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丹紅 郟乾
摘 要: 為改變背背單詞、學學語法的枯燥英語學習模式,本文探討了選修課《英美音樂史》的開設。通過介紹、賞析、討論、匯報和演出等多種教學模式,高中生在潛移默化中輕松地提高了他們的英語閱讀能力、聽力能力、審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強了他們的跨文化意識,培養了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 選修課程 跨文化意識 英美音樂史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在英語課程中,要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發現語言的規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不斷調整情感態度,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和自主學習能力。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現在的高中英語教學在目標定位、教學形式、課堂組織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與西方國家的教育體制相比,我國傳統教育模式略顯單一,為了更好地與世界接軌、與時俱進,必須進行新課程改革,將原本只有大學才開設的選修課程,開始在中學開設試點,這對挖掘學生的潛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以及發展學生的個性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跨文化意識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過程中所具有的民族文化思維,選修課程《英美音樂史》對高中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策略
1.高中生跨文化意識的現狀
針對目前高中學生為什么學英語及如何學好英語的問題,筆者對浙江省溫嶺市第二中學2013級高一兩個自然班共95名學生進行英語閱讀學習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對英語閱讀的認識是比較到位的,知道要擴大閱讀量、提高閱讀速度、掌握有效的閱讀策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但因為詞匯和語法的障礙、母語文化和英語文化意識之間的差異,學生普遍覺得英語閱讀是有難度的,尤其是閱讀原汁原味的英語材料,他們不能運用有效的閱讀策略解讀文本,挖掘文本內涵,體會文本承載的深層含義,所以高中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非常重要。
2.跨文化意識的培養策略——開設選修課程《英美音樂史》
以《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和《浙江省普通高中英語學科教學指導意見》為課程的開發指導思想編寫《英美音樂史》教材。要求學生通過欣賞英美經典音樂,在文化意識、情感、態度、人生觀與價值觀等方面形成一定的跨文化意識,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和人生觀價值觀。重點關注學生情感,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發展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本課程整合英美經典音樂,開設了英國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文藝復興時期的牧歌、彌撒曲、經文歌,巴洛克時期得歌劇、清唱劇,現代音樂時期的交響樂,英國流行音樂,美國音樂發展史,17世紀、18世紀的黑人音樂,藍調、靈歌、節奏布魯斯、爵士,19世紀20年代的音樂復古與復興,英美著名音樂節介紹,格萊美音樂獎對英美音樂的影響等內容。在教學方法上采用介紹、賞析、討論、匯報和演出等多種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作為選修課程的設計者、開發者和課堂教學的執行者,我們希望成為學生人生路上的導師:以國際的視野引導他們奮斗的方向;以有效的方法指導他們的英語學習,以誠懇的態度輔導他們的實踐練習,以健康的發展觀疏導他們在學習生活中碰到的困惑,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3.《英美音樂史》課程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
作為選修課程的開發者,筆者在教材的開篇這樣寫道:音樂無國界,以音樂史為主線,以時代發展標志人物為主題,以原汁原味的歌曲聽力和文本語篇為窗口,了解西方人文史。The music reflects the country’s multi-ethnic population through a diverse array of styles.Rock and roll,blues,country,rhythm and blues,jazz,pop,techno,and hip hop are among the country’s most internationally-renowned genres.
并且制訂了如下的課程計劃:
課時計劃:
課時1:英國音樂發展史 概論(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
課時2:文藝復興時期 牧歌、彌撒曲、經文歌
代表人物:泰利斯(1505-1585),拜爾德(1543-1623),吉本斯(1585-1625)
課時3:巴洛克時期 歌劇、清唱劇
代表人物:普賽爾(Henry Purcell,1659-95),韓德爾
課時4:現代音樂時期 交響樂
代表人物:艾爾加佛漢威廉士
課時5:英國流行音樂
代表人物:約翰·列儂
課時6:美國音樂發展史 概論
課時7:17-18世紀 黑人音樂 Black Music
代表類型(Blues,R&B,Jazz Soul,Hip Hop)
課時8:藍調、靈歌、節奏布魯斯、爵士(賞析課)
課時9:搖滾之我見(討論課)
課時10:1920年代的音樂復古與復興:鄉村音樂的誕生
課時11:英美著名音樂節介紹
課時12:格萊美音樂獎對英美音樂的影響
課時13:小結和評價(匯報、演出)
4.《英美音樂史》課例
(1)課例介紹
該課例的主題是英國流行音樂,主要圍繞以約翰·列儂為主音的披頭士樂隊展開,嘗試使用特級教師何小怡的VIEW教學法之綜合式的“語用遷移”策略:在課前的一兩周,要求學生做課文話題延伸討論,在人教版必修2的第五單元Music中,有與選修材料相關的知識和語料,要求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前提下,督促學生熟讀課文,重溫重點詞匯和句型的運用。然后圍繞這一節課的主題:英國流行音樂,選擇一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the theme of the popmusic in the UK進行討論,呈現討論時可能用得著的詞匯、句型等,給學生的討論提供必要的語言支架,再讓學生形成口頭報告,分組發言。
此外,布置課外延伸型作業。結合21世紀英文報中介紹深受學生喜愛的英國單向樂隊One Direction的文章Succeed Directly《單向樂隊的成功密碼》的內容造句甚至成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很感興趣,很樂于不斷吸收報紙中優美的詞句,做到新舊語言知識的完美結合。
最后,課后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批改指導修正,下一課時學生上臺講解他們的作品,特別是優秀的創作作品要收集張貼在教室里,供大家學習參考。一方面,對于得到表揚的學生是一種肯定、一種激勵。另一方面,對其他學生來說是一個榜樣,一種推動。
總而言之,選修課堂的本質是一種知識和語言的積極遷移,置新舊知識的共同因素于其間,以引發學生在新知與相關舊知的聯系中拓展延伸、有所發展。
如付鈺琪同學用第二模塊第五單元的詞匯,結合本課時主題,寫了一篇the Summary of the Britpop,較準確地使用本學期所學的詞匯:Britpop is a subgenre of alternative rock that originated in the United Kingdom.Britpop emerged from the British independent music scene of the early 1990s and was characterized by bands influenced by British guitar pop music of the 1960s and 1970s. The movement developed as a reaction against various musical and cultural trends in the late 1980s and early 1990s,particularly the grunge phenomenon from the United States.In the wake of(在……之后)the musical invasion into the United Kingdom of American grunge bands,new British groups such as Suede(山羊皮樂隊)and Blur launched the movement by positioning themselves as opposing musical forces,referencing British guitar music of the past and writing about uniquely British topics and concerns.These bands were soon joined by others including Oasis,Pulp,Supergrass,Sleeper and Elastica.Britpop groups brought British alternative rock into the mainstream and formed the backbone of a larger British cultural movement called Cool Britannia.Although its more popular bands were able to spread their commercial success overseas,especially to the United States,the movement largely fell apart by the end of the decade.
(2)課后反思
結合21世紀英文報的內容實現單元詞匯的積極遷移是最具特色,也是最具成效的,幾次練習之后,教師驚喜地發現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明顯提高,出來的英語句子或小篇章頗有內涵,是對課文詞匯的二次創造性使用。分析原因,主要有兩點:(1)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因先前上臺講解的學生準備充分、態度認真,提供的例句意思完整,結構正確,使得聽講的學生獲益匪淺,感悟到好句的魅力,激發他們造出好句的欲望。(2)創造的潛力是無窮的。21世紀報中學生版語言地道、取材豐富,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和情感。每一期都像剛出爐的面包,熱氣騰騰,香味撲鼻,深受學生的喜歡,為學生創造性的輸出提供優質的材料。這些是在常規的英語課堂中很難實現的,一是學生很難有興趣點;二是教師更多關注語言點和語法點的落實;三是師生與生生合作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容易半途而廢。
三、結語
通過學習選修課《英美音樂史》,高中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構建知識、發展技能、活躍思維、展現個性和拓寬視野;能夠在這個多元文化的世界,建構一種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符合時代需求的英語學習觀;在一個自主探究、自發合作、自動交流的英語課堂氛圍中體會到學習英語的過程不僅僅是單純的語言學習過程,更是培養具有各方面能力的和國際視野的學習過程,使他們在一系列的活動參與中感知經驗、獲取經驗,得到自身各方面素質的提高,從而在選修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培養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作為開設選修課的教師,選修課的開設不僅要吸引英語基礎好、對英語學習感興趣的學生,還要吸引英語基礎差、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因此,英語選修課的名稱不僅要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內容必須有吸引力。英語演講(Public Speaking)、英語戲劇表演、跨文化交際、英語美文欣賞、英語影視作品欣賞、英語歌曲鑒賞、英美小說介紹等,對學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與其說學生是受課程名稱的吸引,不如說他們是受英語國家文化的吸引。對高中階段求知欲旺盛的學生來說,異國文化具有超強的吸引力,他們迫切地想了解外面的世界,完善他們的知識結構。因此,英語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個興趣點,在介紹異國文化的同時融入文化意識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人教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1-5(必修模塊)[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王少菲.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專業發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楊九俊,等.建設新課程:從理解到行動(案例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5]宋乃慶,等.中國基礎教育課程的理念與創新[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