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地方政府及社會對貧困地區的大量扶持已經取得顯著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一是貧困地區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普遍缺乏具有基本職業技能的人才,使一些投資項目在當地難以實施。二是師資缺乏問題極大影響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普遍存在高中、職業學校數量少,分布分散,學生上學難的現象。筆者認為,大力發展貧困地區師范教育,滿足多層次、多樣化教育需求,逐步實現教育資源“本地化”良性循環,是切實提高貧困地區教育水平、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關鍵路徑。
為此,提出以下五項建議:
1.按貧困人口總量及分布情況制訂師資本地化規劃。國家應結合貧困人口總量及分布情況對不同教育階段的師資缺口進行調查,并制訂切實可行的師資本地化規劃,力爭在2020年前基本實現師資本地化的目標。
2.對教育事業的扶貧資金按比例建設師范院校。國家應通過財政投入、專項補貼、轉移支付等多種方式,增加對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資金扶持,其中要按一定比例投入到師范院校的建設中,保證教職員工工資、教學場館建設、學校的教學實驗設備等必要支出。
3.由教育部門組織采取定向支援等方式解決師范院校師資問題。教育主管部門應采取定向支援、交流合作等方式,組織發達地區教育機構的骨干教師、企事業單位工程技術人員及各種特殊技能人員到貧困地區的師范院校擔任專、兼職教師,以此解決貧困地區師資水平偏低的問題。
4.優先為本地生源的師范生提供免除學費等優惠政策。從2007年5月開始,國家在教育部直屬的六所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貧困地區的地方政府也應在財力允許的范圍內逐步為地方中等、高等師范教育的本地生源師范生提供優惠政策。
5.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貧困地區師范教育事業。鼓勵國有企業等履行社會責任的機構將扶貧資金優先投入到貧困地區師范教育,為貧困地區脫貧培養充足的后備人才。
(梁驤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兼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