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亮
1.文獻綜述
(1)國外起步較早,底蘊深厚:面向需求,內涵豐富。1957年,法國建立高等翻譯學院,學校課程始終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培養大量出類拔萃的高級翻譯人才;研究范圍廣泛,實質性效果明顯。翻譯人才培養衍生出的翻譯研究成果,涉及面對市場和適應社會需要(涵蓋談判、國際貿易、傳播交流、市場營銷、國際法律等)的研究,研究成果又促進人才培養。
(2)國內研究意識增強,不足之處明顯:培養模式的研究成果豐富,實質性研究不足。CNKI檢索共顯示98條研究文獻,涉及培養模式、課程設置、畢業論文評測、翻譯服務業發展等,明確涉及內涵式、實質性研究成果21篇;宏觀性、一般性研究較多,內涵式研究較少。文獻大多注重一般性培養模式研究,真正面向市場、面向職業、面向國際化的實踐性研究不多,針對學校特色、地方特色的研究只有3篇,缺少研究專著;學術味濃重,成果轉化不足。中國翻譯碩士專業2007年正式設立,實踐基礎薄弱,受“重道輕藝”傳統的影響,學者們還沒完全從英語語言文學研究模式中走出來,純學究式、缺少成果轉化的思維依然存在,阻礙翻譯碩士內涵式、實質性研究。
2.研究目標
(1)如何準確地界定內涵式、實質性翻譯人才發展的范疇,清楚地定位中國翻譯碩士發展的狀況、取得的進展和存在的問題,系統地梳理國際上行之有效的具體做法和經驗,獲取課題研究的宏觀視野,回答:“中國翻譯碩士教育到底處于哪個階段?內涵式、實質性發展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2)如何準確地了解國際交流、社會發展、市場變化帶來的翻譯人才需求,詳細地實地調查翻譯人才需求現狀、潛力,進一步預測需求的發展趨勢和分析需求產生的巨大推動力,解決“翻譯碩士規模擴大和社會缺乏高層次翻譯人才之間的矛盾”和回答“高層次、應用型、專業性翻譯人才的真正內涵是什么?怎么樣用內涵式、實質性思維解決翻譯碩士培養的瓶頸問題?怎么樣優化翻譯人才培養的教育資源”的問題。
(3)如何實現翻譯碩士內涵式、實質性的素質提升和發展,結合青島的國際化發展趨勢和發揮我校石油特色、理工科為主的培養潛力和優勢,解決“翻譯碩士培養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和什么都學什么都不擅長的問題”,確定具體的、集約化的培養理念、原則、模式、措施和標準,促進翻譯碩士能力可持續發展。
3.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和文獻分析法結合:國外研究成果的整理,翻譯碩士教學現狀及研究現狀的資料收集和分析。
(2)分析法和綜合法的結合:參加和舉行學術會議、走訪專家學者、驗證進度資料、數據分析結果,得出更具科學性、可行性的階段性、綜合性論斷。
(3)經驗總結法和探索性研究法結合:總結課題組的研究結論,進行積極探索,完成論文寫作和結題報告。
4.研究意義
(1)配合改革,發揮優勢。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第三屆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會議(2014)的主題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本研究適應學校的改革趨勢,努力發掘翻譯碩士點的學院學科優勢、學校的學科依托和青島的國際化發展優勢,突出翻譯碩士培養的學校特色和地域特色,突出課題研究的特色和針對性。
(2)凸顯內涵,拓寬視野?!疤岣哐芯可逃|量要深化改革,提升內涵”,課題注重翻譯人才自身內涵和特點,回歸本源,思考什么是翻譯碩士?什么是高水平的翻譯碩士?翻譯碩士頭銜的價值在哪里?切入“實質性提升、內涵式發展”的研究視角,竭力避免傳統英語語言文學“曲高和寡、束之高閣”的象牙塔式培養方式。
(3)構建模式,優化資源。圍繞“內涵式、實質性”的思路,構建涵蓋核心理念、基本原則、實施策略、衡量標準的翻譯碩士培養新模式,努力運用內涵式思維創新方式方法,優化資源,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項目致力于發揮翻譯碩士的教育效益和社會效益,推進翻譯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擴大翻譯人才的專業和文化影響力。
翻譯碩士是文學院和學校專業學位點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業性”的翻譯人才,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建設貢獻綿薄之力。
5.研究內容
(1)整理研究文獻,系統地梳理國際上行之有效的具體做法、經驗及研究成果,獲取翻譯碩士“內涵式、實質性”研究的國際化視野。
(2)問卷調查,收集數據。了解語言服務業的發展變化情況(2007-2014),分析專業化翻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矛盾和不足。
(3)構建全新的能力結構模式和可操作性的實踐模式并密切結合,能力結構模式解決是什么的問題(翻譯能力的構成要素及相互關系),實踐模式致力于解決怎么做的問題(如何促進內涵式、實質性翻譯能力的發展),有效體現理論方法的務實性和實踐措施的針對性。
翻譯碩士內涵式、實質性的能力結構涵蓋:意識(行業關注意識、產業意識、職業規劃意識)、知識(跨語言知識、跨文化知識、百科知識)、實踐能力(項目管理能力、實訓實戰能力、理論總結能力、視野拓展能力、軟件輔助能力、畢業設計能力)等方面。
內涵式、實質性的能力發展模式的培養目標是:具有扎實的雙語雙文化知識、寬廣的翻譯視野、突出的翻譯實戰能力、適應地區特色或社會發展需要的高層次、專業化、職業化翻譯人才。
6.特色及創新點
(1)獨特的切入點。“內涵式、實質性”研究切入點直擊癥結(翻譯碩士千人一面、缺乏擅長的翻譯領域、難以獨當一面)和主要矛盾(數量巨大的翻譯碩士和人才奇缺的翻譯需求)。
(2)務實的模式創新。全新的能力結構模式和可操作性的實踐模式密切結合,能力結構模式解決是什么的問題(翻譯能力的構成要素及相互關系),實踐模式致力于解決怎么做的問題(如何促進內涵式、實質性翻譯能力的發展),有效體現理論方法的務實性和實踐措施的針對性。
(3)新穎的觀點。創新是科學研究的生命,觀點的創新是科研創新的核心,本課題創新性地提出:學生自主選擇擅長的翻譯領域+統一的課程教學、因人而異的考核方式+立體化的實訓策略(書面、音頻、視頻、實戰)、管理思維的引入(傳統的英語語言文學忽視管理)+集約化的畢業設計等重要觀點貫穿研究及實踐始終。
7.實施目標
促進翻譯碩士培養方式的改革,構建內涵式、實質性新培養模式,發現并嘗試解決以下問題:中國翻譯碩士教育到底處于哪個階段?內涵式、實質性發展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到底在哪里?翻譯碩士規模擴大和社會缺乏高層次翻譯人才之間的矛盾的根源是什么?高層次、應用型、專業性翻譯人才的內涵是什么?怎么樣實現翻譯碩士能力實質性、內涵性發展?怎樣提高翻譯人才培養的教育效益和社會效益?盡力克服翻譯碩士培養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和什么都學什么都不擅長的問題,確定具體的培養理念、原則、模式、措施和標準,服務學校發展、地區發展和國家需要。
8.實踐意義
(1)適應學校的改革趨勢,努力發掘翻譯碩士點的學院學科優勢、學校的學科依托和青島的國際化發展優勢,突出翻譯碩士培養的學校特色和地域特色,聚焦課題研究的特色和針對性。
(2)切入“產業化、職業化、專業化”的研究視野和國際視野,竭力避免傳統英語語言文學“曲高和寡、束之高閣”的象牙塔式培養方式。
9.應用價值
(1)努力運用內涵式、實質性思維創新方式方法,優化資源,避免翻譯教育資源的浪費。
(2)項目研究努力提高翻譯碩士的教育效益和社會效益,推進翻譯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擴大翻譯人才的專業和文化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