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艷
摘 要: 盧梭基于人性本善的信念,提出了“消極教育”的思想。他的所謂消極教育就是不給兒童養成品德,防止兒童趨于邪惡;不教給兒童知識,防止他們產生對事物的誤解。在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注重兒童可持續發展的今天,盧梭的這一教育思想或許對我們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 盧梭 消極教育 兒童教育
法國十八世紀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1778年),在《愛彌兒》、《新愛洛伊絲》等代表性教育著作中,堅持人性本善這一信念。他認為,童年時期的教育主要是遵從天性,教育不在于給兒童施加什么樣的影響,重要的是兒童避免受到社會習染。他提出了“消極教育”的思想:第一,消極教育針對的是出生到十二歲的兒童,盧梭認為這一時期是人生中最危險的階段,這個階段不在于教孩子道德和真理,而是防止產生偏見和謬誤;第二,消極教育并非純粹意義上的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管,特別指在兒童智育和體育方面不妄為,盡可能讓兒童擁有快樂的童年,讓兒童的身體健康、心靈純潔。
盧梭反對抑制兒童的個性、束縛兒童的自由,反對強制灌輸,反對嚴酷的紀律和體罰,反對施教者的權威做法和高壓手段。因而,在教育進程上,他主張“無為”的做法,先鍛煉兒童的身體、感官,讓他們的思想盡可能地閑著不用,使他們接近最終目的而不受損失,以便仔細觀察了解和研究兒童,讓他們性格的種子自由自在地表現出來,等到他們的身體和心理發展到一定水平后,再施以適合他們的教育。
一、在智育、體育方面不妄為
盧梭認為,十二歲之前的兒童理性尚未發展,主要任務是發展感覺器官,積累豐富的感覺經驗,為下一階段打下基礎。對兒童來說,他周圍的事物就是一本書,重要的是讓兒童活動,從中獲得經驗。
在這個階段,教育的主要任務是順其自然地鍛煉兒童的身體、發展兒童的感覺,而非強迫他們學習聽不懂也不感興趣的各種知識和道德規范。這樣,不僅讓他們健康、快樂、自由地成長,還能避免盲目服從傳統偏見和權威,因為“偏見、權威、需要、先例及壓在我們身上的一切社會制度都將扼殺他的天性,而不會給他添加什么東西”。盧梭堅信最初的“消極”奠定以后的“積極”,在童年時期犧牲一些時間,到長大后會加倍回收。
二、“消極教育”并非撒手不管
“消極教育”并不是毫不作為,需要成人具有更多責任心和教育耐心,需要有更周全的考慮。
首先,要對孩子周圍事物加以選擇,營造兒童自由活動的環境。安全的環境是第一位的,如果成人粗心大意導致損失,如孩子打碎了東西,那么成人要牢記:訓斥和說教是沒有用處的,只有讓兒童自己觀察、自我教育。
其次,教育者要注意引導,養成良好的習慣。從細微處著手,對不良習慣要主動預防,防患于未然,達到無為而治。當孩子任性的時候,應該讓孩子認識到他的錯誤;如果孩子還是一意孤行,就可以在可掌控的范圍內讓孩子吃到“自然懲戒”的后果。
最后,要注意辨識并滿足孩子的合理愿望。孩子的哭聲有時確實身體不舒服,有時是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弄清楚情況,就能避免孩子死乞白賴地要求大人滿足他的不合理要求。
三、身體鍛煉是兒童時期的首要任務
盧梭認為,十二歲以前教育以鍛煉身體和感官訓練為主。道德和理智均孕育在兒童的體力之中,心智發達與否與體質強弱有密切關系,良好的體格是敏銳而正確的思想基礎,各種感官是知識的門戶。
我們不否認盧梭的思想中有值得商榷之處。例如,他認為十二歲之前孩子處于“理智睡眠期”,不宜進行智育。畢竟盧梭的時代生理學、心理學尚未形成系統科學。但無論如何,當今孩子學習負擔越來越重,越來越多的孩子需要近視眼鏡才能看清這個世界的時候,兒童身體素質每況愈下的現實,盧梭的告誡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試想,孩子連最基本的身體健康都沒有了,再要求其他從何談起呢?
四、教育不要操之過急
盧梭生活的時代,經過文藝復興時期教育思想的洗禮,歐洲教育一定程度上從神學禁錮下解放出來,較為重視人的權利和自由,但對于兒童的心理認識還不深入,不尊重兒童的天性和年齡特征,揠苗助長、急于求成的教育弊病普遍存在。成人不顧兒童的特點,按照傳統與偏見強制兒童接受所謂“教育”,干涉或限制兒童的自由發展。
基于這些現象,盧梭奉勸世人:教育不要操之過急,不要給學生講空洞的道理。過早地給兒童施加各種教育影響,過早地與兒童講道理,既不符合兒童天性,又會讓兒童產生偏見。因為兒童還沒有判斷能力,他記住道理的同時可能連謬誤一起吸收了。盧梭認為偏見比無知距離真理更遠。而且,操之過急的教育會導致盲目施教。孩子的天性需要一段時間才顯露出來,成人要等待兒童天性的自然顯露,再根據孩子的情況施加恰當的教育。如果操之過急相當于“在還不知道如何著手以前就開始行動”,結果只能欲速則不達。
五、防范甚于灌輸
盧梭認為,社會中帶有偏見和愚昧的做法是教育的最大敵人,成人的重要任務是做好安排和防范,消除一切人為的和不當的限制和束縛。消極教育階段,家長和教師的重要使命是讓孩子避開各種偏見和不良習俗的影響。如果孩子在生活中看到一些不良的人和事,教師就要想方設法淡化這種影響,將這種影響降到最低。此外,成人還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因為成人在訓誡過程中一不小心傳達的惡意對孩子都是致命的。
與周圍環境的不良相比,教育不善的危害更大。尤其是喋喋不休地向兒童灌輸思想,產生的危害超過兒童在周圍環境中耳濡目染各種壞事產生的危害。有時成人欲加給兒童的教育,在兒童那里卻變成了另外一種意思。例如,《烏鴉與狐貍》這則寓言故事,很多教師把目的定位于教育學生提高警惕,不要被花言巧語欺騙。事實上,有的孩子得出的結論是:凡事要動腦筋,要有智慧,這樣才有肉吃;有的孩子認為,有時為了利益奉承一下沒什么不好的,等等。
盧梭勸告教師,一定要謹言慎行“大自然把這個世界造成了人類的第一天堂,你在這個世界上要當心,不要在教天真無邪的孩子分辨善惡的時候,自己就充當了引誘的惡魔”。(《愛彌兒》,第101頁)盧梭這句話雖然尖刻,但對于擯棄機械灌輸、一味“擺事實、講道理”的教育方式,卻有莫大的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法]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2]但柳松.盧梭“消極教育”思想的積極意義[J].中國校外教育,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