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瑾
摘 要: 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幼兒是游戲的主人,所以在游戲探索與實踐中,應采取參與創設、享有自主;適時調整、滿足興趣;有效觀察,積極回應;不斷跟進,點燃火花;重視交流,提升經驗等策略,盡可能立足幼兒追隨幼兒、支持幼兒,引導幼兒快樂游戲。
關鍵詞: 幼兒教育 游戲 大一班
美國教育家布魯姆認為:“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只有滿足幼兒的興趣和發展需求,才能激發幼兒學習、游戲的欲望。所以在班級游戲探索與實踐中,應盡可能立足幼兒,追隨幼兒,支持幼兒,引導幼兒快樂游戲。
一、參與創設,享有自主
將空間、內容留給孩子自己規劃,是游戲設計的最高境界。于是我們努力放手讓孩子規劃、布置。開學初,我們與幼兒共同商討,喜歡玩什么游戲,并且結合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設置生活坊、建構區、益智區、科學區等區域,讓孩子們成為環境創設的主人。
二、適時調整,滿足興趣
我們充滿期待投放的游戲未必能吸引孩子,或者孩子原本喜歡的游戲因為一定時間后的興趣轉移、經驗重復,游戲熱情逐漸減弱。這就需要我們對游戲進行分析解讀,調整已有環境或材料,使其煥發出新的價值。如在最初創設《走近科學》游戲主題墻時,我們只是將中國、外國一些科學家的照片、科學小游戲的圖片粘貼上,但孩子們對其似乎不感興趣。于是,我們進行了調整,每一個階段以一個點進行科學探究游戲,如“紙的力量”。
游戲中的所有材料只有在幼兒擺弄操作的過程中才能產生意義。因此,游戲材料的投放一定要關注幼兒的興趣需要,引發幼兒與之互動的愿望。如“開鎖”游戲。最初我們提供的只是彩色卡紙畫出的鎖和鑰匙,游戲時無人問津。為什么會這樣?缺少材料情感性、操作性的設計。于是,我們進行了整改,從生活性、情境性、操作性、挑戰性等角度設計,以激勵和推動幼兒的游戲行為。現在游戲調整為:將生活中的包裹盒上加上真實的鎖——包裹盒里藏著許多圖片——必須找到相應的鑰匙打開鎖,才能知道里面的秘密。
三、有效觀察,積極回應
游戲是幼兒與材料、環境互動,建構學習經驗的過程。幼兒在游戲中是如何與材料活動的?材料合適嗎?喜歡嗎?是否有新的發展?所有這一切只有通過現場細致觀察與反思,才能做到積極回應,從中找到調整依據,才能精準投放適合幼兒興趣與能力的材料。如游戲“誰不見了”中,劉沐陽和馬振哲在爭執:“你給我的時間短,我記不住。”“你數10下,我也數10下的。”“你數得快,我數得慢。”“這不公平”……原來在玩游戲中,他們數數計時數的節奏不一,導致記憶時間不等,出現分歧。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于是和孩子們共同探討,最終增加“沙漏計時器”,解決游戲中出現的問題。
所以,有計劃地觀察是指導幼兒自主游戲的前提。因此,教師必須觀察幼兒、讀懂幼兒。
四、不斷跟進,點燃火花
我們在觀察與交流中捕捉孩子感興趣的內容,生成游戲,并不斷跟進。在科學“水上的小船”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探索發現紙的吸水性不同與紙船沉浮速度有一定的關系。活動后,孩子們對紙產生濃厚的興趣,共同尋找還有哪些紙?正好結合主題二“中國娃”中科學“聰明的中國人”,孩子們知道紙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更激發他們探究的興趣。于是,我們根據孩子的興趣、需要,設計“紙的秘密”科學游戲。
首先,游戲前討論:紙是誰發明的?都有哪些紙?紙都有什么用……孩子們共同收集有關“紙的秘密”,豐富孩子的認知經驗。然后,在此基礎上,我們探究有關紙的游戲:紙可以玩哪些游戲呢?漂浮在水上的紙能像小船一樣運東西嗎?如果放硬幣,能放多少呢?孩子們開始了“紙的力量”游戲探索歷程……為什么相同的紙放的硬幣不同呢?都放多少枚硬幣?不同的紙放的硬幣一樣嗎?誰放的硬幣最多?紙在水里可以放許多硬幣,力量“真大”。不放在水里紙還有力量嗎?怎樣讓站著的紙承受書的力量?能承受多少書?孩子們繼續探索,將紙折成不同形狀、高度的紙。
五、重視交流,提升經驗
組織有效的交流分享是游戲的重要環節,也是其指導作用最顯性、最集中的表現。但以往游戲交流分享經常成了教師的“一言堂”、游戲評價,教師將觀察中發現的問題一一羅列、逐一“糾錯”,幼兒很少有提出問題的機會;或幼兒匯報自己的內容等。那究竟交流分享什么?怎么分享?
1.將個體興趣變成群體熱點。幼兒對游戲的興趣存在個體差異,教師可積極運用交流分享的方式,用同伴的行為、發現、作品激發其他幼兒探索興趣。如第一次投放“紙的力量”(一張站著的紙能承受多少書),交流分享時請游戲的兩位幼兒講解游戲過程、結果及發現引起大家的關注,激發同伴試一試的愿望,孩子們躍躍欲試。于是在第二天活動中,為每一個孩子準備一張紙、一些書,孩子們不斷嘗試、探索,最后找到“壘書小達人”,竟然壘了91本書,全班沸騰歡呼著,為其喝彩。同時再次啟發引導大家觀察思考:為什么他能放許多書?(發現矮、厚、封口……)這里,我們有意放大個別幼兒的游戲,以引發大家的興趣。
2.讓偶發性行為變為探索性行為。在游戲中,幼兒個體的活動一般由興趣引發,他們喜歡哪個材料就選哪個游戲。而這種操作和擺弄常常是偶發性的、隨意性的,興趣是不夠穩定的,容易轉移、游離。教師適時組織交流分享,引導幼兒講述活動中的經歷體驗、經驗與方法等,引起大家的有意關注和思考,激發起新的、有意的探索行為,從而增強幼兒參與游戲的目的性。如一次美術活動后,桌面上有水粉顏料,天天拿起面巾紙擦拭,打開后無意發現印染后的花紋,孩子們很驚喜,從而引發討論:怎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可以怎么印出漂亮的花紋?可以怎么折疊?除了印染手帕外,還可以印染出什么?于是生成“印染手帕”游戲。孩子們通過偶發性行為,發現了問題,引發了討論,從而變成了探索性行為,知道了不同折疊方法印染出來的圖案是不一樣的,甚至還將印染好的手帕剪了幾下,變成美麗的窗花。
3.讓發現問題變成解決問題。幼兒在游戲活動中有許多困惑,如在操作技能、認知經驗、游戲規則、同伴合作等方面都可能遭遇問題,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正是幼兒學習和經驗成長的過程。因此,教師不應害怕和回避這些問題,而應主動提出問題,甚至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幼兒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與討論。如:“磁力小車”游戲中,發現有的磁鐵推著汽車走,有的吸住汽車。通過自主探索,解決磁鐵兩極問題。
4.將交流分享變成情感體驗。在游戲中,幼兒通過與材料互動、與同伴互動不僅獲得操作經驗,更獲得各種能力和社會情感的綜合體驗,他們在其中親身感受到成功、挫敗、輸贏、等待、困難與求助等豐富的情緒、情感。教師通過組織交流分享活動,引導幼兒講述經驗,表達情感,激起同伴在情緒、情感上的共鳴,使幼兒再一次體會游戲的快樂、合作的愉悅、成功的欣喜、戰勝困難的自豪、不斷嘗試的堅持……使幼兒全面發展。
在“紙的力量”中,陳雨嘉和張晉昊分享自己的游戲過程。張晉昊說:我放了14個硬幣。雨嘉說:一開始我只放了5個硬幣,后來我能放到29個硬幣。
在游戲中,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材料互動,積極地建構經驗,在操作過程中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成功經驗,也存在個人的問題和困惑,這些都急需與同伴、教師分享。教師及時組織幼兒進行經驗交流、情感分享,能更好地發揮活動環境與材料的作用,解決幼兒當下游戲中的問題,對幼兒游戲活動形成挑戰和激勵,推動幼兒不斷探索與實踐。
游戲為幼兒打開了一扇窗,也為幼兒的自主創造搭建了平臺,提供了發展空間。我們親臨其境地參與幼兒游戲,和幼兒共成長、共發展,受益匪淺,以后將一如既往地追隨幼兒,共同游戲,互學互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