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榮
1.精心設計數學問題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問答占師生互動形式的絕大部分。美國教育專家斯特林.G.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觀察達到預期目標的控制手段。可以說有效的提問是師生互動的基礎。一個好的數學問題,能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互動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提問都要有意義,能引起學生的思考。教師在提問內容上要融合新舊知識,在難度上要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方式上要循序漸進,不要一蹴而就,要面向全體學生,調動絕大部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如,有一位教師在設計“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時,引入1/4+1/5后提問:“1/4與1/5這兩個分數有什么特點?”顯然,這一提問的“中心”不明確,學生的回答也可能達不到教師提問的主旨。(有的會說:“都是真分數?!边€有的會說:“分子都是1。”)如果把問題改為:“這兩個分數的分母相同嗎?分母不同的分數能直接相加嗎?為什么?”這樣的問題既明確,又問到了關鍵,有助于學生理解通分的算理。
2.教師的講解要規范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边@說明環境對個人成長所帶來的影響。換句話說:課堂上教師規范的語言,流暢的表達,富有邏輯性和條理性,這本身就是數學的魅力所在;反之,教師上課語言啰唆,表達不清楚,表述不規范,學生長期受之熏陶,表達能力也就相對較弱。
例如:教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實際問題時,書上的例題要求學生說出:黃彩帶的長是紅彩帶的幾分之幾?教學時,我在黑板上畫出了直觀圖,啟發學生觀察思考:根據要求,需要把哪個數量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黃彩帶的長有這樣的幾份?通過學生的嘗試練習,我引導學生正確地表述:把紅彩帶的長看作“1”,平均分成4份,黃彩帶的長有這樣的1份,所以黃彩帶的長是紅彩帶的四分之一。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數學教學中以“說”促“思”,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3.老師對學生的錯題反饋評價要及時、針對性要強
反饋是指學習者通過一定的線索知道自己的學習結果,只有當學習者從他們的學習結果中得到反饋時,評價才能對學習起促進作用。作業收上來后,教師應盡快批改、反饋,通過反饋,有利于教師調整教學;有利于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自我強化,或對知識錯誤進行矯正,改善學習狀況。
針對普遍性的錯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對學生集中評講;針對個別問題的,教師與學生可以面對面交流,讓學生充分暴露出錯誤的思考過程,從中發現錯誤原因,并及時訂正。
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告訴我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后來就逐漸減慢了。到了相當長的時間后,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展規律。根據這條遺忘曲線“先快后慢”的原則,學生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后,如果不抓緊復習,就只剩下原來的25%(艾賓浩斯的單詞記憶實驗的結論)??梢?,如果反饋評價不及時,隨著學生對練習題內容和解題思路記憶的消減,尋求正確答案及分析錯誤原因的積極性也會大大下降,“遺忘規律”就起作用了,這顯然不利于對錯誤的糾正和缺失知識的彌補。
因此,教師必須根據小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排除負面心理因數的影響,及時調控自己的教學,指導學生的學習,這樣就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減少錯誤的產生。
4.為學生創造發展思維空間,鼓勵學生運用發散性思維學習
幫助小學生擁有自主學習能力,在自主學習中能夠運用自我獨立思維學習,在培養小學生計算能力方面,老師應當給予學生可控范圍(指教學知識范圍)內的思維發展空間,并適時給予學生提供正確答案,在必要的時間稍加點撥,爭取讓學生在學習中自己發現問題,了解知識點的轉化運用。在不影響整體班級教學課程安排的情況下,學生可以通過自身思考解決的問題,留出空余時間讓學生自己解決。例如:在教學兩位數于兩位數相乘時,例題“24×25=?”,在講授前,讓學生用簡便的方法進行計算。學生甲說:可以將“24分為6×4”再利用“乘法的交換律”將原題轉化為“25×4×6=?”。學生乙說:可以將“24、25分別分為6×4、5×5”,然后再利用“乘法結合律”分別將“6×5”“4×5”結合后在進行相乘。學生丙說:還可以運用“乘法的分配率”,等等。同樣在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教學中,例如:“120÷4”、“124÷4”,借助由淺入深的方式,逐步深化,激發學生對數學定律的興趣,在乘法的基礎上延伸除法,等等。
鼓勵學生擁有獨立的學習能力,當學生擁有了自學能力后,就能勇于說出自己的見解了,這就是典型的發散性思維的表現和自主創新精神的雛形。學生勇于創新,不循規蹈矩,等等,又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5.教師要善于剖析試卷
我改完試卷后,我先用一張空白試卷逐題做好批閱記載。一是每個題的錯誤情況記載,如:學生錯誤答案記載,該題的錯誤人數記載。二是對整張試卷的講評內容及重點作分析。如:哪個題需要重點講解,哪個題需要強化訓練。這個題涉及哪些知識點,并把這些知識點寫到這個題的旁邊,哪些題需要略講,哪些題可以不講,并作上記號。有的題非常簡單,可偏偏有幾個孩子不會做,我就把這幾個孩子的名字寫在這個題的旁邊,這樣做的目的是講評試卷時特別留意這幾個孩子或者做這類題時,讓這幾個孩子上講臺做,請其他同學幫助找一找錯誤的原因,從而能對癥下藥。
6.讓學生主動探究知識,悟出道理,得出規律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把教學重點放在探索交流過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之上,讓學生通過對新知識的感知—概括—應用發現、掌握規律。這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發展能力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善于抓住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運用小組討論、口述過程、直觀演示等教學手段,達到了讓學生主動探尋知識規律的目的。
7.作業量不在大,要具有代表性,體現層次性
作業量大,面面俱到,不一定是好事,學生會產生厭煩情緒,根本沒有時間分析思考,只是敷衍完成,亂做一通。對學生來說是勞而不獲,同時也是教師在自找麻煩。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必須精心設計作業,量不在多,要具有代表性,不同層次的學生做不同的作業,可根據班情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分上、中、下三等設計作業或選做課本上的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