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金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知識、形成各方面能力的主要途徑,而課堂效率的高低、教學質量的好壞,取決于教師主導作用是否充分發揮和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高低。筆者認為深化誘思探究,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對提高地理課堂實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提高學生地理學習能力。
適當的教學情境,不僅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良好的教學引子,還可先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代教學媒體在創設教學情境上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可以應用網絡、多媒體、投影儀、漫畫等手段創設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例如:在“影響工業生產和分布的因素”教學中,先播放“商店里顧客與售貨員的對話”動畫,當滑稽的語言和為商品競爭的畫面在屏幕上出現時,學生表現出極大興奮,在愉快的氛圍中理解了原料、燃料、市場、勞動力、技術、科技、環境、交通等因素對工廠布局的影響。在他們認真地欣賞完后,教師及時提出問題引發思考:(1)影響工業生產和分布的因素有哪些?(2)這些因素是怎樣影響工業生產和分布的?大家紛紛討論,課堂氣氛既輕松又熱烈。這樣應用多媒體自然而巧妙地創設了情境,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愉快情緒和探究興趣,效果非常好。
還可以以問題創設情境。學生的主動學習離不開興趣的培養。問題具有啟發、誘導、寓意等作用,用“懸念”創設生動情境,有助于培養興趣,啟迪思維。例如:教學“(地球)晝夜更替周期是24小時”這一內容時,采取層層設問的方法:①晝夜更替與晨昏線的更替有什么關系?②晨昏線的移動與太陽高度的日變化有什么關系?③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周期是多少?這一過程有助于學生得出“晝夜更替的周期與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周期相一致:晝夜更替周期不是一個恒星日”的結論,促進學生對“太陽日是晝夜更替的周期”領會和掌握,培養和提高學生對晝夜更替現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二、教師導演,學生演示和討論,解決教學中的疑難點。
高中地理中有些內容比較抽象難懂,教師應當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這些問題,以便用簡便易行的活動解決。例如,“黃赤交角的變化將引起地球上五帶的怎樣變化?”這一難點,涉及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的空間位置及其移動方向,它的解決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憑借一般的思維方法大多數學生不容易接受,如果安排適當的課堂活動,情況就不一樣了,難點可以變得很容易。我在引導學生突破這一難點時,以北半球為例,先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標出赤道、北回歸線、北極圈、北極點。再把黃赤交角和北回歸線和北極圈的度數關系式寫在黑板上;另外抽出甲乙兩位學生分別代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站在黑板前相應的位置準備演示北回歸線和北極圈的變動。接下來把黃赤交角的變化分成三種情況研究,老師只起指導作用,討論、分析、演示均由學生完成。(1)黃赤交角不變時,由學生指出甲、乙緯度的度數和熱帶、溫帶、寒帶的范圍,并記下甲、乙的初始位置,以便后面比較使用;(2)當黃赤交角變大時,由學生根據關系式分析判斷甲和乙分別應向左或右稍稍移動,以他們新的位置看熱帶、溫帶、寒帶大小的變化情況,得出正確結論后教師再讓甲乙回到其初始位置;(3)黃赤交角變小時,再讓學生分析判斷甲、乙移動的方向和比較熱帶、溫帶、寒帶的變化。通過上述活動,學生很容易得出正確答案,并且記得準,掌握得牢固,過后即使忘了自己也很容易再推導出來。這個活動用時短,很容易進行,少數學生演示,多數學生參與分析判斷和歸納,使復雜的問題變成了一般性問題。不但難點得到有效突破,而且使學生學會了分析問題和討論問題的方法,提高了學生研究實際問題的能力,使教學工作事半功倍。以學生演示的方法解決的問題還很多,如三圈環流、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等,教學效果都非常好。
三、設置問題,展開討論,發揮群體效應,縮小個體間差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由于地理學科的綜合性較強、涉及面廣,一個班幾十個學生的基礎又有較大不同,所以課堂中的一些問題被學生接受的情況就有一定差異,為了縮小這一差異,課堂上設置一些問題并發動學生展開討論,給他們提供相互交流和補充的機會,發揮群體效應,縮小群體間差別,也可以說是一種很巧妙的活動,例如學習城市熱島效應時,我給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是一個城市的市長,從城市環境角度考慮,當布局城市綠化帶和對空氣有污染的工業時,應當注意些什么?”讓學生展開討論,經過一番爭論和討論,大家會得出一個一致性的正確答案。類似這樣的問題還有“熱力環流中,地面受熱其低空和高空分別形成的低壓和高壓,這兩個氣壓究竟哪個氣壓高?”“熱力環流中,空氣的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等,經過討論,效果很好,大家都能理解并學到很多扎實的理論知識。
四、創設情境,讓學生扮演一定角色,以“活動”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地理課有難易之分,對于一些難度小又便于自學的內容,老師如果按一般的教學模式授課,則學生容易產生厭煩情緒,課堂氣氛顯得低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一定影響,尤其是自覺性不高的學生,其學習效果大打折扣。若老師在要求學生對課文自學的基礎上,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扮演一定角色,進行課堂表演,以表演反映主要知識內容,則教學效果自然截然不同。例如:在學到“世界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時,我先讓學生自學10分鐘,然后按照“經驗采訪”的形式安排學生進行課堂活動:把全班學生分成四個組,經過討論準備后,每組推薦三人,分別飾演亞洲水稻種植業農戶戶主、商品谷物農業農場主、潘帕斯草原上的牧場主和外來學習經驗采訪者。按順序三人一組上講臺表演,采訪者向三位主人采訪經驗,三位主人分別向其介紹所經營的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或區位優勢,其余學生則作為觀眾在下邊“觀賞”他們的表演。四組表演結束后,大家評比出最佳表演小組。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表演者精心,觀眾們細心,課堂氣氛生動活潑。每組演員表述的主要內容都是課文中的重點,四輪表演結束后,本節的知識點已經為同學們所掌握。開展這樣的活動,不但學習了知識,而且給學生提供展示才華的機會,使學生逐漸形成探索創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實踐證明,只有通過學生自己的思考活動,知識才能有效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自己的思考、實踐、演示,才能形成學生自己的技能和能力,進而有效高效解決課本中的疑難點,其關鍵在于教師對課程的鉆研程度和所設計活動是否具有科學性和巧妙性。要使每堂課都能達到這一點,還需要教師多思考、多探究、多交流、多誘思。
福建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中學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編號:FJJKXB1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