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薇
為了體現課程標準,上好每一節高中音樂課,我在教學中不斷總結,以下是我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一些體會。
1.備課要有嚴謹性
備課是教學過程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對整堂課起導向性作用。教案之中各個環節、內容的安排是否有理、有序、有趣,將直接影響教師教學和課堂質量。
如教學目標,現行主要有兩種設計模式。一種是理論型的,一種是實際型的,兩者各有特點。理論型模式注重深層次的、意義廣泛的要求等,比較貼近素質教育的宗旨,但缺乏實際評價的可測量性;實際型模式則注重評價的可測性,比如:學生領悟了多少知識、學會了多少方法和技巧等,比較易于評價和測量,與新課標要求似乎有一些距離。如何將兩者優點有機結合,正確應用到備課中,還需要我們多下工夫。
2.讓流行歌曲走進課堂
現在學生大多喜歡流行歌曲,并且很多學生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譬如近年來不少學生把周杰倫當成偶像。針對這一情況,我曾經用一節課時間聽并且討論周杰倫的歌曲,引導學生有選擇地欣賞,不要因迷戀而耽誤學習。并且我把每節課的前五分鐘作為點歌時間,對于課堂上表現好的同學,下節課就可以點歌。對點播的歌曲,有專門同學負責統計同學的喜歡率,學期末把榮登榜首的歌曲拿來全班一起學唱,評出唱得最好的作為本學期的超級模仿秀。就是這五分鐘時間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為下面課堂環節的開展做好了鋪墊。為了優先點歌,同學們爭先恐后地搶著回答老師的提問,主動唱歌,對于同學們的表現,我都會給予積極肯定。這樣一來更激勵同學們,帶動更多同學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學生的激情鼓舞著我,使我更認真地備課、上課。充足的備課使課堂教學效果更好,這樣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學生越來越喜歡我的音樂課。
3.注重對學生創造性的培養
對學生創造性培養是所有教師尤其藝術教師的職責所在,每一屆學生我都鼓勵他們創作音樂作品。第一節音樂課上我就向同學們提出有關創造力的問題,當我問到同學們覺得自己現在創造力如何時,幾乎所有學生都說創造力下降了,當我問到原因時,有的同學便說是應試教育的體制造成的。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能一味帶領學生批判現行教育體制,一定要加以正面引導。我向學生展示了一位高中生根據《牽掛你的人是我》的曲調改編的一首作品:書包最重的人是我,作業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的,睡的最晚的,是我是我還是我。哦,如果這就是生活,有沒有人把它搞錯,哦,也許命中已注定,我的生活沒有快樂……同學們聽完這首歌后感慨道:“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生活啊,跟我們每天經歷的一樣,我們也發過同樣的牢騷,原來創作一點也不難!”這時我們再加以點撥,告訴同學們創作源于生活,請大家及時將自己一閃而過的小靈感記錄下來,稍加整理,可能就是一首非常不錯的音樂作品。通過分析與鼓勵,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
4.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體現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聽覺體驗是學習音樂的基礎,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應貫穿音樂教學全過程。通過凸顯聽覺藝術特點的音樂審審美教育,應該體現在不同模塊教學全過程中,從而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并發展學生音樂感知、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想象、音樂創作、音樂評價等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
5.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因材施教
高中學生具有較強的求知欲和較廣的知識面,學校和教師應首先確保高質量開好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模塊——“音樂鑒賞”,還應大力開發課程資源,以保證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意愿自主選擇相關學習內容,力求每個學生充滿自信地、富有樂趣地參與各項音樂活動。
6.建立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
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是溝通學生與音樂的橋梁。教學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方式,充分發掘學生的音樂潛能。教師要愛護和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動的師生關系。
7.欣賞多種中外音樂作品
認識、了解、掌握音樂要素、音樂流派、代表人物、風格特征、題材文化、流行音樂等方面知識與技能。例如:在《京劇》、《非洲歌舞音樂》、《爵士樂》等單元中,音樂知識與技能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這些知識與技能恰好服務于我們的欣賞過程,有利于我們鑒賞音樂的旋律美、和聲美、結構美。例如:京劇單元讓我們知道人物行當、唱腔、京劇名家、京劇的發生發展歷史等知識;非洲音樂單元則讓我們了解非洲樂器、非洲歌舞音樂的特點;爵士樂單元則讓我們學習到爵士樂的相關知識,了解爵士樂的主要特征和風格特點。
8.精心傳授音樂作品欣賞方法
音樂欣賞僅停留在興趣階段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進一步深刻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充分體驗作品反映的情感,才能達到欣賞的目的。這就是欣賞音樂的三個階段:直覺(感官)欣賞——感覺(情感)欣賞——理智的欣賞。不同體裁的音樂欣賞要求、方法也不同:對于歌曲的欣賞:一般可以借助歌詞較直觀地理解歌曲內容,結合速度、力度、音色、旋律等音樂要素,體會歌曲表達的意境和情感,從而達到欣賞的目的。對一些歌詞內涵較深或者寓意較朦朧的作品進行欣賞,要求有一定文學及文化素養。而對于一些古代的、其他民族的、外國的藝術歌曲、歌劇、詠嘆調等作品的欣賞,除了必須具有一定音樂素質之外,還要對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創作動機、民族習俗、作曲家的個人風格等有充分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容。
9.把握音樂要素
以學生主動參與為中心,圍繞“傾聽”音樂、“感受”音樂、“體驗”音樂展開活動,讓學生帶著濃郁興趣走進音樂課堂,時時保持學習音樂的積極心態和愉悅體驗,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音樂真正走進學生的心中。
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脫離音樂本體,片面強調音樂的趣味性,走入音樂教育誤區,這是我們要注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