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友義
摘 要: 青少年時期會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成熟、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容易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自我意識和升學就業等方面,遇到各種心理困惑和問題。據統計,在現中學生中33%有心理障礙,12%有心理缺陷、27%有心理異常。可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視。本文從初中語文教學的角度出發,分析了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 初中語文 心理健康 教育教學方法
1.引言
初中階段是當代學生人格品質形成的黃金階段,其間也是中學生成長過程中最容易出現問題的時期,但就教育現狀來看,大部分中學尚未專門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語文作為百科之母,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但要發揮傳播語言文化的作用,語文教育工作者更要把培養中學生的健康心理與人格素養放在重中之重,從而真正達到當代素質教育的目的,促進中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2.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中學生處于青春期的最不穩定時期,也是叛逆的“黃金時期”,隨著內心獨立意識不斷增強,反對接受父母和老師的各種教育與心理疏導,抽煙、打架、曠課、逞英雄、談戀愛或者是內心抑郁孤僻等表現,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同時,一些同學面臨升學的壓力,會不自然地產生各種浮躁心理,這對學習與生活都是很不利的。如果教師能夠通過課堂輔導中學生調節心理,讓學生維持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那么將對整個國家的人才建設與社會和諧穩定都起著重要作用。
3.語文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3.1語文課程知識教學
語文課本知識本身富含豐厚的人文底蘊,文學是人的生活教科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孔子,感受做人的基本原則與道理;讀李白,感受寬闊的胸懷與氣度;讀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感受作為年輕人不怕困難不怕失敗、實現青春理想的斗志。語文老師每當講到這些課文的時候,都應該對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行剖析,再聯系生活實際,小到每一個同學的日常表現和學生的行為舉止,利用課文的一些話或者是偉人們的生活態度,引導那些心理素質欠缺的學生。例如,在講解海倫·凱勒寫的《再塑生命》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單獨總結出一段話用板書的形式寫下來:“20世紀,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倫·凱勒,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女性,一個度過了生命的88個春秋,卻熬過了87年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絕歲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這么一個幽閉在盲聾啞世界里的人,竟然畢業于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學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處處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創造這一奇跡,全靠一顆不屈不撓的心。”通過這樣的總結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這篇文章的魅力,讓那些在平常學習生活中忽視生命重要性的學生了解到生命只有一次,讓那些身心殘疾的學生明白通過努力奮斗照樣可以取得人生事業的輝煌。另外,也讓那些畏懼生活挫折的學生更加有底氣面對眼前的困難。
3.2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首先要認識到,課堂教學的主體永遠是學生,老師應該摒棄高高在上的心理,對重點與難點知識應該有耐心地講解,爭取讓學生都能充分理解與體會,就如文言文一樣,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如果你沒有耐心講解每一個問題,中學生們自然就破罐子破摔,導致很多學生喪失了學習毅力,面對各種考試,自然心就變得浮躁,情緒不穩定,無疑會帶來各種生活與學習的問題。老師必須一切以學生為本,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不同層次給學生多設置一些問題,鼓勵學生回答問題,讓大部分學生都能在課堂積極踴躍地解答,這樣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而且鍛煉了學生的膽量。
3.3開展語文活動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每學完一兩個章節,基本都會設置一個綜合學習活動,要求學生通過不同形式開展與語文相關的一些活動。在語文教學中,應該重視這一塊的內容,積極培養中學生的合作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譬如,老師可以讓一些平時不愛說話的人表演一些課文里面的情景對話,給他們充足的準備時間,以此增強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或者就當下的生活熱點問題舉行一場班級辯論賽,比如“逆境更有利于一個人的成長還是順境”,“先天教育關鍵還是后天教育關鍵”的話題,因為諸如此類的話題答案都不唯一,答案不是重點,關鍵在于鍛煉學生各抒己見和勤于動腦的能力,特別是對于那些不善于動腦、不善于言辭的學生,應該給他們更多的機會加入到這些活動當中,從而提高這些學生自身價值的認同感;最后,老師可以在語文活動課上,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些有關心理的電影,在觀看完畢后再讓學生寫一篇短小的電影觀后感,這樣既沒有離開語文寫作能力的鍛煉,又緩解了初中生的學習壓力,讓身心變得更加愉悅。
3.4加強課外文化的熏陶。
語文老師要鼓勵中學生加強課外知識的閱讀,因為閱讀可以平息一個人的煩惱,陶冶一個人的心境,比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美文》、《讀者》和《智慧背囊》等書籍。閱讀這些書籍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可以啟迪智慧,減少心理問題的出現。
4.結語
隨著新課程的逐漸推進和當代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們深刻地感受到唯有注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培養具有較高語文素養、熱愛生活、品學兼優、能擔當得起社會主義建設的新人才。當然,這不僅需要語文教育者的高度重視,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為語文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更需要國家教育部門、學校、家長和孩子們的共同關注。
參考文獻:
[1]王松泉.語文教育心理學基礎[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2]金曉婧.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有效途徑研究[D].蘇州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