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晶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引導者,而學生只是被動地跟隨和接收,一直跟著老師的教學思路走,沒有自主思考和自主學習的機會。而自主學習方式是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突破和創新,將老師和學生在課堂中的角色和地位進行調換,將課堂轉化為“大”學生“小”老師的模式,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教師的引導在學生的自主學習實踐過程中主要表現在三個階段:課前、課中以及課后。
一、自主學習的課前實踐
為了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老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百分數統計的時候,老師可以動員學生自己動手,結合生活實際,就某個對象制作一個統計表,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統計對象多種多樣,有統計班級男女生人數的,有統計班級單元成績的,甚至還有統計體育彩票中獎數據的。由此可見,這樣的情景創設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索新知識的欲望。
二、自主學習的課堂實踐
1.把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探究
以往的數學教學中,教師主要是通過例題、講解、示范等方式來展開教學,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只是一味地接受,很難產生學習興趣。為此,老師要盡可能地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多給學生提供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機會,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2.把老師講授轉化為學生操作
課堂上,老師要引導和鼓勵學生多動手,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動手用工具量一量、拼一拼,從中發現規律之后通過自己的思考分析、提問以及動手操作,更深入地了解和記憶相關知識點,更好地掌握學習方法。
例如:在小學數學“圓的周長”的教學中,以往老師在課堂上都是對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進行直接推導,通過講授的方式組織教學。而在自主學習模式中,由于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老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個課堂情景,讓學生自己任意選擇幾個圓形物體,自己動手,利用測量工具量出物體的直徑和周長,然后根據自己測出的物體直徑和周長數據,分析物體的直徑和周長關系之間到底存在什么規律,進而對圓的周長公式進行探索和推導。另外,老師還可以多設置一些問題,比如為什么車輪要設計成圓形的,這樣就能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展開想象,同時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
3.把個人學習轉化為互動交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能只是機械地大量做數學習題,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教育學生要善于傾聽他人的意見,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和互助意識。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上,老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加強學生之間的協作和交流,讓學生在發現問題、討論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中相互協作,共同進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三、自主學習的課后延伸
傳統的數學教學中,老師上完課后都會給學生布置數學作業,這樣的課后練習方式顯然已經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要把學生的數學學習延伸到課下,甚至延伸到實際生活當中,注重數學的實用性,加強對數學知識點的實踐練習,進而提高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百分數統計的教學中,老師就可以結合實際生活,讓學生對近幾屆奧運會上中國獲得獎牌的數量或者是自己家的水電使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整理后做出統計表。通過這樣的作業方式,把學生的被動學習轉化為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注重的是對學生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在課堂上一定要讓學生的思維真正動起來,在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數學問題的分析過程中發現數學學習的樂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給學生創造足夠的自主學習空間。這樣才能在學習課程內容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從根本上實現教學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海門師范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