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華
當前培養學生問題意識至關重要,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更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但在目前的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薄弱是不爭的事實,這并不利于學生數學探究活動的開展,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學生數學素養與綜合能力的整體提高。那么如何扭轉這一局面,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創新能力呢?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數學學科的特點,保護與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讓學生愿問、敢問、會問、樂問。
一、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樂問
大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說明在學習過程中要想取得最佳的效果就不能只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要激起學生內心對學習的主觀認可,讓學生樂于學習。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就要讓學生對數學學科感興趣,讓學生樂于提問,否則學生學而無味,自然不能展開獨立思考,更不能提出具有價值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改變以往粉筆加黑板的教學模式,而是增強教學的形象性與趣味性,營造愉悅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于提問。
故事是學生所喜愛的活動,為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收集相關的數學典故、科學家趣事等引入數學知識,這樣既能增添數學教學的文化氣息,讓學生更多地了解數學文化,又能以故事的生動與幽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新知的學習上。如學習勾股定理時,以數學故事引入,更能達到激發學生興趣,誘發探究動機的效果。
生活與數學息息相關,脫離生活的數學教學只能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只能成為機械而枯燥的理論知識講解。將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讓數學更有生活氣息,更具生命活力。這樣的教學才能為學生所喜愛,才能激起學生進一步參與學習的激情,才能引發學生主動思考,進而從中發現更多的問題,在分析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增強問題意識與應用意識,從而讓學生真正學會數學學習。
二、增強教學的民主性,讓學生敢問
學生問題意識薄弱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長期以來備受老師的壓制。在學生心中教材與教師就是權威,而不敢于有絲毫逾越,即使心有困惑也會懾于教師的權威而不敢提問。正是這種不敢,讓學生與探究擦肩而過,學生只能成為被動的接收者與機械的運用者。而要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打破這種專制,為學生構建民主教學氛圍,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要讓學生敢于提問。
第一,讓學生正確認識教材與教師。數學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教材并非就是不可挑戰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是帶領學生求知的引路人。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不要迷信教材與教師,而是要勇于質疑、善于挑戰,多問幾個為什么。只有讓學生擺正教材、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與位置,打破教師和教材在學生心目中的權威,學生才能產生更多的不同見解。
第二,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課堂。新課改提出以學生為中心,要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地位,這樣才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能動性,變灌輸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才能改變學生的機械接受,實現學生的主動構建;改變單純的知識學習,實現知識、能力與思維的全面發展。這也正是我們所說的民主課堂。學生以主體身份參與教學,是真正的學習主體,可以展開自由的交流、激烈的討論,才能敢于發表,產生更多的新觀點和新見解。
三、增強教學的啟發性,讓學生會問
正所謂“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而“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益無窮”。增強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就在于掌握方法,讓學生會問。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采用啟發式教學,要扶放有度,既要充分放手放權,讓學生有更寬廣的思維空間,展開主體參與與主動探究,又要給予必要的啟發與誘導。只有在扶與放之間找到最佳的結合點,才能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與啟發下展開獨立自主的探究活動,學生的探究才能有深度與廣度,這樣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發現更多的問題,解決更多的問題,處于不斷地生疑與釋疑的良性循環之中,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問題意識與探究能力的不斷提高。在學生開展主體探究的過程中,當學生思維受阻時,理解膚淺時,或是思路出現偏差時,教師可以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豁然開朗,重尋方向,重塑信心,這樣學生才能產生更多的困惑,探究更多的困惑。正是在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問題意識才能得到不斷增強,才能閃現創新的火花,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造性思維能力。
四、增強教學的激勵性,讓學生樂問
學生的認知活動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而非直線挺進,有成功就有失敗。成功可以讓學生看到進步,激起學生更大的探究熱情與提問動力;但失敗往往會打擊學生學習的激情、提問的動力,容易讓學生喪失信心與興趣。教師此時要發揮評價的激勵效應,成功時讓學生享受喜悅,強化學生的榮譽感;失敗時則要不斷為學生打氣,關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善于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即使提的問題是錯誤的,也要對學生能勇敢提出問題給予表揚,這樣才能讓學生從失敗的陰影中擺脫出來,增強學生信心。要讓學生在教師的激勵與鼓舞下能夠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為成功做好鋪墊。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成功與失敗中共進,才能讓學生真正愛上提問,樂于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