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鳴秋
[摘 要] 作為越南儒家文化的典型,河內國子監文廟是儒家文化在越南傳播發展的重要見證,折射出儒家文化對越南政體和治國思想、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儒家文化中的集權制和行仁政思想,契合了越南封建統治者的施政需要,其推崇教育的思想也推進了越南現代化進程。作為儒家文化發源地的中國,應本著開放包容的心態,賦予儒家文化時代內涵,讓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活力。
[關鍵詞] 儒家文化;河內文廟;影響;創新
早在漢唐時代,孔子的思想就越出國界傳播到了東亞、東南亞地區,特別是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家,對于促進這些國家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甚至成為這些國家社會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進而形成了全球三大國際性文化圈之一的儒家文化圈。
在儒家文化圈中,儒學對越南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東漢末年,廣西人士燮游學洛陽,研究《左傳》《尚書》等典籍,后來任交趾太守40余年。據《越南四字經》:“三國吳時,士王為牧,教以詩書,熏陶美俗?!边@說明了早在三國時期,越南人就受到了儒學教育。10世紀,越南獨立以后,各王朝的典章制度大都取法于中國,政府選拔人才也采取科舉制度,以詩、賦、經義等為考試內容。13—14世紀之交,越南人以漢字為素材,運用形聲、會意、假借等造字方式,創制了越南民族文字,稱為“字喃”。此后,中國儒家典籍大量傳入越南。宋元時期,越南刊刻過不少儒家經典和漢譯佛經,出現了不少明經的儒家學者。15世紀初,明成祖曾下詔,以禮敦致越南各方面人才到中國來,其中包括明經博學的儒學者。時至今日,越南仍然是一個對儒家文化傳承和尊崇的典型代表。
一、河內文廟的歷史淵源
前越南勞動黨主席胡志明說過“越中文化同出一源”,在越南文化中,中華文化傳統韻味至今濃厚。
李朝(1009—1225年)是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當時社會需要健全封建制度,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而儒學的“大一統”思想及治國安邦之策正貼合這種現實需要。公元1070年,當時的越南李氏王朝圣宗皇帝為祭祀孔子建立文廟,自此,儒學在越南開始儒教化,孔子則開始偶像化。
經過李末農民的反抗斗爭后,以儒家等級尊卑思想整頓社會秩序顯得尤為必要。陳朝(1225—1400年)統治者在前朝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儒學教育,完善科舉選官制度。立國學院,講習四書五經;制定七年大比的規定,選取儒生中科者入仕。
后黎朝前期是越南封建中央集權制興盛時期,尤其是黎圣宗在位期間(1460—1478年),更是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宣傳、貫徹儒家學說。他即位后,全面實行以儒學為中心的政治、法律及文化教育政策,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到規范民風民俗均實施貫徹儒家思想,修訂禮樂,改革風俗。他參照隋唐律例,頒布了《洪德法典》。同時,制定了《二十四訓條》,倡導忠孝節義,對于父子、夫妻、婆媳、男女、師徒、鄉黨、軍民等各方面關系用儒家倫理作了具體規定,以此確定家庭、鄉里以至于整個社會的尊卑等級關系,并敕諭天下百姓日常講讀,一律奉行,違者治罪。由此,儒學特別是宋明理學在越南的傳播發展進入一個鼎盛時期,成為占據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歷代統治階級的推崇,大力推動了文廟的修建,并給予了文廟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河內文廟奎文閣以前常常是組織評價各學子儒士文章的地方,在大拜殿后面原來是黎朝時代的太學,也就是當時的國家大學?!稁V大越史記全書》中有這樣的記載:“秋八月,建文廟,塑孔子、周公并四配像,畫七十二賢弟子于墻,四時供祭,皇太子就學于此。”
二、河內文廟所體現出的儒家文化
把孔子思想正式傳入越南的是三位中國學者。西漢末東漢初的任延,光武帝時任九真太守(今越南北部),任職期間興辦教育,大力推行儒學,是傳播孔子學說的先驅。與任延同期的錫光也是孔子思想在越南早期的傳播者。三國時期的士燮,任交趾太守的四十多年中,堅持用儒家思想治理社會,移風易俗,對孔子思想在越南的傳播做出重要貢獻。越南《四字經》說:“三國吳時,士王為牧,教以詩書,熏陶美俗?!本褪侵高@些事情。
10世紀,越南獨立以后,各王朝的典章制度大都取法于中國,政府選拔人才也采取科舉制度,以詩、賦、經義等為考試內容。在越南本土也出現了儒學思想家如朱文安、胡季聱、吳士連等,分別成為陳朝、胡朝和后黎朝時期重要的儒家思想代表。
1831年,越南行政改革,全國設立了36鎮,儒家思想被官方獨尊,每鎮一座文廟,每縣一座文祠,每村設立露天文址,越南文廟歷史上最多時達到160余座??鬃铀枷霝楹诵牡娜鍖W,正式成為越南的統治思想。正如越南著名歷史學家陶維英所說:“孔教最好的影響是在封建制度衰落、社會混亂時,正因為有儒教才使國家統一,使人民具有國家意識和民族精神。當國家面臨外侵時,國家之所以能奮起抗擊,保衛江山,一部分是由于儒家造就了多少代有忠君愛國精神的人?!?/p>
始建于1070年的河內國子監文廟,是儒教在越南傳播發展的重要見證,也是研究越南經濟政治文化和溝通中越文化的重要連接點。作為越南國家級的“歷史文化遺跡”,河內文廟可以說是越南最具代表性的儒家文化象征。朱文安太學生曾經說“文廟是越南儒家文化的典型,它所體現出來的文化價值影響著后世”。
首先,河內文廟這種文化遺產作為越南歷史上的客觀存在,見證了越南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它已經成為了越南民族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一種復合載體,反映出大量與其自身密切相關的歷史進程中的社會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相關信息。其次,河內文廟作為越南歷史上客觀存在的文化遺產,給人類提供了重要的、有價值的科學知識和信息。作為越南文廟代表的河內文廟,其中的建筑、碑刻、雕塑、對聯等資源,包含了大量的科學信息,在考古學、藝術學、文化學、建筑學等各個學科領域都有不可多得的珍貴價值。河內文廟內的建筑具有傳統的中國古代建筑形式,凝聚了東方建筑藝術的精髓,許多碑文都是中國書法的精髓,特別是康熙皇帝題贈的“萬世師表”匾額更是標簽之作。河內文廟更是儒家文化的物化象征,是蘊涵著儒家文化的的特殊載體。在當今全球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廟已經成為儒家文化和華文文化的一個象征和符號。
經過900多年的滄桑演變和歲月洗禮,越南文廟已不是一般的寺廟,不是普通“精神寄托”的場所,它體現了儒學在越南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鬃蛹捌溟_創的儒家學派所闡發的精神與學術思想經受了時間的考驗,文廟也成為傳承文化、教化民眾的殿堂。
三、儒家文化對越南的影響
在歷史上,與儒學和廟宇一道進入越南的,還有一整套中國式的社會政治制度和一些重要的經濟政策,它們和儒家文化一起在越南傳播和整合,加快了越南社會封建化的進程,增強了越南封建國家的國力。
1.對政體和治國思想的影響
在越南歷史上,封建統治者相繼推行儒家所倡導的宗法制度,仿照中國建立起統治制度并不斷加以完善,以規范和加強越南社會的宗法體系,鞏固和強化封建中央集權統治。
公元939年,吳權打敗中國南漢軍自立為王,奠都古螺城。《越南通史》記載:“吳權設官職,制朝儀,定服色,并整頓國內政治欲為長久之業。”以后各朝代都效法建立起一套完備的行政機構,建立起以皇帝為權力中心,等級分明、尊卑有序的中央集權官僚體制。越南封建統治者們都意識到,若想江山穩固長治久安,不僅要有完備的統治制度,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倫理學說作為維護統治的理論依據和精神支柱。儒家的三綱五常、忠孝節義觀念正好適應了這種需要,因此得到統治者的大力宣揚,廣為提倡,成為治國的根本。在制定法律時,也將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以及罵父母、違教訓、拒贍養、不服喪等不忠不孝的行為視為不可饒恕的罪行,犯了這些罪行的人要被處以極刑。越南封建統治者把封建官僚制度與倫理道德緊密結合,把道德融入治理國家的政治思想,以鞏固發展和維護封建制度。越南近代著名的勤王運動領袖潘廷逢說:“我國千年來,地非廣,兵非強,物非盛,建國之本唯在倫常,君臣、父子而已。”
越南國父胡志明先生也飽受儒學熏陶。胡志明出身于儒士家庭,父親是漢文教師,再加上本人曾在中國游學,參加過革命,儒學思想對他的潛移默化更為突出,他性格中如“謙恭、溫雅,志在救國救民而不圖名利,終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身作則”等,都或多或少帶著儒家積極一面的烙印。胡志明多次提及儒學中的大同世界和仁愛思想,以儒家經典描繪的大同世界為建設理想社會的藍本,他提出過許多儒家思想的口號,如“仁、義、智、勇、廉”“勤、儉、廉、正”等,來作為培養和規范越南黨員和公務員道德行為的標準。
2.對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
在封建社會時期,儒家思想文化對越南人民的世界觀、人生觀產生了根本的影響。儒家的仁義禮樂、三綱五常早已成為越南社會的道德規范準則,儒家文化也成為越南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越南史學家陳重金認為:“北屬時代長達一千多年……從此以后,國人濡染中國文明非常之深,盡管后世擺脫了中國的桎梏,國人仍不得不受中國的影響。這種影響年深日久,已成了自己的國粹,即使今天想清除它,也不易一時滌蕩干凈?!?/p>
一是推動了越南封建社會教育的發展。在李朝,統治者開始把學習納入軌道。1070年,李太宗在京都升龍建文廟,讓皇子在此學習。1076年設國子監,選文學之士教授官吏子弟及平民中聰明俊秀之子弟。特別是科舉制的建立,對推動教育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們對儒教和孔子抱著一種帶有宗教式的崇拜,甚至達到視其為“國粹”和“最完美”信仰的地步。
二是影響內化了越南愛國主義精神。黎朝的開國功臣阮廌在輔佐黎利趕走明朝軍隊,恢復民族獨立后,寫下了民族自豪感十分強烈的《平吳大誥》。文章開頭寫道:“仁義之舉,要在安民,吊伐之師,莫先去暴……”把儒家的仁義作為這篇開國文獻的開篇之語,可見他受孔孟學說影響之深??梢哉f,儒學思想已經內化為越南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并成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獨立的重要精神支柱。
三是影響了越南社會生活。越南人非常重視謙恭禮讓、長幼有序、尊敬師長、尊老愛幼,越語中各種從家族稱謂語演變而來的人稱代詞,就是儒家文化影響越南文化的充分體現。儒家的綱常倫理學說在長期的傳播、融化、吸收過程中深深滲透到越南的社會家庭生活和風俗習慣當中,支配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日常行為??鬃訉W說中的為人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人生之道得到廣泛傳播,體現在越南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3.對越南現代化進程的影響
儒家文化傳統在以下幾個方面對越南現代化進程產生了影響:
一是儒家集權制和行仁政思想轉換為一種國家導向的發展主義、威權主義政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成為促進越南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越南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開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越共七大明確提出,越南“實行國家管理下的市場經濟體制”,“形成由國家通過的法律、計劃、政策及其他措施加以管理的市場機制”,收到了較好的成效。
二是儒家文化崇尚的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成為越南經濟的重要指導思想。越南自1989年以來為吸引儲蓄一直堅持實行高利率政策,政府按利率比月平均通貨膨脹率高出一個百分點的方式來提高利率,使儲蓄存款急劇增加,存款5年增加了34.2倍,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金。同時,越南自1988年頒布被稱為“亞洲最開明的投資法”以來,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積極引進外國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成效顯著。
三是儒家重視教育和“有教無類,機會均等”的傳統在越南轉化為人們對子女教育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對人力資源的大力開發,成為人民共同的價值取向和國家、政府的政策目標。越南已形成包括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在內的教育體系,全民識字率達85%,成為亞洲國家中教育比較發達的國家之一。這種重視教育的傳統將繼續成為越南經濟騰飛的重要因素。
四、儒家文化的創新發展
如今,中國在推進亞洲區域合作方面有著特殊的作用和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儒家文化發源地的中國,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給儒家文化的發展注入更多正能量,發揚儒家文化的魅力,共同致力于各地儒家文化的繁榮發展。
(一)對傳統儒家文化的認識
東亞和東南亞經濟圈的迅速崛起,除了科技、經濟等物質性因素外,還有一個因素在支撐經濟秩序的正常運行,那就是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仍在東亞和東南亞現代社會發揮著作用。儒家的整體性原則,中央集權的歷史傳統,使得“國家,作為一個大集團,能夠高效率地實現某個預定目標”。以儒家禮義、忠孝為基礎的規范體系和儒家倫理教育,用以調節社會中的人際關系,有效克服了個人主義膨脹帶來的社會災難。儒家“內圣外王”的理想,提倡“有教無類”,強調通過學習知識成為社會有用人才。這些都為東亞、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人才素質提高、科技進步、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原動力。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儒學已經不僅僅是中國的儒學,而是世界的儒學。在儒家經典《易傳》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表現剛健進取的精神,促使一種積極入世、剛健有為傳統的形成;儒家傳統中的道德理性,首先在于解決人類社會內部的倫理關系;儒家思想中的和諧中道,更是一種道德和精神境界;“民本意識”和注重民生的思想,則一直是先秦以來儒家思想的傳統。這些儒家文化的精華,應當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時代精神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我們應當以時代的視野詮釋傳統儒學的深刻內涵,賦予其新的時代精神,使其成為科學發展的重要促進力量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精神資源。
(二)當下儒家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歷史實踐證明,沒有文化基石,一個民族就沒有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一個國家就不可能有統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動。新時期,我們要用動態發展的眼光看待儒家文化,挖掘其時代內涵,使之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精神資源和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精神力量。
1.倡導“以人為本”,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從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民本”思想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執政黨,必須竭盡所能地為實現、維護、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群眾,不斷滿足和實現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經濟利益、人居利益、文化利益和政治利益需求。
2.倡導“改革創新”,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鬃犹岢⑴嵺`“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精神,鄙視“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生態度。《禮記·大學》稱贊:“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今天的改革創新,就是要倡導儒家“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創業精神,發揚中華民族自信、自尊、自立的精神和不屈不撓的品質,以及不斷學習、不斷改革、不斷進取、不斷開拓的決心。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動,造福人民。
3.倡導“厚德尚和”,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儒家道德文化強調個體與群體、個體與社會之間的統一性,主張個體生命的存在與發展必須同群體、同整個社會的存在與發展統一起來。這就是先公后私,個人私利服從社會公利的精神。《禮記·禮運》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正是這種“天下為公”的價值理想,培育了人們對社會、民族的義務感、歷史感、責任感、使命感。《論語·學而》說“和為貴”,主張人與人之間、人與家庭之間、人與國家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相互支持,共同發展。當前,就是按照“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總要求,實現家庭和諧、人我和諧、群己和諧、社會和諧。
習近平在訪問印度尼西亞期間,就“建立更為緊密的中國與東盟關系”闡述了“堅持講信修睦、堅持合作共贏、堅持守望相助、堅持心心相印、堅持開放包容”五個方針。這五個方針充分體現了在新時期,我們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也是我國在當今國際社會中推進世界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努力方向。開放、包容地對待每一種文化,消除分歧,求同存異,從“共同利益”出發,實現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共贏。
參考文獻
[1]仲廣軍.論儒家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D].伊春:黑龍江大學伊春分校,2009.
[2]李書有.儒家與社會文明[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1-2.
[3]周增亮.中越古代戰爭性質研究[D].南京:廣西民族大學,2009.
[4][越]陳重金.越南通史[M].戴可來,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15.
[5]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古代中越關系史資料選編》編輯組.古代中越關系史資料選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6]鄧昌友.宋朝與越南關系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05.
[7]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8]越南社會科學委員會.越南歷史[M].河內:河內社會科學出版社,1971.
[9]古小松.越南國情與中越關系[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
[10]任云飛.越南政治體制改革對中國的啟示[OB/OL].http://www.xzbu.com/4/view-13937.htm,2012-02-19.
責任編輯 金 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