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銳
【摘要】杜光輝的《大車幫》無疑是一部題材新穎的小說,作品中三家莊馬車幫一路顛沛坎坷的發展史,為我們揭示了近代中國西北地區的發展狀況。在近代商品社會的沖擊下,馬車幫有著和傳統小農經濟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和價值體系,作家通過他們詮釋了生命之真和人性之善,實現了對傳統小農的救贖與回歸。透過馬車幫這個群體,作家對近代中國底層社會的生存狀況、民間文化和農民的歷史命運的把握一覽無余,尤為重要的是,作家杜光輝在作品中加入了深厚的精神內涵和人文情懷,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關鍵詞】馬車幫 價值體系 救贖與回歸
小說《大車幫》以馬車幫這樣一個獨特視角回顧了中國近代歷史,作家杜光輝以其特有的小說構思方式,震撼得我們“靈魂深處都在戰栗”。這里,無論是作品的內容還是作品的表現形式,都是作家對自我生命和現實世界的體驗,代表了作家內心渴求的一種存在方式。
一、馬車幫——有別于傳統小農的特殊群體
古老的東方有著漫長的農耕文明歷史,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幾千年來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便起源于小農經濟這樣的物質文明背景之下。在早期的社會中,人們無力對自然環境做出改變,只能是依附于自然而生存下去,而所謂“天人合一”更多指代的是人對于自然的高度依賴和附庸。因此,傳統小農所能夠做的便只是“靠天吃飯”、“安分守己”和“安居樂業”,這樣的一種生活信條不僅把他們的身體牢牢禁鋼于土地之上,更是沉重壓抑了人要“仰望天空”的原始生命欲求。
然而《大車幫》卻為我們描述了一個不同于傳統小農的特殊群體,馬車幫在大漠古道上走南闖北,“三家莊的人都認為務弄莊稼是沒本事的男人,有出息的男人不屑于擺弄莊稼”。
作品以三家莊馬車幫的興衰史為主要內容,分為前后兩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敘述三家莊馬車幫的逐步興盛和強大,在艱難的生存環境下,他們與自然抗爭,與社會抗爭,成就了車戶堅強不屈的生命形式和粗獷豪邁的民族性格。后半部分主要以抗戰的爆發為背景,描寫了三家莊馬車幫毀家紓難,頑強地抵抗日軍的侵襲,馬車幫也因而由強盛走向沒落。馬車幫無論是對于惡劣的自然環境的抗爭,還是對于險惡叢生的社會和歷史環境的抗爭,都體現出了“一種苦難的美和不屈不撓的生命意志”。顯然,這部作品有著和古典武俠小說“英雄美人”相類似的敘述模式,但作品中的女性并非處于被欣賞、被征服的柔弱地位,她們能夠以博大的胸襟和仁愛的情懷接受苦難,包容苦難。作家杜光輝把為數不多的幾個女性塑造的堅強獨立、有情有義。作家杜光輝展現給我們的是一種堅毅的民族性格,一種本真的人性光輝。
二、另一種生活——價值體系的改變
評論家賀紹俊在“杜光輝長篇小說《大車幫》研討會”上談到:“一個農民進入另一種生活就會改變自己的生活和道德方式,會帶來整個價值體系的改變?!瘪R車幫選擇了不同于傳統小農的另一種生活方式,因而也帶來了他們整個價值體系的改變。
作品中三家莊馬車幫本都是農民出身,他們厭倦了年復一年的安樂生活,他們要顛覆以往的生活信條,“有本事的男人就要上道吆車,走南闖北吃四方,英英武武活一輩子”。正如學者張檸所說:“拒絕固定居所的人,大致屬于具有英雄氣質的人,他拒絕定居在社會性的穩定關系中,因而偏于‘悲劇性’。”作家杜光輝用《大車幫》這樣一部作品對先輩們的生命自由進行了完美的詮釋。吳老大帶領三家莊馬車幫一步步壯大,一路上豪情熱血、義氣凜然,既有英雄人物行俠仗義的品質,又有著最本我的俗人之樂。車戶們從來不刻意隱瞞那些最低級的快樂,他們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進煙館,逛妓院,都是隨順著“本我”的意志,無所顧忌。車戶在千年古道上敘寫了一段段“遒勁悲涼的故事”和讓人“酸的骨頭都發軟的風流軼事”,作家杜光輝稱贊他們的人生“帶有傳奇色彩”,“神奇得令人羨慕”,作家杜光輝正是被車戶身上的英雄氣質所感染。
《大車幫》截取了從民國初年到抗日戰爭爆發這一段歷史作為作品的敘述背景,結合這一背景,可以說馬車幫做出的這樣一種改變與商品經濟在近代中國的發展不無相關。馬車幫常年在外走南闖北、拉貨謀生,他們顛覆了傳統的小農生活方式,自覺加入到歷史的潮流之中。然而,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馬車幫并沒有徹底改變固有的價值體系,而這也與商品經濟的發展程度緊密相關。作品中,吳老大仍難以跳躍出他固有的思維局限,發跡后狂妄自大,甚至自比皇帝;三家莊馬車幫雖然做到了西北五省最大,而車戶們的思維仍就停留在翻新房子、繼續壯大車幫的小農思維階段。作品中馬車幫的成長歷史和中國近代歷史的進程在抗戰時期產生了交集,抗戰的爆發客觀上深深影響了車幫的生存狀況,車幫投身抗戰,我們應該看作是歷史的使然,是車幫發展的必然。車戶在經受苦難的過程中,自身的價值和精神追求不斷地在發生改變,而我們不應刻意把民族大義這樣的宏大使命先入為主地安放在這些底層人物身上。
三、救贖與回歸——求真向善的自我追求
一直以來,我們習慣于以“勤勞勇敢”來塑造傳統農民形象,勞苦大眾歷來被人們看作是受苦受難的代表,然而,我們卻可曾想過這些苦難是否真的具有價值?
作品《大車幫》中處處浸染著車戶們的英雄俠義氣概和悲壯慷慨的情懷,他們為追求生命的自由快意而歷盡苦難。作家還有意在作品中設置了幾個有道家氣度的人物形象來渲染這種生命自由色彩,像吳老大的師傅馮庚庚、風陵渡口做黃河大鯉魚的掌柜、拜將壇下支茶攤的老者等等。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八百里秦川造就了西北人熱血豪邁的民族性格,馬車幫在千年古道上闖蕩,秦腔成了他們必不可少的生命構成部分,秦腔是他們勃發的生命律動的形式,無論是快活或是屈辱,只要放開喉嚨吼上一嗓子,雄渾的聲音總是讓人聽的熱血沸騰。
杜光輝不僅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車戶們率性瀟灑的個體生命之“真”,而且在作品中大量穿插仁愛成分,表現出人性之“善”。作家借助抗戰爆發這一歷史對作品做了巧妙的藝術處理,化江湖道義為民族大義,化恨為愛,幫助馬車幫完成了一次求真向善的救贖與回歸。
作品中還有幾處很明顯的情節處理:地主張富財幾次三番欺霸車戶妻女,吳老大仍以其“仁愛”之心,保留了張富財的性命。后來日寇入侵,車戶和張富財同仇敵愾,帶著滿腔國恨家仇上陣殺敵;侯三等車戶打算對幾個日本女人施暴的時候,卻被吳老大極力制止;師傅劉順義不忍心對一個年輕的日本兵扣下扳機等等。車戶快意恩仇和報仇雪恨的恨所帶來的只是快感之后的空洞,而與這種極端的仇恨相對立的所謂的“愛”仍舊是自私和狹隘的。余虹教授曾對于中國的文化與社會進行了反思:“通常的自私自利、狹隘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地方主義中深藏的就是這種愛,而所謂階級斗爭中也活躍著這種愛。在這種愛的背后可能潛藏著對他國、他族、他鄉、他人、別的階級的疏離、冷漠、甚至仇恨。這種愛是我們最熟悉的愛,也是我們習以為常而在無意識中踐行的愛。在那種因受害者是敵人而幸災樂禍的感受中,我們看到了這種愛的極端樣式?!弊髌窛庥舻赝嘎冻鲎骷叶殴廨x高尚的人文情懷,他升華了儒家仁愛道德,這里的“愛”不是和恨對立的自私的愛,不僅僅是“推己及人”的關懷,更是一種對生命無意義喪失的痛惜,是一種化恨為愛的愛,包含著悲憫與同情。
結語
《大車幫》的創作填補了小說創作題材上的一個空白,為當代文學提供了一個新的寫作思路。作家為我們呈現了車戶不屈的意志和血性豪邁的性格,并由此譜寫了他們傳奇悲愴、自由快意的歷史與人生。杜光輝在《西部車幫·自序》中說到:“當代寫作越來越成為一種謀生的工具,而我始終認為,文學作為社會良心的一種載體,承擔著書寫社會良心的責任,體現歷史自覺的精神力量這個主旨不能改變,這是每一位從事文學創作的人不可推卸的責任。”杜光輝歷時八年時間寫就了《大車幫》,這部創作與作家自己年少的生活經歷密切相關,作家自己稱這部創作是“對先人的報答,對自己心靈的慰藉”,只因“那些遒勁悲愴的故事,震撼得靈魂深處都在戰栗”,小說所以能夠深深震撼作家自己的靈魂,或許還因為當今都市的浮華早已湮沒了先人傳奇而偉烈的人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