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之勇
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那么怎樣才會使學生愿意記歷史,怎樣記歷史才更加有效?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教學”,我作了以下嘗試,敬請斧正。
1.將歷史與國際國內時事相結合,創設歷史與現實鏈接的教學情境
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國芳曾指出:“單做事實的傳鑿、記憶、敘述,絕不是歷史教學。對我們至為重要的是活生生的社會精神,是社會的意志沖動,是時代精神?!眲撛O歷史與現實鏈接的教學情境就是將教材中的基本理論與現實相聯系,使基本理論更具體、更生動、更具說服力,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例如充分利用電影、電視、網絡、報紙雜志等各種媒體的作用,創設教學情境,將歷史與時事相結合,讓學生最大限度地走入歷史,達到“觀史如身在其中”。將歷史與現實鏈接,運用歷史知識認識、分析、解決現實問題,是歷史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歷史教育功能的最終體現。
2.有效教學要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拴住學生的心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藥的導火索。歷史教師要高度重視在歷史課堂上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力求做到營造氣氛,觸動學生的思維與情感,誘發學生求知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
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離學生的生活太遠,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無論是從時間上還是從空間上都很陌生。從心理學角度看,學生關心的、感興趣的往往是他們熟悉的事。教師在上課時應該把歷史上的內容與學生感興趣的現實問題掛鉤,以此拴住學生的心。例如人名、時間等歷史要素,可以運用一些聯系的方法進行傳授或記憶。
教師的風趣幽默能使學生提高,歷史學習的積極性當他們由被動學轉為主動學,熱情參與課堂或進行思考、討論、探索的時候,歷史學科的有效教學才能得到保證。教師還可以適時設置懸念,巧用音樂、詩歌、圖片、歷史片斷等,充分發揮多媒體的輔助作用,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3.以境激情
人們常?!坝|境生情”,但歷史教材的簡約性、綜合性強,使本來生動形象感人的歷史內容的情境性大為失色。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歷史內容的特點和教學目的,多方面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或如臨其境,觸“境”方能生情。
4.教給學生一些歷史學習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習歷史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一些重要的知識點,記憶固然重要,但更主要的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歷史學習方法。
如今的歷史課本內容是按照問題與問題的環環相扣編寫的,即一本書是一個大問題,一個單元是一個稍小的問題,一課,一目俱是一個個問題,且每一個小問題又是和它相連的那個大問題的答案。
學歷史,學生首先要會看歷史目錄,以便弄清歷史教材的知識脈絡;其次,學每一單元之前得認真讀本單元的導言,因為導言是一個單元知識的歸納概括,非常重要;第三,學每一課之前看課前提示;第四,學習課本內容的時候,要注意課本里大小字、圖片其課標要求不同。大字內容一般都是重點,是要求大家掌握的;小字是幫助大家理解大字內容的,同學們一般讀一下即可;地圖必須與史實結合;圖片要結合重點知識掌握。最后,學生學習歷史還要經常溫故而知新,以免遺忘。
5.教師要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教師的教或引導要有正確策略。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研究表明:教育對兒童的發展能起到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但需要確定兒童發展的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兒童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表現為“兒童還不能獨立地完成任務,但在成人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卻能夠完成這些任務”。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把握“最近發展區”,能加速學生發展。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目的,就在于把握學生的發展水平是在什么高度,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是什么高度,再通過教、引導,促進學生發展。
教師的引領層次性要強。學生面對一個學習內容無法學會,其根本問題是不具備獨立閱讀學習材料、理解學習材料內涵和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和引導的著眼點應落在教會學生閱讀、理解和思考上,這就是在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和思路。
教師的引領是要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國家課程是每一個在校學生必須學習的內容,也就是說教學內容是既定的??墒菍W生之間是有差異的,不是人人對每一門課程都感興趣,然而,既定的學習內容不會因學生有沒有興趣做出調整。換句話說,一門課程不管你有沒有興趣,你都是要學習的,沒有任何選擇的余地。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是一句假話。雖然課程、學習內容是既定的,但是教學把學習內容提供給學生的方式、方法卻不是固定的,而是有無限的創造空間,教育教學的創造性就體現在這里。這是教師的教或引導的重要組成部分。
6.試卷的講評要有重點性
考試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對了解學情,促進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為了對學生進行測試,教師往往會精心設計試題。然而,考試后,很容易忽視對試題進行認真講評,只是簡單地與學生對答案,而不是通過講評使學生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擴大知識面,使考試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不管單元測試還是綜合測試,試卷都必須覆蓋測試范圍的絕大部分知識點。不同的知識點難易程度不同,在教材中的輕重地位不同;不同的試題考查的能力層次不同,能力要求的側重點不同;不同的試題所描述的過程簡繁程度不同,分析難度不同。因此,在講評試卷時,不應該也不必要平均使用力量,有些題只要“點到為止”,有些題則需要“仔細剖析”。對那些涉及重、難點知識及能力要求高的試題要特別“照顧”;對于學生錯誤率高的試題,則要“對癥下藥”。為了在講評時實現上述目標,教師必須認真批閱試卷,對每道試題的得分率應細致地進行統計,對每道題的錯誤原因準確地進行分析,對每道試題的講評思路精心地進行設計。只有做到講評前心中有數,才能做到講評時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