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嬌
摘 要: 多年來,應試教育的一個最大誤區,是一切唯應試、唯升學是從,智力教育放在首要地位,而情感教育卻處于被忽視的位置。本文就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初中語文 情感教育 素質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成人”,比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心靈教育和健全人格教育。應注意營造溫情氛圍,讓孩子從小感受到人情的溫暖、情感的滋潤,這樣有利于他們更多地體諒別人,對人性敬重,珍惜生命。學校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識、技能上的教育,應增加修養、健全人格方面的教育,多注重修養性、覺悟性的情感教育。璞玉固天生,不琢不成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那么對現在的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教師應注意什么呢?我在此拋磚引玉,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尊重和理解學生
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沒有像少年時期那樣強烈的渴望被理解的時期。你是否尊重一個人的成長,是否對自己的學生深信不疑,是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
做教師的應該注重學生情感的波動,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多理解學生因學業產生的煩惱,幫助學生正確分析學業成績的起伏的原因。當你的學生感到自己被理解時,積極的情感在學生的心中就占上風,學習上也就有動力,學生如果失去對教師的信任,那么他將來的生活也就缺少陽光,同時教師就失去更多解學生、幫助學生、健康引導學生的機會。
二、關心和愛護學生
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關心學生、愛護學生是情感教育的靈魂。現代城市高樓中的獨生子女猶如一只只孤獨的螞蟻,內心渴望愛,最大的愉悅莫過于得到心目中老師的愛,這愛能使學生感到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這愛能使學生克服學習中的一切困難。愛是一種正能量,激勵學生不斷成長,愛是情感教育中不可忽視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普遍的、穩定的和持久的愛。如果教師不愛學生,就會失去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
在學校里,許多學生都很在乎老師喜歡誰、討厭誰,因此這個成了學生私下議論最多的話題。教師愛學生,使學生對教師產生親近感、依賴感,當這種愛達到一定程度時,學生就會把對教師的愛轉移到該教師所教的學科。學生的“愛屋及烏”正是“愛”產生的強大作用,只有愛才是開啟世界的鑰匙,只有把愛奉獻給學生,才能教會學生愛別人。教師要把對學生的愛,遷移到學生對祖國、對人民、對社會、對白然、對科學文化知識的愛上。有了這些愛,學生形成活潑、開朗、蓬勃向上的性格就有了基礎。
三、贊揚和勉勵學生
“皮格馬利翁效應”成功地說明期望的激勵作用。在這個實驗里,研究人員提供給一個學校一些學生名單,并告訴校方,他們通過一項測試發現,該校有幾名天才學生,只是尚未在學習中表現出來。其實,這是從學生的名單中隨意抽取出來的幾個人,有趣的是,在學年末的測試中,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的確比其他學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認為,當校長和教師被暗示,名單上的學生是“有最佳發展前途者”時,他們由衷地信任這些學生,深信他們一定會成為出類拔萃的學生,并將這種信任轉化為對學生的無限關愛。他們通過自己的眼神、笑貌、嗓音、態度滋潤學生的心田,感染學生的情緒,影響學生的行為,使這些學生更自信和自強不息。學生的自強不息促使自己進步,進步反過來又堅定教師的信心,加深對學生的期望。如此往復,形成良性循環,使學生不斷地進步和發展,期望的效應是非常顯著的。心理學證明,教師的愛對學生可產生期望心理,當教師的感覺“投射”到學生的心靈上,會喚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學生會把教師的期望,看做是社會對他們的肯定,集體對他們的重視。由此獲得心理滿足,發展自我價值感,對自己的奮斗目標維持穩定的志向水平,激發奮然上進的力量。故教師的任務和期望是學生進步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與情感力量。
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們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灑向每個學生,把關愛傾注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之中。尤其是在課堂上,對一些學習困難、表現后進的“問題學生”,更要多傾注愛心,多給予鼓勵,用充滿期望的目光驅散他們心中的孤獨與自卑,從而激勵他們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更好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
四、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呼聲
識別他人情緒的關鍵是設身處地從他人的處境出發,準確敏銳地把握別人的需要和喜怒哀樂等情緒;既愿意分享他人的情感,又能夠從旁觀者的角度理解和分析他人情感。無論是忽視學生的感受,放任學生的情緒,還是壓制學生的情感,在學生越小時對學生傷害越大。處在情感被忽視的班級的學生往往感到自己無法得到教師永久的愛,無法獲得安全感。對別人和社會缺乏最起碼的信任,遇到事情,不是毫無分寸地挑起事端,就畏首畏尾地退縮不前。被強迫壓抑的學生平時無法集中注意力干什么事情,不信任任何人,疑心重,心胸狹窄,多愁善感又不善表達自己的感受,常常無緣無故地發火,不講禮貌,好搗亂,總是憂心忡忡,滿腦子可怕的想法,總認為自己不幸福。課上啟發談話就易于做到教師問得適時、適人,學生回答踴躍,并且經常談得成功,提高學習興趣和信心。比如,有些老教師學歷并不是很高,但其教學效果確令人贊賞,因為他們能建立一種民主的課堂教風,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并視自己的學生為朋友、弟妹,在學生面前勇于承認自己教學上的不足和工作中的錯誤。所以他們贏得學生的信賴,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
五、身正為范
一個教師表現怎樣的思想品德、治學態度、行為舉止,對于可塑性、模仿性很強的青少年學生,起著直接的影響和熏陶作用。優秀教師的模范言行、治學精神都能給學生以極大的感染力,形成較高的崇師度,使學生自覺地產生奮發上進的內在動力。我們常說:“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空說教是沒有用的。”教師要言教,更要身教,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學生不能做的,教師不能做:積極參加學生組織的各項活動,努力使自己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并認真精細地觀察學生的情感行為和性格特點,了解學生的愛好和才能。在教育教學的各環節,針對學生不同情況,提出不同要求,并善于進行情感誘導,竭盡全力幫助學生獲得成功,推動他們不斷進步。學生都有渴求進步及自我完善的內在要求,教師的行動是無聲的命令,是情緒感染的最好方式。教師身體力行了,學生就會把教師作為效仿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