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耀維 焦豫良 張兵之

摘 要: 大類招生培養是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熱點。本文以淮海工學院海洋學院海洋與生物類大類招生培養模式為分析對象,結合海洋與生物類大類招生培養模式的實施效果,探索進一步強化大類招生培養人才效果的方法,為我校及其他兄弟院校進一步教學改革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 海洋與生物 大類招生培養 培養模式
大類招生培養即“大類招生、分流培養”,就是在高考錄取時不分專業,按大類招生,學生進校后,在一到兩年的基礎知識學習后,再根據興趣愛好和就業情況等選擇專業的培養方式[1]。大類招生培養的核心理念是實施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實現由學生接受單一學科背景下的專業教育,向接受多學科交叉、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教育轉變。和傳統分專業錄取培養模式相比,大類招生培養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考生填報志愿的盲目性,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同時順應了學科發展綜合化、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趨勢。因此,大類招生培養模式開始在各級院校開展和實施。現今,眾多“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學,以及地方高校,大部分已實行“大類招生、分流培養”[2]。
在此背景下,有關大類招生培養模式的相關思考與分析成為熱點[3]。人們就大類招生培養本身的利與弊,在不同層次學校實施大類招生培養模式后如何揚長避短,這種培養模式在不同專業方向上有什么樣的效果等方面進行了廣泛思考和探索[4,5]。近年來,公開發表的論文超過1000篇。以期這種培養模式進一步提高我國當今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淮海工學院是江蘇省委、省政府為響應國家進一步加快沿海地區改革開放,于1985年創辦的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當前,學校正在為早日建成海洋特色鮮明、區域優勢顯著的應用型綜合性大學而努力。海洋學科是該校的傳統強勢學科,生物技術和動植物檢疫專業是海洋科學這一優勢學科的延伸。海洋與生物類包含海洋科學、海洋資源與環境、生物技術和動植物檢疫等專業。本文在淮海學院的海洋與生物類大類招生背景下,探索該模式下的教育理念和提高方案。
1.實施背景
在淮海工學院東港學院完全學分制改革獲得肯定,大類培養實施兩年,已獲得初步經驗的基礎上,學校為進一步推動教改,實現完美轉型升級的契機下,為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的戰略要求,深化學校教育教學綜合改革,推進轉型升級與結構調整,鞏固全面學分制改革成果,創新個性化培養機制,進一步構建具有淮海工學院特色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體系,提高本科教學與學校辦學定位的符合度,以“大類培養”方案實施修訂為抓手,對相關問題進行探索和改善,有望進一步提高海洋與生物類本科專業“大類培養”的教學質量。
2.課程體系優化
課程是教育的基石,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的具體體現。要使大類培養獲得較好的教育效果,最主要問題之一就是設置好課程體系。好的課程設置必須滿足兩個方面的條件,一是要為不同專業的學生打好基礎,真正做到夯實基礎,在分專業后立即進入專業角色,掌握專業知識。二是不能因為考慮滿足多個專業方向的基礎課,就采用增加通識教育課程的方案,這樣會使專業教育課時減少,反而降低學生培養質量。基于這兩個方面,海洋與生物類大類優化課程體系,課程結構基本框架由通識教育平臺、大類教育平臺和專業教育平臺三個平臺構成,每個平臺均由兩個課程模塊組成。在制定大類教育平臺內的大類基礎必修課程和學科基礎必修課程時,收集大類培養前四個專業的全部大類基礎必修課程和學科基礎必修課程,經過調研和討論,考慮每門課程對不同專業的重要性,然后進行課程設置。在大類內打通相鄰專業基礎課程,開放專業選修課程自由修讀,充分利用學校的學科教育資源優勢,構建“大類培養”多學科交叉的寬口徑人才培養體系(表1)。這樣,既可以滿足不同專業的基礎課程,又可以使學生拓寬知識面,擴大學生自主選擇權,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同時,可增強學生特色,提高學生交叉學科技能,從而提高學生就業率和工資水平。
3.調整課程內容
在設置好課程后,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當沒有進行大類培養時,各個專業開設的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程只為本專業服務即可,體現每門課程對本專業的貢獻。因此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偏重于為本專業服務,實行大類培養后,考慮到“寬口徑”,雖然是同一門課程,甚至是同一個老師教學,但教授的客體變了,由一個專業變為了四個專業,因此,內容上要做調整,側重點也要進行新的平衡。另外,我校辦學方向是建設一所海洋特色鮮明、區域優勢顯著的應用型綜合性大學。海洋與生物類大類學生是本校體現海洋特色的窗口專業。結合學校辦學目標和大類培養目標,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和更新,如生物技術和動植物檢疫專業的實驗及實踐教學中,實驗材料盡可能選擇海產品,并增加海洋生物技術和建議內容。學生畢業后在海洋生物技術和海洋動植物檢疫方面具有優勢,提高學生就業率。
4.改變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指在不同教學條件下,為達到不同教學結果采用的手段的總和,是實施教學過程的教學思想、方法模式、技術手段這三方面動因的集成。當分專業培養轉變為大類招生培養,課程設置進行調整的基礎上,教學策略就必須做出相應調整。海洋與生物類大類包含海洋科學、海洋資源與環境、生物技術和動植物檢疫四個專業。這四個專業各具特色,并且分屬于三個系,每個系師資力量不同。在這種情況下,學院對師資力量進行整合,優化組合,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策略優化。首先,選擇原不同專業的老師進行大類教育平臺中大類基礎必修課程的教學,利用不同專業教師科研項目和成果較多的優勢,在課堂教學中鼓勵教師將科研最新成果引入具體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拓展知識面。其次,在專業課教學中,積極進行教學手段和方法革新,提高教學質量。
5.加強質量保證
任何一種教育培養模式,即使是最先進的教育培養模式,由于培養對象的復雜性,都會具有優缺點,因此,這就需要加強大類招生培養的質量監控。及時發現問題、修正問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海洋與生物類大類培養過程中,堅持制定標準、質量監控、質量研判、質量反饋的原則。制定完善的大類培養質量標準,人才培養有規范;對于各規范的實施要多層次認真監控,科學分析和采集信息,研判信息,得出反饋意見;最后針對反饋意見合理調整。這樣,使海洋與生物類大類培養得以有效進行。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民族振興、實現中國夢的基石。同時,教育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僅依靠一種學生培養方式難從本質上改變學生的培養質量。我國大學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因此,我們在質量保證體系下的大類培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同時,要積極探索更好的大學生教育和培養方式,以進一步提高大學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何延巖,李增田.高校大類招生培養模式下教學管理體系的改進研究[J].科教文匯,2015,302:1-6.
[2]陳士夫,王瑛.關于地方高校大類招生培養模式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08,1:64-65.
[3]鐘國忠,邱吉福.高校“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探索[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7(2):70-73.
[4]祃海霞,周增慧.大類招生條件下本科專業分層培養教育體系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1,2:43-45.
[5]閻曉菲,胡敏,王衛平,等.獨立學院試行“大類招生,兩段式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新疆農業大學科學技術學院生物技術專業[J].人力資源管理,2011,3: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