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紅 高小愛

摘 要: 通過對大學生身體形態、生理機能和身體素質的分析,發現2014級學生的部分指標和2012級學生存在明顯差異。本文從改善學生體質狀況的現實出發,就公共體育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革設想。
關鍵詞: 公選課 學生體質 改革研究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根據隨機抽取原則,將甘肅省天水師范學院和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2012級和2014級在校大學生共824名視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536名,女生288名,2014級427名,2012級397名;最大年齡22歲,最小年齡17歲,平均年齡19.5歲。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查閱大量相關文獻資料。
1.2.2測試法:與部分體育教師聯手,對問卷持有者進行身體素質測試,測試時間:2014.5。
1.2.3座談法:與學生進行面對面交談,從而獲得該論文的第一手資料。
2.體質現狀
2.1體質
體質指人體的質量,是在遺傳向獲得性的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人體形態結構、生理機能、身體素質、適應能力和心理因素的綜合穩定的特征[1]。目前由于心理因素和實驗能力尚無準確公認的良好指標和測量方法,因此本文從形態結構、生理機能、運動素質等有代表性的指標論證學生體質。
2.2體質情況統計結果(見表1)[2]。
從表1可以看出,在身高和體重方面,男、女實驗組和對照組沒有顯著差異,說明2014級和2012級學生的身體形態影響不大。但在身體素質方面均有顯著差異或極顯著性差異,說明2014級大學生在運動能力方面明顯低于2012級學生。
3.影響學生體質的因素
3.1重技術、輕素質的教學理念。
課上,老師重視技術動作、技能傳授,往往忽視力量、速度、耐力等基本身體素質練習。技術、技能教學受到場地、器材的限制。無論是籃、排、足大球,還是羽、乒、網小球,一節課中一名學生在場上練習的時間平均不到20分鐘,課的密度受到很大沖擊。另外,一節課中的素質練習很少或沒有,原因有兩個:一是老師重技術教學、輕素質的教學理念;二是學生普遍認為素質練習很枯燥,他們上課是為了娛樂、放松、調整,目的是更有效地學好文化課,落上一周“腰酸背痛”的感覺實在沒必要。
3.2大學體育課的教學內容。
調查的兩所學校中,天水師范學院學生從大二開始體育選修,據了解,在學校開設的選項課中,學生選項大體形成了三種趨勢:一是選擇自己喜歡或當前比較流行的,如健美操、體育舞蹈、跆拳道等。二是有體育特長的學生,選擇自己的特長項,目的是更好地發展和提高;三是一部分沒有體育特長的學生或協調能力差的學生只是為了拿學分而被動應付。林業職業技術學院沒有選項課,所授內容都是學校大綱規定項目,所以學生的體育技能比較全面,測試結果證明天水師范學院大一學生和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的體能沒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大學選項課雖然滿足了高校終身體育教學目的,但在一定程度上給投機取巧的大學生提供了方便。
3.3高、低年級的體育態度。
態度是人對對象的一種反映傾向,受個人需要和愿望驅使,凡能滿足個體愿望的對象或能幫助個體實現目標的對象必然產生喜愛的態度。剛進入大學的學生對一切感到新奇,亦有較強的求知欲。體育作為必修課,有關內容、技能必須達標和考試,為了達到目的,態度必然比較積極[2]。高年級學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現在:一方面根據教學計劃,學校不再為他們開設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則無人問津。另一方面,他們面臨從學校教育到社會實踐的轉變,面臨就業和踏上工作崗位,因此這一時期是他們人生的轉折期[3]。
3.4學生體育消費的意識不濃厚。
統計數據顯示兩所學校70%以上的學生來自農村,受家庭經濟收入的限制,學生月生活消費大都在100元以內(包括電話費、學雜費等)。尤其小球,像羽毛球、球拍等,公共體育課中的球、球拍都是學生自己準備的。一些學生拿的羽毛球質量不過關,如過輕、過重,或飛行不穩,而且耐用性很差。學生的球拍大都在10塊錢左右,只能應付上課,根本談不上質量。教學中沒有羽毛球,或羽毛球質量差,是師生面臨的最大困難。
4.改革設想
4.1教學中教師之間相互協調,提高場地的利用率。
大學體育都是分組教學,因此,課前教師之間應該協調好,保證現有場地充分利用,若課表上指定上課場所,則原則上不允許變更。事實上,組別采用循環制有何不好?或者根據老師上課特點,先講解、后練習,或先練習,后講解,一個組在組織講解的同時,另外一個組就可以充分利用所有場地,接下來交換,這樣完全可以解決教學中因場地不足而出現一部分學生在場上練習,另一部分學生休息等問題。
4.2充分利用人力資源。
要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如教會學生羽毛球的保護常識。上課前準備一碗燒開不久的開水,將羽毛球的羽毛浸入水中2~3分鐘(注意不要讓水浸到球托部分),浸泡完畢后將球取出陰干,這樣處理過的羽毛球韌性較好。一方面保證上課需要,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到“花錢買健康”,物有所值。
4.3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客觀評價學生的體育成績。
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考試不能再成為指揮棒,不能成為為學生“量刑”的工具,讓學生帶著負擔上課。長期以來,學生的體育成績基本由三大塊組成:技術考試、平時考勤、作業,其中技術占總成績的60%以上,而技術考試和學生的身體素質不掛鉤,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高分低能。對學生體育成績的評價,應做到主客觀結合、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結合、定性與定量結合、課內與課外結合,把學生的體質作為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考核標準。
4.4廣泛開展啟發式教學。
堅持改革開放,注意學生個性發展和興趣培養。創造條件,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和諧、全面的發展,是現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特征。另外,還應注意興趣的培養,教師應在課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手段,通過豐富多彩的教法,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所學課程有了興趣,才有自主學習的動力,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參考文獻:
[1]鄒心豪.中國學校體育[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8.
[2]蔣寧,楊健科.對不同年級大學生體育態度的比較研究[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2(27)5:68.
[3]高玉洲.普通高校高年級學生體育生活方式的調查與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0.02:95.
[4]胡春雷.從體育轉型看高效體育教學的改革與現狀[J].體育科研,2003.3.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自列科研項目基金資助編號:GSLY-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