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媛
摘 要: 閱讀教學應培養學生對語言表達、文字的理解力、敏感度和表達力。言為心聲,作者常常對字詞、句段、篇章進行不同的排列組合,構成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和特點。雖然語言法則千變萬化,但語言的完整性、條理性、具體性、準確性,語言的形象感、意蘊感,都有“法”可依,有“跡”可循。
關鍵詞: 文本價值 有效解讀 篩選價值
語文教師上課前總要讀通課文,分析教材,設計教案,沒有不對課文進行細細解讀的。既是如此,為何課堂上還存在目標不明、訓練不實的痼疾呢?從備課這一環節看,文本細讀缺乏有效性是根本原因。有效解讀文本讀什么?是課文內容還是故事情節?是人物形象還是篇章結構?是文本主題還是語言形式?確定的依據不是個人的“我認為”,也不是教參的“教材分析”,而是語文教育的性質和語文教學的任務。
葉圣陶先生在《關于語言文學分科的問題》一文中說:語文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認識語言現象,掌握語言規律,學會正確熟練地運用語言這個工具。朱自清在《論閱讀教學弊端》中說:“讀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獲得而忽略詞匯的擴展,字詞的修飾,篇章的組織……只注重思想忽略訓練,所獲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
先哲的話無不告訴我們,閱讀教學應培養學生對語言表達、文字的理解力、敏感度和表達力。言為心聲,我常常對字詞、句段、篇章進行不同的排列組合,構成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和特點。雖然語言法則千變萬化,但語言的完整性、條理性、具體性、準確性,語言的形象感、意蘊感,都有“法”可依,有“跡”可循。
所以,對于課文獨具特色又豐富多彩的語言現象,必須保持一種林黛玉進賈府式的敏感。那么,就小學語文教材而言,我們要關注什么呢?
一、關注文本多方面價值
一是關注語言。文本中那些關鍵的字、詞、句甚至標點都不容忽視。因為好的語言,往往可以沖破常規用法,凸顯人物心境,體現作者敏銳的語言感染力。
二是關注寫法。小學語文課文采用了多種寫作方法,如敘述、說明、抒情、議論等表達方法;想象、聯想、對比等表現手法;比喻、擬人、排比、反問、夸張等修辭方法。
三是關注結構。這主要指段落與段落之間的謀篇布局,句子與句子之間的段式結構兩種。
四是關注體裁。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主要有小說、詩歌、散文、寓言、童話等體裁,不同體裁有不同表達風格,其教學策略自然不盡相同。
二、有效解讀文本的方法
(一)著眼“整體—局部—整體”。解讀文本,應把課文作為一個整體對待,從整體上入手,沉潛于作品之中。如五年級上冊《清平樂·村居》這首詞,孤立地看詞中每一句話,并沒有獨特之處,但把它們整體聯系起來看,就是一幅其樂融融的鄉村生活場景圖。因此閱讀作品時,切不可局限于作品的局部和細節,尋章摘句,停留在每一詞、每一句的意義,而要加強整體閱讀,將局部和細節與主題有機聯系起來,透過文字表層讀懂文章的意蘊和意境,觸摸作者的內心世界,體會作品的妙處。
(二)尋找切入點,“牽一發而動全身”。找準解讀文本的有效切入點很重要,“牽一發而動全身”,是避免“散讀文本”的好辦法。如教學《珍珠鳥》一課,可以抓住課文的最后一句“信賴,不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嗎?”,引導學生直奔課文的重點:“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僅有“愛”就能創造出這美好的境界嗎?顯然,教師這時應抓住學生的初步感受,引導學生向縱深開掘,體會作者對珍珠鳥“不一般”的愛。有了作者對鳥兒“不一般”的愛,才有了“信賴”,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運。就這樣,教師抓住反映文章中心的句子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理解文章的內涵,避免了支離破碎的講解。
(三)抓住典型的語法結構進行解讀。解讀文本的時候,應時時留心作者的語法有無出眾的地方。教者要善于抓住這些出彩的重點語句進行品讀,而不是對文本詞句解讀,更不是對句子孤立地解讀。如蘇教版六年級《半截蠟燭》這一文,作者重在刻畫人物內心世界的一個活動過程,而這個過程又是暗嵌在行文之中的。因此,教者應根據重點合理裁剪,大膽取舍,刪繁就簡。
(四)知人論世,解讀作者。解讀文本不必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如果能借鑒孟子所提倡的“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文本解讀方法,查閱作家生平介紹、寫作時代背景等資料,就可以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如《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就需要介紹宋慶齡的背景資料,資料補充是為了讓學生理解“宋慶齡的可貴精神及她與樟樹有什么相似之處?”“宋慶齡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受到中國人民、海外華人華僑的景仰和愛戴,也贏得國際友人的贊譽和熱愛,并享有崇高的威望。”。對于這個知識點的補充,主要讓學生理解游人瞻仰宋慶齡的故居時總愛在這兩棵樟樹前留影的原因。資料的補充,很好地填補了學生的知識空白,了解作者所處的特定歷史背景。
三、篩選有效核心價值
初步掌握解讀文本的方法,就是為了今后設計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學內容,可從理念與策略兩方面入手:理念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策略上,可以從解讀的文本是否具有獨到的語文特點入手,結合學段目標要求、教材編排意圖和學生現有水平,對文本來個“三看”:
一看哪個語言最能代表這一篇課文的個性特征,這個特征是這篇課文所獨有而其他課文所少見的,具有“這一個”“獨一家”的特征。二看哪塊內容最為核心,具有統領全文的功能,將文本的解讀置于單元整體之中,體會了作者的編排意圖,就是抓住了單元訓練重點,不會偏讀文本。三看哪個訓練最能遷移,只有把學到的知識在全新的語境中遷移運用,才能真正促進學生言語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提升。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在我們解讀文本并追尋意義之際,或許會發覺其意義就在我們解讀文本的過程之中。入境始于親,葉圣陶的“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正是解讀文本的精華所在。在教學中,讓我們和學生一起尋找文本解讀的支點,滲透正確價值觀的教育,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走進文本,解讀文本。
參考文獻:
[1]楊進紅,代秀秀.閱讀教學中的文本解讀:“多元”和“有界”[J.現代教育論叢,2011,04:55-57.
[2]顏建文.淺談文本解讀的多元化與個性化[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08:214.
[3]孫文琴.淺談文本解讀的策略[J].山東教育,2012,Z4: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