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儒
摘 要: 在進行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優化課程結構,合理高效布置實效性、針對性作業,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新課程教學 課程改革 素質教育 作業設計
正值第三輪課程改革,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之際,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是推進素質教育刻不容緩的工作。現我結合教學經驗和想法,談談對學生作業設計的看法。
一、現狀分析
作業是一種教育手段,能夠行之有效地鞏固復習效果,超前預習。由于教育評價機制的束縛,大部分學校現行的作業,卻是學生心目中枯燥而不得不投入的活動,因為作業過多而產生厭學情緒。甚至少部分老師以多布置作業作為對犯錯誤學生的懲罰手段。作業數量比較多,會導致大部分學生的書寫比較差,現行作業是教師教的附屬品,課后學習的延伸。學生學習自主性、主動性不高。其弊端已浮出水面。表現如下:
(一)一刀切,沒注意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失去學習的自主性。現行的大部分作業的典型代表就是題海戰術,學生困惑,家長無奈。不分學生基礎如何,不分學生認知能力的個體差異,不管學生學習風格的快慢,也不管學生會不會,布置作業一律“一刀切”,這必然帶來作業的旱澇不均,學習好的吃不飽,學習困難的吃不消。學生就成了書寫作業的機器,沒有學習的自主性,不利于創新思維的發展,久而久之便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
(二)存在五多五少現象,即多封閉,少開放;多書面,少實際;多重復,少趣味;多單一,少創新;多獨立,少合作。這些現象嚴重束縛了學生完成作業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現行的傳統作業受教育評價機制的束縛,其目的與內容越來越注重死記硬背、機械訓練、重復模仿,而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則處于被教育遺忘的角落。作業過程越來越缺少師生、生生情感的互動,這與新課程、教育體制改革大相徑庭。由于教育體制是考什么就學什么,老師就教什么,重數量輕質量依次循環,大部分老師和學生以學生成績高低論優劣。如物理作業,教師常把基本概念的背誦、課后習題、配套練習等作為留作業的基本范圍,忽視了實驗課。又如物理學習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用物理知識解答實際生活中的困惑和疑問。學生在完成這類作業時不僅學習了教材內容,而且涉獵了與教材相關的其他知識,更接觸了社會。如此,作業不僅是一個載體,而且是促使學生不斷發展、成長的動力。
二、在新課程教學中如何改進作業設計
作業改革勢在必行,刻不容緩,當前的任務是在布置作業方面給學生減負,但減負并非意味著不給學生布置作業,而且要賦予作業新的認識、新的理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體驗作業的價值與樂趣。
(一)內容要科學,突出實效性。作業的目的就是鞏固學生已學知識,培養一定的技能技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養成獨立學習的好習慣。以往,為了讓學生能在考試中得到好成績,所留的作業機械重復的多,搞題海戰術,結果導致學生負擔過重。要改變這種狀況,作業的設計必須講究科學性、實效性,首先,每道題都要有很強的針對性,要緊扣所學的內容。其次,由于學生的智力水平、學習基礎參差不齊,很多作業是重復的作業,是無效的作業。這個道理很簡單,但真正落實的不多。如果進行分層次的安排作業,就能夠促進學生各科平衡發展。再次,要注重挖掘學生的潛力,設計一些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作業,不追求作業答案的一致性。總之,不論怎樣設計作業,都要注意其內容的科學性,突出實效性。
(二)形式要靈活,突出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一旦對某一事物產生了興趣,同時也有了相應的克服困難的毅力和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求勝欲望。因此,教師設計作業時應考慮到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做到作業內容的科學性與形式的趣味性相統一。如留實驗作業、搜集資料的作業、討論式的作業,等等,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鞏固所學知識;這樣的作業不但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活動中求知,從中體會學習的樂趣,而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
(三)時間要合理,突出均勻性。一些教師認為減負就是不給學生留作業,不給學生負擔,讓學生好好玩,玩個夠,這種想法很片面。減輕學生負擔是指減輕學生過重的負擔,而不是不要負擔,作業也不是從此不留,而是要摒棄那種“課上滿堂灌,課下慢慢練”、“課內損失課外補”的做法。要合理安排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要照顧到其他學科做作業的時間,如果可以,在課內就要多做一些鞏固基礎知識的作業,盡量少布置教師不批的書面作業。因此,我們可以把作業分成若干部分,讓學生在不同的時間里分別完成,不堆砌。根據學生年齡的特點和遺忘的規律,進行一些不間斷的、有趣又有實效性的練習。內容如此有異,這樣學生既感到輕松,又能牢固掌握這些基礎知識。
(四)批閱要多樣,突出激勵性。減輕學生的負擔,是指除了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外,還包括減輕學生過重的心理負擔,這與教師對作業的批閱有很密切的關系,值得一提。因此,教師批閱作業時要多鼓勵,少批評,真正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引導學生縱向比較,體會自己真正的進步,增強自信,逐步讓學生形成自我評價和學會自我評價。
課雖盡而意無群,這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一個目標。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留作業應遵循以人為本,重在發展,注重實效,充分開放科學理念,使枯燥單一的學習活動成為情趣多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