出的生態德育思想時至今日仍不乏積極的借鑒價值。

1楊賢江的“全人論”思想有助于我們培養“德才兼備”的新型現代化建設人才。所謂“德才兼備人才”是指既有扎實的知識基礎和專業功底,又有良好的品行修養和道德訴求的復合型人才。今天社會變遷領域的諸多問題,比如知識分子的學術不端問題、官員及其子女的貪污腐敗問題、社會德性領域的墮落問題,我們發現,“德”與“才”的分離當是重要原因。在現實層面上,“德”與“才”的分離與社會個體對市場經濟的誤解有關、與普通人對功利主義哲學的詮釋有關、與民眾的“拜金主義”意識有關、與公民的政治壓力和社會輿論承受力有關;在理論層面上,“德”與“才”的分離與中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領域道德教育的生態政治導向性缺失有關。如何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始終是中國生態德育領域探討的主題。對此楊賢江早有認識,他指出:“若培植己材,而偏于體育,責獲而已;偏于德育,程朱而已;偏于智育,儀秦而已;必兼有三育,融會精徹,始能成為完人。”[11]也就是說真正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必然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那些在智慧層面表現突出、在身體層次上弱不禁風、在道德層次上腐化墮落的人,充其量是考場上的“達人”;那些在身體素質上健康、在知識層次上欠缺、在道德層次上庸俗的人,充其量是生理意義上的合格動物;那些在道德層次上極為粗俗,在身體層次上健碩發達、在智慧層次上學富五車的人,充其量是一個合格的“知識所有者”。聯系今天中國教育領域出現的諸多問題,我們發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生態德育思想,將有助于克服目前人才培養機械模式的弊端,從而促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創新型人才的全面發展。

2楊賢江的“團結協作”生態德育思想有助于樹立群體主義合作意識、提升社會發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合作意識是人類類本質的鮮明體現,在遠古時代,由于自然資源的供給不會因為財富分配的多寡而產生有限性不足的問題,所以那時的合作只是基于生存意識的生理性合作,也就是古典英文中的“social”。進入階級社會以來,私有財產權的分割使得人類個體之間的生理性合作進化到生理和心理雙重合作的境界,這時的合作類似于英語中的“corporation”。在近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人與組織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的合作已經演變為超出類合作本質的協同階段,即“cooperation”階段。在這一階段,合作意識摻雜進了許多道德的元素、政治的規約和社會的訴求。比如為完成某一政治目的的合作、為人類幸福而奮斗的合作、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導向的合作等等。對于近代團體協作的政治價值,楊賢江給予了高度關注,他指出青年應該參與到革命團體發起的運動中去;只有聯合民眾,才能打垮軍閥和列強。楊賢江認為,“做今日的青年不該靜默、溫柔、獨善其身,而要奮斗、剛強、服務群眾。要承認自己是團體中的分子,便須為大家的幸福而努力合作”,[12]141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救國救民的目標。為了實現團結協作,就必須加強對青少年的集體主義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的教育,對于這種教育的生態價值,楊賢江從中國傳統生態德育思想的缺失角度進行了論述,他指出:“中國人素來缺少團體的訓練,讀書人更怕紀律來范圍他,雖然在別方面卻拘泥著‘先王之道’而不思解脫。到了最近,學生界中,愈多借著自由的美名,而實行放蕩無節制的生活。這種習慣,在個人方面看,足以養成自暴自棄的惡德;在社會方面看,足以阻礙除舊布新的動力,所以是要不得的。”[12]112由此可見,楊賢江對學生思想變遷的德育思考,大多是在與自由、民主、法治、紀律、社會運動等的生態關聯中加以進行的。這種生態化德育意識,不僅幫助了眾多近代青年逐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群體主義合作理念,而且也為今天的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奠定了分析的基礎。合作才能產生共贏,這是當代中國最為流行的市場經營模式,那些“閉門造車出門不合轍”的落后意識、那些固步自封的保守觀念、那些個人英雄主義的思考范式、那些不講信用單打獨斗的電商思維,都是與生態合作主義要求背道而馳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團結協作意識的教育,不斷提升社會發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楊賢江生態德育理念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3楊賢江的“道德實踐論”思想闡明了教師從事生態德育教育的價值目標。長期以來,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多采用“教材加說教模式”對受教育者進行知識的引導和道德的引領。一方面受教材機械化和教學方法教條化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幾乎淪為了政治約束的奴仆;另一方面大多數學生把學習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當成了考試的負擔和無聊的消遣。由于德育模式的公式化和官僚化走勢,使得行政權力無所不在的涉足高等教育和初、中等教育,教師思維的定式桎梏又使得課堂道德教育效果逐漸式微。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如果不是受到強制性考試制度的約束,他們參加德育課學習的積極性是很小的。在這種大的時代背景下生產的教育產品(受教育者)怎么能夠適應紛繁復雜的社會挑戰,怎么能夠擔負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任呢?事實上,缺失了生態德育思想的熏陶,學生的道德水平很難保證。德育的價值在于實踐,離開了生活的豐富體驗,教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正如楊賢江所說:“我們的道德,不在空洞的內心修養,而在實際的訓練;我們青年的道德須從積極的、實際的、客觀的方面表示出來。”[12]190他號召青少年,不要大喊“砥礪人格”“陶冶性情”等空話,要踏踏實實地去做青年運動、政治改造、社會服務等事業。從馬克思主義實踐決定論的角度來看,楊賢江的“道德實踐論”思想不僅闡明了學生接受道德教育的社會生態學方向,而且提供了新時期教師從事生態德育教育的價值目標。

參考文獻:

[1] 薩繆爾頓.在全美科學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J].科學,1989,(11).

[2] 楊賢江中學訓育問題的研究[J].學生雜志,1924,(4).

[3] 楊賢江. 怎樣叫做覺悟的青年[J].學生雜志,1922,(5).

[4] 楊賢江. 好習慣怎樣造成[J].學生雜志,1924,(9).

[5] 楊賢江. 青年的道德觀念[J].學生雜志,1925,(8).

[6] 楊賢江. 中國青年之敵[J].民鐸,1924,(3).

[7] 楊賢江. 論個人改造[J].學生雜志,1920,(5).

[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566.

[9] 楊賢江. 學生之兼善思想[J].學生雜志,1918,(2).

[10] 楊賢江. 怎樣講修養[J].學生雜志,1924,(4).

[11] 楊賢江. 我之學校生活[J].學生雜志,1924,(3).

[12] 楊賢江教育文集[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

【責任編輯:張亞茹】

猜你喜歡
標準
2022 年3 月實施的工程建設標準
忠誠的標準
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48
標準匯編
上海建材(2019年1期)2019-04-25 06:30:48
美還是丑?
你可能還在被不靠譜的對比度標準忽悠
一家之言:新標準將解決快遞業“成長中的煩惱”
專用汽車(2016年4期)2016-03-01 04:13:43
2015年9月新到標準清單
標準觀察
標準觀察
標準觀察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在线天堂进入|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成人亚洲视频| 国产91导航| 国产另类视频| 天堂成人在线视频|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久久夜色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电影| 777午夜精品电影免费看|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猛烈无遮挡午夜视频|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欧美一级在线| 精品福利视频网| 国产AV毛片|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入口| 国产视频 第一页|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黄色福利在线| 福利在线不卡| 一级毛片基地| 欧美成一级| 毛片在线播放a| 看国产毛片| 找国产毛片看| 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播放| 无码AV高清毛片中国一级毛片| 午夜三级在线|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无码在线激情片|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成人夜夜嗨|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性色在线视频精品| 久久美女精品| 国产成人一二三|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a毛片基地免费大全|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久久黄色视频影| 亚洲AV一二三区无码AV蜜桃|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www|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第一区|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主播第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日韩在线2020专区|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久久男人资源站| 国产人人干|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国产香蕉在线|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a亚洲视频| 午夜啪啪福利| 夜夜操国产| a亚洲天堂| 婷婷五月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