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玉艷
近年來,隨著高效課堂的深入推進,農村中學英語教學經歷風雨的洗禮,從最初的模仿、探究到如今的有模有樣,其中經歷多次的實踐,有成功,也有失敗。現我就近幾年經歷的點滴,整理敷衍成文,與大家共享,以期為教育教學改革略盡搖旗吶喊之力。
經過近幾年的高效課堂教學的觀摩學習、理論培訓和教學實踐,我對于高效課堂教學工作,從入門到現在對教學流程和教學環節都有全新的系統和認識。在農村英語課堂教學中,因為語言環境的缺乏、教學手段的落后、學生的英語基礎薄弱等因素,使得上高效課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現實的情況下必須從自身做起,使傳統教學方式向高效的教學方式轉變,轉變的根本就是教師的教學理念及學生的學習方式。因而打造高效課堂不應該是一句口號,而應落實在相應的一些具體的方面。我認為新形勢下的農村英語高效課堂教學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探尋新的方法。
在課程實施方面,要改變以前那種過于注重接受性學習和機械性訓練的傾向,強調引導學生掌握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方式,著重培養學生用英語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理念的轉變,是適應英語新課改的根本前提、更新教學理論,學習高效課堂精華,學以致用。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處于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學生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一切灌輸,甚至是一言堂,不容異議。教師教得很賣力,學生學得很吃力,往往是老師教了一遍又一遍,學生聽了這遍忘那遍。新課程體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習知識的過程也是探討與發掘交流的過程。學習的過程是積極的、主動的,同時是快樂的。相比之下,傳統的課堂更注重結果——教師往往在教學中只重視教學的結果,或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標準答案”,美其名曰“語感是背出來的,別無他法”。新的課堂模式更注重過程——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上,放在分析、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掌握知識、掌握規律。傳統教學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協作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愿望與能力,以及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
二、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習效率。
《課程標準》要求:“高中學生應該形成適合自己學習特點的學習策略,并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不斷調整學習策略。”有關研究證明,學生能否正確運用學習策略是能否提高英語水平和學習能力的關鍵,而學習策略主要是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形成的。通過近三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很大的轉變,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不斷增強,合作學習也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幾個問題。
合作不是自由放任。在導學案的預習基礎上及部分內容批改的前提下,學生的合作探究是有目的有重心的。課堂上,老師把一節課的問題引領呈現出來后,學習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以及組內、全班展示后,大多數問題都可以解決,教師再重點進行及時糾錯、適時點撥。但在實踐中,個別學生甚至一個組的學生會乘機講話開小差,那么自主性學習的理念在此過程中就出現異化。此時教師更需要教師的組織能力和監督能力,千萬不能在課堂上只是做出一種民主的姿態,任其自由發展,而應布置和分配其一些相應能力的事。農村中學學生英語底子差、基礎弱是一大共性,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數,如任其發展,后果將不堪設想。在小組討論中,可根據他們自身的特點,組織板書者、講評者或是計分者,做到人盡其才,切勿放任自由。實際上,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師充滿睿智的引導是必不可少的,恰當的啟迪是一種良好的激勵,讓學生的自主與教師的引導合而為一,高度統一,相互促進。
三、鼓勵學生自我展示行為,促進高效課堂改進。
在高效課堂創新模式下,我們要精心設計多種學習活動,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技能和交際能力;要給學生獨立學習留有空間和時間,使學生有機會通過聯想、推理和歸納等思維活動,獨立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價,并根據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要鼓勵學生利用多種學習資源,獨立地搜集資料,獲取信息,并加以整理、分析、歸納和總結。因此教師一定要給學生一定的空間來表現自我,讓他們在學習中有發現快樂,得到樂趣,創造學習主動性。
讓學生展示,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地接受,看似記下了老師所講的知識點,而且筆記工工整整、有條不紊,但是效率并不高,究其根源,就是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只是一味地被告動接受,很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探究的奧妙。而學生展示,既可打破沉悶的英語課堂氣氛,又可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滿足青少年的好勝心理,最后因為有了主動學習的意識,課堂學習效率相應提高。
同時老師也要注意及時肯定他們的勞動成果,讓學生認識到“每天進步一點點,成功靠近一大步”,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快樂。讓學生展示,可以檢驗學生的自主預習和合作交流的成果,檢驗這兩個環節中學生對教材的知識掌握程度。當然,由于我們課堂的時間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問題都在課堂上講到,對于一些學生可以學明白的知識,教師沒必要重復,而一些學生不能處理的難題,那我們老師還是應該精講細析,尤其得強調解題規律、方法步驟,讓我們的學生學有所得。
教育是一個良心工程,應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便于學生以后的發展,課堂上應該盡量打造高效課堂,通過讓學生合作、展示,鍛煉學生的合作、表達能力。我們應讓每個農村中學的學生都能學好英語、用好英語,勿讓英語成為學生發展的短板,我們要為每一個學生負責,因為一個學生背后就是一個家庭,一個個家庭組成了生活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