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昕宇
【摘要】大型文化紀錄片《園林-長城之內是花園》是國內第一部從幾千年歷史的跨度解讀中國古典園林文化的紀錄片。該片準確闡釋了中國園林師法自然,飽含文人意趣的精神,采用貫穿古今的敘事角度,呈現出厚重的歷史感并直面現實生活。紀錄片飽含濃厚的人文情懷關注人的現實生活,營造了一個人與歷史文化、與天地自然相融合的唯美意境。
【關鍵詞】藝術精神 敘事角度 人文情懷 唯美意境
歷時三年,大型文化紀錄片《園林-長城之內是花園》(簡稱《園林》)終于走上熒屏,通過八集的篇幅向觀眾展現了中國古典園林文化幾千年的發展脈絡,并通過一個個充滿山川氣質、人文情趣的小故事,深入到當下中國人對園林藝術的理解和對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總體而言,紀錄片營造了一個人與歷史文化、與天地自然相融合的唯美意境。本文從中國園林的藝術精神、貫通古今的敘事角度和關注現實的人文情懷對紀錄片進行解讀,探尋該片所呈現的唯美意境。
一、師法自然、文人意趣——中國園林的藝術精神
中國古典園林是中國獨特的藝術形式,是中國對世界文化史發展做出的杰出貢獻,它立足于中國獨特的地理環境,融合了中國古代的思想藝術精神,憑借特殊的營建技藝,呈現一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之美。紀錄片《園林-長城之內是花園》對這種自然之美的表現可謂淋漓盡致。首先看看每一集的片頭,一幅巨大的水墨畫隨著鏡頭的后退,逐漸展示了從自然山水到文人庭園的畫面,山水花木淡泊而悠然,渲染著清水芙蓉的清淡和濃淡分明的醇厚之美。片尾水氣氤氳的遠山之前,矗立著一座古雅的亭子,朦朧的畫面唯有這座小亭清晰可見,超逸悠遠的境界瞬間得到了凸顯。在第三集《桃源有多遠》中,分別用特寫描繪了夏的鳥、秋的楓、冬的雪和春的花,在白雪紛紛下落和蘭花葉上晶瑩的露水滴落的瞬間,我們仿佛感覺時間已經靜止,實際已經流淌千年,從古人轉向了現代人的敘述。這種轉換或許就是自然,周而復始沒有什么變化卻又改變了一切。
園林本于自然、法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園林不但具有自然之美,更含有中國古典文人之美。紀錄片由高素質的優秀團隊歷經三年拍攝和制作,之所以流傳于人們的茶余飯后和網絡論壇,主要歸功于三則長度只有幾十秒卻沒有一句解說的宣傳預告片。預告片分別選取了香、蓮和茶這三個十分微小的角度,慢節奏鋪展。短短幾十秒,不緊不慢、優哉游哉,焚香、種植碗蓮、煮水烹茶,這些文人的生活細節,讓觀眾不免覺得好奇和神往,想要一探究竟,片尾才出現“園林”的紀錄片片名和“城市里的山水,長城內的花園”的主題詞。對于整部紀錄片甚至博大精深的古典園林文化,香、蓮、茶這幾個意象雖渺小,但卻呈現了古典園林悠遠淡然的境界,真可謂“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這種舒緩悠然的文人情調和意趣,或許就是這部紀錄片未播先火的原因吧。
中國古典園林往往是少數人的特權,是皇家或者官吏、富商們的生活樣態,因而在紀錄片呈現時,如何走向廣大群眾,讓更多的人受到感染和啟發是一個難題。紀錄片首先強調園林是一種生活方式,這種類似的話語在片中出現不下十次,這就讓觀眾體會到園林不僅僅是一個客觀物象,更是一種精神追求。此外,《園林》還大量援引臺灣和外國造園家、禪者和茶客的在園中的內心獨白,這些“新型文人”的生活意趣使得觀眾產生一種“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心理追求。因此,紀錄片向觀眾展現的是一種生活,一種和自然和諧相處的文人化的生活,這正是中國園林的藝術精神。
二、積淀深厚、歷久彌新——貫通古今的敘事角度
有關園林的紀錄片已有不少,《頤和園》、《蘇州園林》系列、《西湖》、《中國古建筑》等獲得了成功,但能把園林藝術置于幾千年來中國歷史發展的大坐標中,進行全面描述的,《園林-長城之內是花園》尚屬首次。紀錄片把古典園林發展的重要時期漢、魏晉、唐、宋、明清作為二至七集的內容,向觀眾呈現了園林在中國發展的脈絡。此外,首尾兩集把這種經過長期歷史積淀的園林藝術投射到對現實生活的關注上來,直面當下人們的生活樣態和豐富多彩的人生故事,使得古老的藝術在當下語境中獲得了重生。
第一集開篇直接將歷史語境定格在兩千多年前的秦始皇,“自秦始皇建造了長城,中國就是圍墻內的一個大花園。”便給片名《園林》做了精煉的闡釋,也為整部紀錄片注入了悠遠的歷史滄桑感。宋以前的中國園林并沒有完整明確的歷史記載,紀錄片前四集便通過解讀并描繪神話傳說和文學作品中的園林,帶領觀眾走進了古老園林的風情與神韻之中。司馬相如《上林賦》、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王羲之《蘭亭集序》、王維《輞川集》、白居易《琵琶行》等眾多古典文學名篇紛紛走進片中的園林,在這片詩意的天地勾畫了古典園林的發展歷程和特殊面貌。第二集《村莊里的上林苑》的藝術家李小超作為追尋上林苑的人,動情地講故事,在看似荒涼的土地上通過歷史遺跡和村民的生活,試圖用速寫的技法描繪一幅幅西漢上林苑的畫卷。殘破城墻的鏡頭多次出現,呈現了大漢帝國的雄壯和氣魄,也見證了封建帝國由勝到衰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紀錄片還將漢武帝時期叱咤風云的歷史人物囊括進來,既有深受寵愛的衛子夫,也有神勇無敵的大將軍衛青、霍去病,使觀眾的接受范圍立足于園林而又不局限于園林,使紀錄片具有更為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有“嚼頭”。關中地區流傳至今的細狗攆兔和上鑼鼓的民俗風情,表達了更加深刻的主題——歷史充斥著現實,現實也包裹著歷史。事實上,這不是藝術家賦予園林以歷史感,而是園林自身就是一種歷史與現實相融合的藝術。
園林藝術一方面記錄、保存了歷史,使之具有深厚的積累沉淀,另一方面也指向現實和未來,超越了那個過往的歷史時期本身。第四集《寫在大地上的詩》集中筆墨刻畫了一個觀眾非常熟悉的詩人白居易,詩人從自己的仕宦沉浮和人生變化里創造了“中隱”的境界,既享受都市生活的便捷,又滿足走向自然的愿望。白居易的創造既實現了中國園林由深山走向城市的轉變,也解決了千年來仕人心中仕與隱的矛盾。現代人幾乎無法脫離現代城市高效便捷的生活環境,但面對工作壓力和環境危機,心中仍有強烈的回歸自然的愿望,白居易的所謂“中隱”或許就是最好的出路吧。
三、理想生活、精神境界——關注現實的人文情懷
園林藝術是中國獨具特色的古老藝術,經歷千年的發展演變,在當下這個隔離自然、高速運轉的現代社會,它不僅僅是一門營造的技藝或是文化遺產,而且是現代人的一筆寶貴的精神遺產。面對水泥森林、千城一面、環境污染、人心浮躁等現實問題,人們束手無策,找不到出路。而園林這種自然與人文完美融合的藝術,好像在一定程度上給人們提供了答案,就是紀錄片第四集片尾顯示的一行字:每個人都可以在心上營造一座私享的無邊的美好。紀錄片《園林》還具有關注現實的品格,它立足于園林這個視點,把目光投向了21世紀最重要的社會現實問題,即環境問題,本質上說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城市逐漸吞噬自然,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使人們的生活變得吵鬧嘈雜了起來,片中多處自然園林與城市街道的迅速切換,蒙太奇手法的使用讓觀眾在對比強烈的生活場景里產生極大的震撼。如第三集《桃花源有多遠》中,鏡頭在建筑師楊泳梁設計的園子里閑庭信步,忽然間便走入了嘈雜不堪的建筑工地和上海福州路的街上,機器聲、汽車聲、叫賣聲、喇叭聲交織在一起,這種慢與快、靜與躁、逸與狂的對立就使紀錄片的情感極具張力,自然會引發觀眾對現實問題的追問與反思。
面對這些現實問題,紀錄片往往通過一些小物件和小故事予以解答。在該片第七集,成長于私家園林的葉放和出生在疊石世家的韓良源的故事里,一枚枚印章和一張張圖紙是古老生活方式的承載,主人公叩問于心的回憶與反省也是對當下現實問題的關注與思考。正如總導演金明哲所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花園,是自己想象的、自己搭建的,屬于自己的心中的園林。……觀眾的解讀也有各種方式、各種可能。我們不希望一把鑰匙能打開所有的門,因為現在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千秋,姹紫嫣紅的時代。”
紀錄片還時常直接向觀眾提問,激發觀眾的思考。我們該擁有什么樣的生活?古人的生活多少還在影響我們?我們的心將安放于何處?這種對良好生活方式的神往,以及由此產生的矛盾和不安情緒,在后面幾集片子中越發強烈和集中。這些追問如狂風巨浪引人深思、沖擊心靈,讓人們產生一種迫切求得出路的沖動,紀錄片又不止步于追問,也會時常給出解答。紀錄片第七集的片名“遙遠的歸處”已經切中這些問題的本質,并提供了解決路徑,就是尋找一條回歸自然的路。片中造園家、禪者和茶客們口中所謂“回眸一望,滿目青山”、“心中有山水,處處皆有山水”等都是這些問題的回答,最終整部紀錄片也給出了一個順理成章的答案:萬物歸心,天人合一。
結語
紀錄片《園林》生動展現了自然與人文相融合的園林藝術精神,通過千年的敘事跨度表現了中國人的精神境界。同時,該紀錄片具有關注現實的品格,為生活節奏陜、壓力大的現代人提供了一個既合理又美好的生活方式。觀眾會通過這部紀錄片品味園林文化、提升生活境界,也會感受到一種自然與人文、歷史與現實、生活與理想渾融的唯美意境。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