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萬泉
摘 要: 波斯史詩《列王記》講述了羅斯坦等英雄人物的故事,對波斯地區產生了深遠影響。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深受波斯文化的影響,其處女作《追風箏的人》中人物塑造和故事情節發展與波斯傳統英雄人物羅斯坦、索拉博有明顯互文關系。小說通過爸爸、哈桑和阿米爾身上具有及缺失的英雄特征,重現并改寫了《列王記》中的波斯英雄人物,在文化層面產生了積極影響。
關鍵詞: 《追風箏的人》 波斯英雄人物 人物形象
一、《列王記》與波斯英雄人物
《列王記》(?譒āhnāmeh,又譯為《王書》或《沙納瑪》)是波斯民族英雄史詩,對波斯地區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波斯地區11~13世紀的詩歌作品幾乎都以其為范本或題材。在西方學術界,其作者菲爾多西(Abu’l-Qasem Ferdowsi)“被公認為與荷馬、但丁、莎士比亞、歌德齊名的五大詩人之一”[1]。
《列王記》主要講述了波斯國王及保衛和服侍他們的英雄們,其“真正英雄人物就是來自錫斯坦的魯斯塔姆” [2](又譯羅斯坦),該部史詩以羅斯坦的去世結尾。《列王記》流傳較廣的一章是《羅斯坦與索拉博》,描述了兩位典型的波斯英雄——羅斯坦和索拉博(Sohrab)父子的故事。英勇無畏的戰士羅斯坦在戰斗中建立了自己的威名。一天,跟著自己的坐騎到了今天的阿富汗地區,受到當地國王的盛情款待,并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羅斯坦找到了自己的坐騎后離開了這個王國,并向所有人隱瞞了自己的婚事。九個月后妻子生下了索拉博,但后索拉博也成了像父親一樣勇猛的戰士。而命運弄人,羅斯坦最終在戰斗中給了自己的強敵索拉博致命一擊,在索拉博臨終前,才知道殺死的是自己從未謀面的兒子?!傲_斯坦強忍悲慟,聽著他兒子的臨終遺言:若汝果為吾父,血刃親子,名節有虧矣。此乃汝之專橫所致也。汝持先母信物,吾報汝以愛,呼汝之名,然汝心難回,吾徒費唇舌,此刻命赴黃泉……”[3] (P29)
羅斯坦這一形象代表了傳統意義上的波斯英雄人物形象。波斯英雄最突出的特點是忠誠和勇敢,這一品質是其生命的靈魂。Arley Loewen(2001)認為,波斯英雄應同時具有好名聲、公眾聲望、永恒的聲譽及鑒別邪惡的能力;同時是戰場上勇往直前的勇士,具有卓越的才能、強烈的使命感及誠實可靠的品質。波斯英雄往往通過殘酷的戰斗、盛大的宴會及勇敢的狩獵展示自己的男性形象。他們胸懷寬廣、疾惡如仇、忠誠敬業、慷慨大方、英勇善戰、誠實守信。這些英雄形象及品質隨著《列王記》的強大文化影響力深深烙進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使“傳統大伊朗社會對英勇的男性英雄總懷有深深的崇敬” [4] (P1)。
二、《列王記》與《追風箏的人》中的英雄人物
雖然《追風箏的人》是一部英語小說,但其深深扎根于阿富汗文化,并深受其文化影響?!蹲凤L箏的人》以第一視角講述了主人公阿米爾自我救贖的歷程,貫穿了阿富汗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三十年的歷史滄桑?!读型跤洝吩谛≌f不同階段被反復提及,貫穿整部小說,為故事情節的發展和人物造型鋪下了伏筆,并極大地影響了小說的人物塑造和情節發展。
小說一開始就提到《列王記》是哈桑最喜歡的書,他及“我”最喜歡的故事是“羅斯坦和索拉博”;哈桑送給阿米爾的生日禮物就是一本硬皮帶彩色插圖的《列王記》。阿米爾第一次見到自己后來的妻子時,就把她看成了羅斯坦的妻子?!八驹谖覀兒竺妫莻€身材苗條的美人,天鵝絨般的黑發,手里拿著一個打開的保溫杯和一個塑料杯。我眨眨眼,心跳加快。她的眉毛又黑又濃,中間連在一起,宛如飛翔的鳥兒張開的雙翅,筆挺的鼻子很優雅,活像古代波斯公主——也許像拓敏妮,《沙納瑪》書中羅斯坦的妻子,索拉博的媽媽”[3] (P136)。無獨有偶,哈桑也以索拉博為自己的兒子取名。故事的最后,阿米爾把索拉博從塔利班手里救了出來,給他講了羅斯坦和索拉博的故事,并最終收養了他。這些情節為故事情節高潮的發展及小說中各種英雄人物形象及父子關系做好了文化上的鋪墊。
小說中的爸爸在少年阿米爾的眼中是一個完美的波斯英雄人物形象,爸爸擁有傳統波斯英雄具有的品質。他有戰士一樣的強健體魄且強大的人格魅力,“爸爸是典型的普什圖人,身材高大,孔武有力……黑色的眼珠一瞪,會讓魔鬼跪地求饒。爸爸身高近2米,每當他出席宴會,總是像太陽吸引向日葵那樣,把注意力引到自己身上”[3] (P12)。在蘇軍入侵前,爸爸是喀布爾有名的商人,慷慨大方、心地善良;他親自設計圖紙,出錢修了一座恤孤院,并借錢給有需要的人。更重要的是,爸爸的名聲還是在“戰斗”中建立起來的,傳說“在俾路支吃手空拳和一只黑熊搏斗……凡涉及爸爸的故事,從來沒人懷疑它們的真實性”[3] (P12)。年輕的時候曾贏得過喀布爾風箏比賽的冠軍。同時,他疾惡如仇,有強烈的正義感。在帶著阿米爾逃離阿富汗途中遇到蘇軍試圖強奸一名同車婦女時,他不顧自己的安危,挺身而出,與侵略者的邪惡進行抗爭。然而,爸爸的英雄形象并不完美。同其他英雄一樣,爸爸非常在意自己的名聲,“不惜一切代價捍衛”[4] 。他向所有人隱瞞哈桑是自己私生子的事實,由此捍衛了自己的名聲。同羅斯坦不同的是,爸爸是知道真相而刻意隱瞞。爸爸說:“世間只有一種罪行,那就是盜竊……當你說謊,你剝奪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權利。”[3] (P218)因此,小說中爸爸的英雄形象是有缺失的,他為了名聲和榮譽拋棄了誠實坦蕩的品質,是一個有缺陷的波斯英雄。
小說中的哈桑在作者筆下有著羅斯坦一樣的英雄氣質。首先哈桑是一個戰場上的勇士。每當鄰居家孩子欺負阿米爾,“總是哈桑挺身而出,將他們擋回去”[3] (P23)。另外,哈桑的彈弓異常得準,面對阿塞夫等人的挑釁,哈桑拿起彈弓勇敢回擊。哈桑身上繼承了爸爸的英雄品質。同爸爸一樣,哈桑也是風箏大賽的冠軍,他似乎對風箏最終落到什么地方有天生的靈感。和傳統英雄一樣,哈桑同樣不惜付出生命守衛自己的“國王”主人阿米爾/阿富汗語中國王的意思。哈桑對阿米爾的忠誠一直到自己生命的終點,至死也不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服侍阿米爾,準備早餐、做家務,沒人陪阿米爾時做他的玩伴。小說的高潮則凸顯了哈桑的犧牲。風箏大賽結束后,為保住阿米爾的勝利果實——最后一個掉下來的風箏,面對幾個比自己強大的對手,哈桑選擇犧牲自己,堅決捍衛手里的風箏,最終被阿塞夫等人強奸。而后被阿米爾誣陷偷盜時,哈桑再次選擇犧牲自己保全自己的“國王”。蘇軍入侵后,他義無反顧地承擔起守護阿米爾家房子的責任,并拒絕住進主屋,直至被塔利班殺害。
小說中哈桑為自己兒子取名索拉博。作者借此把《列王記》中著名的英雄父子復制到哈桑身上,成功地把阿富汗地區傳統文化移植到小說中。然而,同傳統波斯英雄相比,哈桑并不識字,身上缺少名聲和威望,身上有一半的哈扎拉血統,缺乏傳統意義上的貴族血統。另外,哈桑為了保護阿米爾,違心承認阿米爾栽贓,為自己留下了“不誠實”的污點。然而,他身上具有的那些英雄品質正是爸爸希望阿米爾同樣擁有的。而阿米爾母親祖上是皇親貴族,父親是喀布爾屈指可數的巨賈,大學畢業。因此,兩位同父異母的兄弟的結合正好是一個完整的英雄羅斯坦。小說后半部的情節發展是阿米爾的自我救贖,同是一個當代羅斯坦之路。阿米爾最終選擇了“再次成為好人”之路,拾起了哈桑身上的勇敢,深入塔利班控制的喀布爾,面對兒時的宿敵阿塞夫,救出了索拉博,完成了自我救贖。小說最后,阿米爾領養了索拉博,完成了自我救贖,同時完成了和哈桑的合并,最終形成了《列王記》中的羅斯坦-索拉博的英雄父子關系。
三、結語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深受波斯文化影響,其小說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與《列王記》形成明顯的互文關系,并通過巧妙的情節設計,把《列王記》中的羅斯坦—索拉博英雄父子移植到人物關系中,為小說自我救贖的主題埋下英雄主義的文化根源。同時,小說對傳統波斯英雄人物進行了改寫,爸爸和哈桑并不完美,身上或多或少有一些缺陷,而阿米爾通過自我救贖最終踏上了“再次成為好人之路”,成為了爸爸希望的“波斯英雄”。小說從文化上回歸了相對完美的結局,對傳播阿富汗及波斯文化有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張愛民.《列王記》及其在中國的傳播[J]. 山東文學,2008(11).
[2]潘慶舫. 菲爾多西英雄史詩在東西方的巨大影響[J]. 國外文學,1991(4).
[3]卡勒德·胡賽尼. 追風箏的人[M]. 李繼宏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4]Arley Loewen. The Concept of Manliness in Persian Literature and Society [D].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1.
湖州師范學院2014年校級科研項目,kx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