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賓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從而激發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強烈愿望。數學情境是溝通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實際問題之間的橋梁,它能使學生身臨其境,提高學習效率。新課程體系下的數學教學主張學習活動不再是單一的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根據外界信息,通過自己的背景知識,建構數學知識的過程。其教學的基本原則是:從提出與學生關注的、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開始,圍繞基本概念在情境中進行活動。可見新課程和新教材非常注重圍繞基本概念在情境中引出問題,在情境中探究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越來越注重教師“導”的科學性、啟發性和藝術性,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這就要求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巧妙創設出利于學生參與的教學情境,從而實現增效減負的高效課堂。
一、創設生活實際情境,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要創設出一個好的問題,在于所設問題要適應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進行選材、加工,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問題過難或過易都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現有認知結構、心智水平和生活經驗,提出既為學生所熟悉又具有適宜難度的問題。
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教學中,我就曾以“能在方格紙上建立適當的坐標系,描述物體的位置”為目標,結合學生日常生活中關于班級座位的生活經驗,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星期五下午,學校通知各班在星期六上午8點分班召開家長會,要求各家長都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不巧班里剛剛調整座位過,還未來得及畫座位表,請問:你將如何向你的父母描述自己的座位情況,以便你的父母能準確、快速地找到座位?實踐表明,學生會因為覺得問題熟悉而產生較高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教學效果很好。
二、創設懸念問題情境,能引發學生探索思維
開講生趣僅作為導入新課的“引子”,成功之路,最多只走了一半,還需要在講授新課中適時激發學生的興趣,恰到好處地誘導,充分挖掘知識的內在魅力,以好奇心為先導,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教學效率的優質、高效,離不開全體學生的全程積極參與、有效參與。
教師在講解時,可有意出現差錯與疏漏,形成學生思維上的正誤沖突,從而獲得問題的解決。正確與錯誤的強烈對比,波瀾迭起的教學,形成了創新思維的問題意境,有利于訓練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和嚴謹性。如:在講授“有理數乘法”時,先復習小學學過的正有理數的乘法:2+2+2=2×3,2×3就是3個2相加,接著提出問題:2×(-3)是什么意思呢?總不能說是負3個2相加吧?那該如何理解呢?于是產生疑問,教師利用矛盾沖突,引發學生思考,逐步誘導。前面已學過可用正負數表示兩個相反意義的量,學有理數加法是在數軸上進行的,如向東走5米再向西走3米,兩次一共向東走2米,即5+(-3)=2,那么,有理數的乘法是否也能在數軸上進行呢?在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求知動機與欲望之后,教師開始講授有理數的乘法。
三、創設實驗操作情境,能提供學生實踐的機會
學生學習數學的最好方法就是通過做數學來學數學。在教學中,應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有親身實踐的機會。因此,恰當地利用教具,讓學生自己進行實驗,通過觀察,主動探求知識,不僅在課堂情境創設方面有奇妙效果,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比如:在講“三角形內角和”時,引入部分我先要求學生拿出自己預先準備的三個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銳角和鈍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個三角形中三個角的度數,然后分別請幾個學生報出不同三角形的兩個角的度數,我當即說出第三個角的度數。一開始,有幾位同學還不服氣,認為可能是巧合,又舉例說了幾個,都被我一一猜對了,這時學生都感到驚奇,教師的答案怎么和他們量出的答案一致?“探個究竟”的興趣因此油然而生。接著讓全班學生動手做一個實驗:分別把各自手里的三個三角形(銳角、鈍角、直角三角形)的三個角剪下,再分別把每個三角形的三個角拼在一起,并言之有趣地激勵學生:看誰最先發現其中的“奧秘”;看誰能爭取到向大家作“實驗成功的報告”。這時,學生心中激起了層層思考的漣漪,課堂氣氛既緊張又活躍,發言爭先恐后。
四、創設交流合作情境,能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民主、寬松、和諧的環境里,在平等、友愛的師生關系中,學生的情緒容易受到感染,容易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從而自主參與課堂教學,大膽進行探究。課堂上給予學生合作交流的權利,讓每個學生有效參與,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鼓勵學生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思想;引導學生善于互相交流,善于互相學習,營造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和教學情境。
例如:“生活中的立體圖形”這一節中,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實物觀察,認識圓柱、圓錐、棱錐等立體圖形,然后提出圓錐像什么?學生的答案各不相同:有冰激凌筒、麥堆、導彈頭、蒙古包頂、羽毛球等,為學生創造參與交流的機會,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當問到生活中有類似圓柱的物體嗎?學生答:杯子、茶葉筒、藥瓶、旗桿、易拉罐等,這又極大地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緊接著讓學生議一議圓柱和圓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時,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人人各抒己見。讓每個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意見,同時接受他人的想法,使學生間不僅能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見解,還能通過合作交流,互相啟發,互相吸收,互相補充,互相糾正,使學生的認識漸趨完善、深化,從而在交流中學習,在交流中成長。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適時恰當地創設各種教學情境,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生活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活動,并自覺地把數學知識應用到各種具體的生活情景中;使其重視試卷操作,科學地記憶知識,有助于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考;使以教師的教為主變成以學生的學為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