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要: 買辦作為中西世界的中介人,對于促進近代中國的經濟發展,推動中國早期工業化,引進西方科學文化有戰略性的重要作用,且對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買辦 工業化 民主化 科學化 自由化
在傳統觀念中,買辦被視為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幫兇和代理人,因而與外國侵略者無異。然而事實上,買辦作為中西世界的中介人,在中國步入近代化的初期,對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推動中國早期工業化
買辦較早地接觸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學會資本主義企業的經營管理知識,當積累巨額財富后就投資于近代工商、金融、航運、采礦等企業。正如一些學者指出:“買辦與外商密切接觸之后,認識到工業、交通、金融等新式企業有可能帶給他們巨額利潤以及新式企業的重要意義,在其他人還沒有同樣意圖之前,他們就決心投資新式企業了。”[1](P32)買辦對新式企業的投資有兩個流向:一是積極投資于洋務企業。如唐廷樞、徐潤之于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鄭觀應之于上海織布局、上海電報總局等。二是獨立投資建立新式企業。1858年,廣東籍買辦甘章就創設甘章船廠。到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買辦獨立創辦的新式企業已有相當數量。如李松云創立的均昌船廠,陳可良創辦的裕泰恒火輪面粉局等。到甲午戰爭之后,買辦獨立投資新式企業更普遍。買辦投資新式企業不僅人數頗多,而且投資規模也較大。“估計在1862至1872年他們為上海六家航運公司提供了百分之三十的資金;1863到1886年為開辦煤礦提供了所需資金的百分之六十二點七;1890至1910年為中國二十七家大棉紡廠提供了百分之二十三點二三的資金;同一時期還為中國機器制造業提供了所需資本的百分之三十”[2](P69-70)。買辦在新式企業投資方面表現出的極大熱情及投資活動涉及各行各業,獲利頗豐,這就給社會的各個階層做出很好的示范,引起社會關系的變動,促使中國早期現代化運動中具有現代精神的精英集團的形成,特別是工商實業界精英集團的形成,最終有力地推動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
二、促進中國早期政治民主化
買辦階層中的一部分在政治上具有參與意識,他們傾向改革,支持革命,目的在于求得社會的進步和自身地位的提高。特別是在戊戌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中,買辦發揮了顯著作用。買辦積極參與近代中國的維新運動。1898年鄭觀應受康有為兄弟康廣仁的邀請,在上海經辦《自強報》,直接參加戊戌變法運動。同年,曾任匯豐銀行天津買辦的吳懋鼎,在北京被光緒帝任命為農工商總局的三主事人之一。戊戌政變后康有為經香港逃往日本,在香港受到當地著名買辦何東的熱烈歡迎和款待。“維新運動被鎮壓后,一些維新志士于1900年在漢口領導起義,容閎的侄子榮星橋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榮星橋后來當上了買辦”[3](P970-971)。買辦還積極活躍于資產階級革命運動。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首次會議就是在買辦何寬家里舉行的,并選舉何寬為興中會副會長。在辛亥革命運動中,上海的買辦表現尤為積極。在上海革命政府成立時,許多著名的買辦,如于洽卿、王一亭和朱葆三均發揮顯著的作用。尤其是于洽卿,他不僅給予革命政府以財政支持,而且收買江蘇巡撫承德全,使其“反正”,幫助革命軍占領南京。買辦對于中國民主革命的推動可見一斑。
三、引領中國早期社會生活自由化
買辦在與西方人交往中,深受西式生活的影響。買辦一般有一所洋房作為私人住宅,喜歡穿西裝,從第一家機器碾米廠源昌碾米廠的創辦人祝大椿的肖像可見,他穿的是一件晚禮服。買辦社會生活的西方化還表現在他們對社會俱樂部的濃厚興趣,積極參加諸如基督教青年會那樣的西方社會宗教組織。大多數買辦改變了信仰,變成了基督教徒。買辦的家庭生活和教育自己子女的方式也發生變化。他們通常養一個兒子做繼承者,其余的在洋學堂里讀書,或到美國、歐洲的大學受教育,以便在“洋務”中圖個前途。他們抵制中國人的習慣,特別是那些殷實的家庭,反對自己的女兒纏腳,或是鼓勵異族間的婚姻,這種現象在十九世紀的中國非常罕見。
四、促進中國早期意識形態的科學化
買辦對推動中國近代意識形態的科學化有重要作用。首先,買辦發起留學生教育,中國第一個國外訓練留學生的計劃是由容閎倡議的,在他的積極推動和主持下,從1872至1875年,先后有120名幼童被派赴美留學。在這批學生當中出現過一些近代著名人物,例如修筑京張鐵路的詹天佑、后任北洋大學校長的蔡紹基、民國初國務總理唐紹儀等。其次,買辦倡導新的社會態度和文化思想觀念。他們屬于近代中國最早強調發展工商業重要性和反對儒學社會秩序的人。鄭觀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鄭觀應的改良主義思想主要體現商戰思想,主張大力發展工商業,他認為這是西方國家富強的重要原因,并提倡大力發展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擺脫官辦的封建束縛,反對國家對工礦企業的壟斷和控制,抨擊官辦企業的腐敗,提倡股份制;相當一部分買辦放棄傳統價值觀念,不再囿于傳統儒學,積極學習或傳播西學,投身于近代科技文化相聯系的新事業,從事文教活動,積極宣傳西學。如徐潤積極參與格致書院的創立,該書院延聘西方人教授格致之學(自然科學),以廣泛傳播西方近代科技文化知識為宗旨,使格致書院成為一所宣傳西方科技文化知識的博物館和講習所;朱志堯,在1898年創辦自然科學雜志《格致新報》。該報向中國及時報道了西方各國的科技發展動態和最新成就,發行后影響頗大。這些買辦為西學的傳播、近代科學文化的發軔有促進作用,對于中國早期現代化所要求具備的思想文化的轉變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總的說來,買辦成為一種新型的商人,他們架起中西方交流的橋梁,成為中國早期工業化的帶頭人之一,傳播并促進先進科技文化的發展,也引發社會階層變動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對中國早期現代化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舊上海的外商與買辦[A].上海文史資料選輯第56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汪敬虞.十九世紀外國侵華事業中的華商附股活動[J].歷史研究,1965(4).
[3]汪敬虞.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A].第2輯.
[4]費正清.中國沿海的貿易和外交[M].第一卷.
[5]郝延平.十九世紀的中國買辦[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