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娟



在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課堂教學成敗取決于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就要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多種教育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那么,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我認為應從以下方面來做。
一、教學中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與學是師生雙邊關系,教要得法,學要主動。主動來自興趣,興趣需要培養。同樣的教材,講得生動,妙趣橫生,學生百聽不厭,回味無窮;講得教條,枯燥無味,學生呆若木頭,事倍功半。為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講課藝術,增強教學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1.態度和藹、語言幽默。
前蘇聯教育家米·斯洛特夫說:“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態度和藹可親方能消除學生的畏懼感,幽默風趣、繪聲繪色才能激發學生的聽課興趣。例如,講直線的特性前,用一個釘子把一根細木條釘在小黑板上,發現木條繞著釘子轉動,當我用兩個釘子把細木條釘在小黑板時,可以發現細木條被固定住了。我邊操作邊念道:一點晃悠悠,兩點定終身。通過實驗及點撥得到結論:經過一點有無數條直線;經過兩點有一條直線,而且只有一條直線。通過幽默的方式、生動的講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
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來自于教師的調動,教師只有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激起學生的情感,激活學生的思維,激起學生的干勁,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學活動中,才能使之處于“我要學”的最佳學習狀態。
2.優化課堂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要徹底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把學生當做和自己平等的人看待。只有尊重學生,信任和關心學生,才能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才能建立朋友式的師生關系。這就要求教師語言親切、自然,富有感染力,教師要用燦爛的微笑為學生送去陽光、雨露,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這樣才能使學生產生情感遷移,使之“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才能無拘無束地學習,才敢大膽思考、大膽創新,學會的才敢說一說,不懂的才敢問一問,有不同意見才敢爭一爭、議一議,才能真正體現出主人的姿態。
3.創設情境,強化學生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引發學生學習的原動力,教師要利用教材這一載體,根據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性特點,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學習動機,促使他們主動學習、積極參與,變被動吸收為主動探求。如我在教學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時,首先采取讓學生自主討論、自主合作尋求解答的方法,而沒有對他們進行任何提示。于是,他們在自己思考的前提下,以合作探究精神對一道簡單的應用題做出了七種不同的解法。
題目和做法如下:甲、乙兩個團體共120人去某風景區旅游。風景區規定超過80人的團體可購買團體票,已知每張團體票比個人票優惠20%,而甲、乙兩個團體人數均不足80人,兩團體決定合起來買團體票,共優惠了480元,則團體票每張多少元。
同學們做完之后,我并沒有對他們的做法做任何講解,而是叫他們每個人講解自己的思路,這樣使一道題目有多種不同解法,每個同學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理解,基本做到按不同層次教學,也給同學們表現自己的機會,可謂一舉兩得。
二、注重學法指導,讓學生會學
教師要把學法指導有機融入各個教學環節中,授學生以漁。學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學法,才能自主學習,才能更好地發揮主體作用。比如,在講授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時,同學們對下面兩道題的思路想法表現出對該部分知識的理解程度:
1.為慶祝校運會開幕,初一(3)班學生接受了制作小旗的任務。原計劃一般學生參加制作,每天制作40面,完成了三分之一以后,全班同學一起參加,結果比原計劃提前一天半完成任務,假設每人制作效率相同,問其制作小旗多少面?
可見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會更透俗易懂,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想方設法盡最大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把學習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保證他們有足夠的自主活動時間,給予他們充分展示自己、最大限度發揮自己能力的空間,使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淋漓盡致。當然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不是不要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是更強化其主導作用,教師只有導得適時、適度,才能使整個課堂教學既不完全被學生牽引,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