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燕
摘 要: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引領下,幼兒園實施了新課程,而鄉鎮、農村幼兒園全部使用與之相配套的教材、教具。新《綱要》的頒布給予了幼兒教師新的方向,但同時成為教師新的挑戰。特別對于農村幼兒園,會有效果但也會出現一些問題。
關鍵詞: 新課程 農村幼兒園 實施效果
一、新課程在農村幼兒園實施的成效
1.鏡頭一
某農村幼兒園中班年級組在年級組長的帶領下進行集體備課、說課活動。教師們準備了充分的教學具,一個老師說完課后,其他老師進行點評和建議。教師的備課和教學材料都實行共享制。
分析:新課程中的話題活動使教師的教育觀念發生轉變,對教師教學水平有了更高要求。新課程并不是非常完整的、詳細的一篇篇詳案,而是一個框架結構,讓教師有發揮余地,所以要求教師進行集體備課、集體說課和交流。然而其中學法和教法都要求教師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始終堅持素質教育觀念,并且依據綱要的指導內容設定教材特點,并且根據幼兒實際設計教學,這就要求教師用新的教育理念詮釋課程和教學。有助于教師開放性、創造性地工作,增強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同時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2.鏡頭二
教師組織幼兒進行中班音樂活動《母鴨帶小鴨》,并帶領幼兒進行音樂創編活動。幼兒和教師共同跟著音樂進行表演,90%的幼兒積極參與活動。70%~80%的幼兒都投入到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感受到活動的快樂和趣味。65%的幼兒能完全跟上音樂節奏進行創編活動。
分析:《綱要》指出幼兒園藝術教育的目標是:“初步感受并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表現自己的情感體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
以前音樂課大多以歌唱活動為主,考評時以幼兒是否能完整演唱歌曲為標準,最多讓幼兒談談聽到某首曲子的感受。而綱要精神讓我們感受到音樂活動不應以幼兒掌握藝術技能為目標,希望幼兒在自由、寬松的藝術活動過程中逐漸喜歡藝術,獲得藝術感受,學會用藝術自由、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這樣的精神下,教師們從不會組織音樂活動到模仿其他市區教師的音樂活動,到現在基本能獨立完成一堂音樂欣賞課,這是一個飛越,促使教師首先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
3.鏡頭三
游戲時間到了,幼兒自主地拿起自己的牌子,選擇喜歡的角色進行游戲,當這游戲玩膩了不想玩的時候拿出牌子,重新選擇區域和角色。
分析:綱要指出:“活動中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同時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美國的艾里克森曾說過:“促進幼兒自覺性和主動性發展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務。”在角色和區域活動中,幼兒可以自己決定玩什么、和誰玩、怎樣玩,從而積極地和伙伴、玩具、材料互動。而主題活動會促使幼兒發揮其自覺性,使幼兒在與周圍環境及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保持學習積極性和表現欲望。主題活動之所以有助于幼兒自覺學習是因為它具有固定的空間和時間特性。
二、新課程在農村幼兒園實施中出現的問題
1.鏡頭一
教師在給幼兒上社會課《城市美容師》時,問到了這樣的問題:“小朋友們,你們去過市區嗎?了解我們的城市嗎?到了市區有什么樣的感覺?”舉手幼兒很少,當教師介紹的時候,幼兒對此不是很感興趣。
問題:課程形式化
分析:如果把同樣的問題拋給城市里的幼兒,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就生活在市區,對城市的概念比較具體,就會出現冷場情況,顯然就知道原因了。本節課的目標是:“了解環衛工人及與人們生活的關系。”而導入部分讓幼兒了解自己城市的部分過于冗長。除占據活動時間外,使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大打折扣。在實施“主題活動”的時候,沒有考慮農村幼兒園的實際情況,沒有考慮幼兒對城市的認識經驗。
2.鏡頭二
晨間接待的時候,有家長這樣說:“幼兒園每天就是玩玩,也不寫字,也不布置作業。”
問題:家長缺乏對主題活動的認識
分析:家長則認為幼兒園應像小學一樣教知識,因此對老師布置的有些任務不以為然。在主題活動過程中,教師需要準備很多教學教具,有時需要家長的配合,而家長很不理解,覺得這些都是多余的,不如教幼兒一些數學題和寫字。所以家園配合上會出現問題,從而給新課程主題活動的實施帶來一定的困難。
3.鏡頭三
媽媽指著學校大廳幼兒和教師共同制作的鄉土材料手工裝飾問女兒:“知道這是什么做的嗎?”女兒說:“這很漂亮,大概是羽毛做的吧。”媽媽說:“你不認識蘆葦花嗎?老師沒教過呀?”
問題:資源整合流于形式
分析:教師利用農村資源進行了整合,卻流于形式,沒有真正整合到課程中。《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發展。”
三、農村幼兒園新課程實施對策
1.更新教師觀念
農村幼兒園教師師資相對薄弱,教師出去學習的機會不是很多,更需要教師從理論學習入手,從觀念上充實自己,為農村幼兒教師多搭建教學鍛煉舞臺,抓好教師隊伍建設。
在每周備課活動中,可以有針對性地學習有關主題活動的理論材料,并且領會《綱要》的實質,理解《綱要》的目標、內容和教育價值。
設置課程的時候要多方面考慮,沒有最好的課,只有最適合的課。
2.適度調整內容、實施資源整合
《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發展。”
教師可以借助說課形式共同商討,制定出適合農村幼兒學習的內容,在原來基礎上可做適度調整。
首先教師要樹立新的資源觀,農村豐富的資源對幼兒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所以要充分發揮大自然賦予的優勢,帶孩子們到大自然中拓展活動空間,而不能僅流于形式。
3.創設適宜農村幼兒的活動區活動
《綱要》明確提出:“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應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地相互作用。”活動室的布置、活動區的設置、活動空間的利用是為幼兒提供自主選擇和自由活動的條件,是幼兒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最好方式。
4.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園課程內容
《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兒教師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定期和家長溝通,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可以通過“親子制作”、“家長半日活動”、“家長會”等不同形式,使家長了解課改的教育理念,認識到家庭教育的優勢,明確了解各自家庭中有哪些資源可為幼兒園教育所用;充分利用“家園聯系窗”,使家長了解課程實施中每一個新主題的目標及配合要求,與孩子共同收集信息資料,提供相應教育資源。使家長在參與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成為幼兒園的合作伙伴,最終實現家庭教育資源與幼兒園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
總之,新課程實施是一個長期且艱巨的任務,《綱要》能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新課程實施的最終目的是實施優質幼兒教育,促進幼兒發展,這需要幼教工作者堅持不懈地努力,推動幼兒園整體教育質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