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興坤
摘 要: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是機械專業的一門基礎課,本課程專業術語多難教、難學,要解決這些困難在教學實踐中采用以學生為根本的教學理念,以老師為引線的教學觀點,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根本 引線 尺寸 配合 測量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是技工學校機械類專業比較重要的一門專業技術基礎課,該門課具有概念多、術語多、標準多、代號多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對在校缺乏生產實踐經驗和感性認識的技校生來說,普遍感到難學、難理解、難接受,以致產生“學生不愛學,教師不好教”的現象,所以教師要在現有這種狀況下教好學生、教會學生,使他們成為合格的技術工人,就必須采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學好這門課程,從而使其具有較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
一、以學生為根本,把握學生的心理
技校的機械類教師應該轉變觀念,切實改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有計劃、有步驟地過渡到“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根本”的教學模式上,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使學生主動建立起知識和能力的個人結構。由于《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這門課理論性和實踐性強的特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選擇一套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主體意識和興趣主體意識,主體意識愈強,學生參與自身發展,在學習活動中實現自己本質力量的自覺性就愈強。在這門課第一章第一節基本術語及定義中,尺寸、基本尺寸、實際尺寸、極限尺寸、偏差、公差等許多概念需要去理解、去記憶,而對于技校大多數學生來說本身學習機械課程興趣就不大,再遇到那么多難以理解的術語,更是表現出缺發自主性的狀態。所以教學中應發揚民主的教學作風,營造和諧、平等的適學氛圍,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強化學生的自主精神,促成學生潛在的創新之火,啟發學生思維探討,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求得知識和發展。
二、以教師為引線,駕馭好課堂
除了充分發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外,教師還要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何駕馭好課堂,控制好每一堂課的教學效果,還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
(一)用引導、提問避開理解誤區。
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時,理解概念時用事實加以說明,運用引導啟發舉例的方法讓學生走出理解的誤區,從而獲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讓學生理解基本尺寸時,學生容易將其理解為零件的理想尺寸,或完工后原測量得到的尺寸或表示零件要求達到的尺寸,認為越接近或達到基本尺寸越好。必須讓學生理解基本尺寸是設計時給的尺寸,也就是說在圖紙上標注的尺寸,引導學生走出理解的誤區。
(二)合理選擇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教學作為現代化教學的一種手段在優化教學效果中起著重要作用,給學生以新奇的感覺。在教學過程中,恰當選擇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洞察力,有效實施素質教育。如《極限配合與測量技術》第三章第五節講到公差原則時,只單純講解概念,最大(小)實體尺寸、最大(小)實體實效尺寸等非常單調而且容易混淆。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體現教師自身的教學思路,可選擇采用多媒體課件,利用動畫模擬、分層顯示的方式演示給學生看。這樣,書本上靜態的概念變成生動、形象、直觀的動態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充分發揮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三)巧妙運用圖解促進理解。
公差與配合的許多公式都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找出有效的優化直觀方法,運用圖解法使學生易懂,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在講授第二章第二節關于間隙配合、過盈配合、過渡配合的基本概念時,如果照本宣科,則學生很難理解,若采用圖解法,則既簡單又明了,講到一種配合種類,便立即畫出公差帶圖,通過圖例形式引導學生理解最大間隙(最小間隙)和最大過盈(最小過盈)計算,使抽象的概念轉化為直觀的圖形,讓學生一目了然,輕松地理解計算公式。
(四)妙用習題增強效果。
教師在上課過程中要根據課程的特點,安排適當的練習,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每次課所學知識,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第二章公差配合的選擇這一節有很多個表格,內容多而雜,教師如果按常規教學表進行宣讀,學生會失去興趣,影響教學效果。于是可以用習題形式講解基準制的選擇、公差等級的選擇、配合代號的選擇。教師在講完一個典型例子后,立即布置一個類似習題讓學生練習,再請學生說出或在黑板上寫出他的解題過程,最后由教師點撥,歸納總結。
(五)通過實驗實踐提高能力。
在“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教學中,實驗課教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更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手和腦相結合,對學生鞏固課堂知識、培養基本技能起著顯著作用,有效提高學生的幾何量技術測量能力,鞏固和強化理論課教學效果。
教學實踐表明,這種調整與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使較抽象的公差理論變得淺顯易懂,適宜于基礎較差的技校生的學習和掌握,為學生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以上只是我個人在教學中的觀點和看法,如有不妥之處請同行多提寶貴意見。
參考文獻:
[1]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第四版).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2]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課教學參考書.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