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悅彤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政治優(yōu)勢,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形勢任務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都發(fā)生深刻變化。特別是當前,出現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思想政治工作的優(yōu)勢能否繼續(xù)保持并進一步發(fā)揮,成為擺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個新課題,對我們提出新的挑戰(zhàn)。這就要求我們適應新形勢,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創(chuàng)新求實,改進工作方式、方法等,進行積極、有效的探索。
1.建設思想政治工作理論體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研究人們思想和行為活動的基本規(guī)律,包括人的思想和行為相互轉化的規(guī)律、思想行為與利益相關的規(guī)律、人與環(huán)境互動的規(guī)律、教育與管理相統(tǒng)一的規(guī)律等。這些基本規(guī)律構成思想政治工作這門科學的基礎理論體系。作為一門科學,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對象就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就是以客觀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和人的思想及行為活動的規(guī)律為基礎,協(xié)調和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解決人的思想認識問題和社會政治問題的具體實踐活動。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方法是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社會化、科學化、現代化的基礎,有助于從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有助于企業(yè)各項工作的有效開展。
2.構建政工體系,完善運用機制
思想政治工作要圍繞新時期建設體制的變革,形成黨政領導為首、有關部門參與的組織領導機構,建立服務機制,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經費和人員投入力度,廣泛宣傳,營造寬松協(xié)調的政治氛圍。
同時,建立考核評價機制,這是思想政治工作創(chuàng)新的基礎環(huán)節(jié)。要努力建立科學實用的考評機制,完善考核辦法,加大考核力度,從是否提高知識化、科學化、信息化等方面制定具體標準,以明確知識經濟時代思想政治工作要做什么,怎么做,是否達到標準。
建立激勵機制,這是思想政治工作創(chuàng)新的重要手段。過去,大多數單位通常采用半年或年終檢查的方法評比各單位政工業(yè)績,而缺乏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因此,應當制定具體的獎勵辦法,把政工業(yè)績與干部的考核使用結合起來,把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結合起來,提高政工人員的政治地位,增強政治責任感,發(fā)揮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3.利用新媒體開展理論武裝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電子通訊已進入3G、4G時代,互聯網把我們的工作、生活緊緊聯系在一起,各類新的媒體形式不斷產生,信息的傳播、知識的交流、思想的交鋒變得更快捷和頻繁。了解新媒體的特點,占領新的宣傳陣地,堅持與時俱進,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
3.1新媒體的界定及特點。所謂新興媒體,是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tǒng)意義上的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是近年來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媒體形態(tài),如手機短信、互聯網群、博客、微博等都屬于新媒體的范疇。
新媒體的產生促進了傳統(tǒng)媒體革命性的發(fā)展,同時也使媒體技術、媒體產業(yè)、媒體參與者都發(fā)生變革。就媒體的傳播與媒體的參與者而言,新媒體滿足了人們隨時隨地互動性的訴求表達、精神娛樂與獲取信息的需要,即新媒體在時間上具有即時性、傳播中具有互動性、內容上具有廣泛性的顯著特點。
3.2開展理論武裝工作,必須注重時代性。要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結合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和規(guī)律性,滿足廣大黨員干部的時代需求,始終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機和活力。新興媒介能夠克服多年來基層黨員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上單一性和灌輸式的弊端,內容更豐富、形式更靈活,符合時代要求。基層黨組織借助互聯網更好地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弘揚黨的先進性、增強思想教育的針對性,實現基層黨組織之間跨區(qū)域交流,促進黨建工作不斷向前發(fā)展。
3.3開展理論武裝工作,必須增強主動性。引導黨員干部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特別是要適應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適應網絡時代和媒體,使理論學習成為一種自覺行動、主動要求、成長需要,在學習中增長才干,在學習中完成工作。信息網絡能夠迅速地傳遞出各地對黨建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現象、新事物的分析與思考、探索與實踐,把距離拉近,把視野拓寬,使各地黨建工作相互交融,取長補短;互相啟迪,揚長避短,為基層黨建工作提供資源共享的平臺,推進黨建工作不斷向前發(fā)展。
4.緊密結合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親和力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正處于改革開放的攻堅階段,涉及民生、民主、公正、和諧等方面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日益凸顯,這些問題能否得到及時、妥善解決,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信仰和擁護程度。比如就業(yè)、樓市、醫(yī)療、教育等,都是當前民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涉及民眾的基本生活,與民眾生存發(fā)展息息相關,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與實際結合的“契合點”。思想政治工作要有的放矢,必須承認這些問題的存在,關注這些問題,并正面闡釋這些問題。如果掩蓋或者粉飾這些問題,高唱凱歌,滿篇大話空話套話,盡管講得天花亂墜,但是徒勞,反而會讓人產生反感和抵觸情緒。如果脫離現實,回避熱點和難點問題,無的放矢,隔靴搔癢,就不能使干部群眾入耳、入腦、入心。要結合實際情況和發(fā)展現狀,用審慎的態(tài)度和理性的觀點解答這些問題產生的歷史和現實根據,做好解疑釋惑、疏導情緒、增強信心工作。
5.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要注重發(fā)揮大學校園文化活動“第二課堂”的獨特作用
從文化形態(tài)的角度,大學校園文化可以定義為:以社會先進文化為主導,以師生文化活動為主體,以校園精神為底蘊,由校園中所有成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共同創(chuàng)造而形成的學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就其功能說,育人,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出發(fā)點,也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歸宿。大學校園文化活動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課堂”,有其獨特的作用。
大學校園文化活動起到課堂起不到的作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是大學生最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各種形式多樣、內容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緊跟時代步伐,貼近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對于倡導具有校園特色的健康向上的人際關系、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宣揚新時代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體現新時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引導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激發(fā)學習興趣具有重要的作用。這些校園文化活動,既將為大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機會,還可以成為大學生所學理論和實踐相互轉化的平臺,將娛樂趣味和思想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