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新艷
人依然比宇宙間任何東西高貴得多,因為人有一顆能思想的靈魂。
——《人生的境界》馮友蘭
多年來,作文水平提高一直是語文教師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對于語文教師來說,最難教的就是作文了;對學生來講,最難寫的也是作文了。作文難,難作文,一提到作文,很多同學就頭痛。在艱難跋涉中,我無數次問自己:為什么會這么難呢?怎么才能不難呢?在教學改革浪潮中,老師們都在嘗試少教多學,這激發了我的思考,是不是我們教得太多了、走得太急了?少教多學的理念更適合在作文教學中加以實踐,我決定趟一趟路子。下面是我的一些實踐與收獲。
提高寫作水平,要從興趣入手,“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關于這個問題,已有不少人進行過闡述,別人的話我不再贅述,這里只談談個人體會,學生興趣不高有一點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們教得太多了、逼得太緊了。這節課背優美詞句,下節課講寫作技巧,還有積累素材、安排結構、深化中心……實在不會了,就讓學生仿寫范文,講評時還會抱怨學生寫作雷同、缺乏真情實感等。殊不知,這樣教出來的學生只能寫出這樣的文章,因為如此教法完全違背寫作根本規律。
一、初一
俗話說,作文如做人,要作好文,須先做好人。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說:“不要把許多雜亂的詞句塞在腦子里,而要啟發了解事物的能力,使得從這種能力之中流瀉,像從活的泉中流瀉出一樣——一條溪澗(知識)來。”先引領學生的心靈,把愛、美好、積極等感情慢慢澆入他們的心中,再讓他們釋放出來,這個過程的初步完成需要一年時間。
初一,我們需要這樣做。
1.閱讀熏陶。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通過閱讀,學生可以增加積累、開闊眼界、歷練思想。閱讀形式多種多樣,可讀課內文章,也可讀課外書籍報刊;可讀電影電視,也可讀空間微博。既然是閱讀,就要放開了讀,沒有要求,沒有限制,不帶任務。我每周安排兩節閱讀課,除了檢查學生所讀資料是否健康外,其余均無限制。學生很愛上這樣的課,覺得輕松愉快。一個學期后,學生普遍產生閱讀興趣。
2.實踐體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生活的觀察體驗是充實一個人心靈的最有效途徑。帶學生找春天、淋雨,感受陽光與狂風、賞雪,和學生一起放風箏、打球、拔草等,還可以引導他們節日給老師送溫暖,周末和家長聊天。只要能想出來并可在校內外實行的,就可以嘗試著做。
3.暢所欲言。這個環節可說可寫。所謂暢所欲言,就是說你想說的話,內容要求健康。我一般采取期中前說、期中后寫的方式。說的環節氣氛要營造得輕松愉悅,避免學生有壓力。寫除了字數和字跡工整外,不做其他要求。
第二學期,我在閱讀時加入積累要求,我的積累要求不是硬性指標,而是隨心所欲;積累內容看質量不看數量。另外,我每兩周拿出一節閱讀課安排美文欣賞。以這種方式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寫好文章。
初一第一學期,我沒有讓學生交過一次作文,也沒有上過一節寫作技巧課,也就是說幾乎不“教”。可事實證明,考試中學生并沒有表現得不會寫作,而是寫出很多不與別人雷同,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受到老師們的好評。
二、初二
初二時,學生已初步具備較為獨立的心靈,這時就可以上作文課。作文課上,我幾乎不講寫作技巧,我的作文課就兩點——獨抒性靈、多加鼓勵。美文欣賞課上欣賞美文很美,我就告訴學生兩句話:文章這樣寫很美,不這樣寫也可以很美。提倡學生運用多種寫法,最好形成自己的風格。其余精力都放在鼓勵上。
心理學家蓋茨說得好:“沒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追求成功的能力。”鼓勵有很多種形式,通過各種形式的鼓勵,讓學生時時體驗成功感,能極大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下面談談兩種形式。
1.優化作文講評。葉圣陶先生說:“批改不宜挑剔,要多鼓勵,多指出優點,此意好。”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贊賞。”教師對學生作文的評價應以表揚為主,立足于發現學生作文中對生活的真知灼見,特別注意作文水平低的學生,及時捕捉他們作文中的點滴可取之處,通過評贊、鼓勵,點燃他們處于朦朧狀態中的智能星火,激發其寫作興趣。作文評語感情要真摯、態度要中肯、評講要動人、形式要活潑,喚起學生寫好下一次作文的欲望。對于不成功的文章,可延時評價,即把需要修改的地方告訴學生,再根據學生修改后的作文進行評價打分;對于成功作文,可突破滿分界限,實行亮點加分制度,如50分作文,可打50+5分、50+7分等分值,并大力贊揚文中的亮點,激勵學生不滿足現狀,努力更上一層樓。
2.給學生提供展示風采的機會和平臺。沒有競爭就缺乏動力與活力,學生寫出好文章,不僅需要老師的贊譽,還需要卓爾不群的優越感,因此,定期舉行作文競賽,讓學生在競爭中角逐,在角逐中進步,并把競賽中獲得好評的文章打印出來,教師加寫評語,張貼展覽,學生現身說法,介紹寫作體會,以此進一步激發他們的上進心。還可以辦班報定期刊載學生優秀習作。學期末時,可讓學生把自己本學期所寫的獲得好評的作文、隨筆、日記、讀后感等不同形式的作品打印后編輯成冊,自己命名加以收藏;老師把本學期學生的優秀習作、獲獎習作及評語打印后、編輯、命名并寫前言,裝訂成冊后放入班級圖書角,使之成為班級閱讀學習資料。每當發現極好的作品,就推薦給校報和省市級報紙雜志以求發表,一旦發表,將是對學生極大的鼓勵。
以上所說是我教學實踐的幾點粗淺總結,總體來說,我的體會是再多的寫作技巧也取代不了獨特的思想和創作風格,好的文章不是用技巧堆出來的,而是從學生心里流出來的。所以,多教不如少教,有時候甚至不如不教,就像領著蝸牛散步一樣,放松心情,放慢腳步,面帶微笑,引著并陪著學生慢慢成長。人,長大了,文,自然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