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
前不久,一則“云南西雙版納教育調查:‘因富輟學’之困”的報道,引發了人們的關注。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等地,最頭疼的問題依然是輟學問題,控輟的最大敵人不是貧窮,而是富有。實際上,化解“因富輟學”之困,不僅僅是勐海、景洪等地需要面對,也是其他一些相對富裕地區面臨的挑戰;不僅僅是鞏固義務教育普及水平需要面對,也是當前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面臨的挑戰。
在我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進程中,控輟保學始終是一項艱巨的工作,為了讓孩子能夠回歸學校,降低適齡兒童、少年輟學率,各方都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然而,要想真正解決好孩子輟學問題,對癥施策至關重要。相對于很長一段時期以來的“因貧輟學”“因厭學輟學”,眼下存在的“因富輟學”問題,解決起來似乎難度更大。雖說難度大,雖說單單依靠教育自身難以很好解決,但教育仍需主動作為。
據前去采訪的記者了解,勐海縣是普洱茶的主要產區,當地人靠種茶、采茶、賣茶,已經過上富足的生活。對很多村民來說,讀書不是必需品,和內地偏遠山區的人相比,這里的人沒有走出大山的沖動,因為這里是一座“金山”。同樣,對于主要從事割膠生意的景洪人來說,只要不做個文盲,能看懂農具的說明書就可以了,這是很多膠農對孩子上學的全部希望。因為割膠并不需要什么復雜的技術,膠價高的時候,鎮上很多年輕人就輟學了。
對于勐海和景洪的村民來說,讀了十幾年書,最后還是種茶葉、割橡膠,讀書到底圖個啥?這恐怕也是解決當前“因富輟學”需要回答的一個問題。畢竟對于“因富輟學”的家庭和孩子而言,上學讀書似乎已經滿足不了他們改善生活、改變命運的需求。值得關注的是,除了“因富輟學”群體,目前很多鄉村地區“讀書無用論”也有抬頭之勢,這恐怕不能簡單歸結于人們觀念的倒退,或者是對教育的不重視,關鍵是他們沒有看到上學讀書所能帶來的變化,沒有看到未來的前景和希望。從現實看,讓孩子上學讀書的收益,可能還沒有輟學直接打工的收益高,這是導致“因富輟學”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于“因富輟學”的家庭而言,他們對孩子將來讀大學、讀好大學沒有信心。從現實看,這些地區的高中學校辦學條件相對落后,師資相對薄弱,能夠考上大學的寥寥無幾,這是他們希望破滅的一個重要誘因。也許有人會說,對于這些教育相對落后的地區而言,升學本不該成為高中教育的主要目標。高中教育固然不可唯升學,但也不可沒升學,暢通學生的升學之路同樣不可忽視。進一步改善這些地區普通高中學校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仍然是破解“因富輟學”之困的一個重要手段。否則只可能是周而復始、惡性循環,高中教育越薄弱,初中教育也就越發缺乏吸引力,導致輟學率增高;而初中輟學率不斷增高,會使初中教育、高中教育越發喪失內生的發展動力,進而成為一個無解的難題。
對于“因富輟學”的家庭而言,他們對孩子通過求學掌握一技之長沒有信心。高中階段教育既有升學目標,也有就業目標,讓孩子通過上學讀書,真正能夠掌握一技之長,這也是促進高中階段教育發展的應有之義。因此在這些地區,除了關注普通高中的發展,更要關注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如何結合當地的產業結構和市場需求,優化專業布局,注重辦學特色,不斷提高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質量和水平,是這些地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以勐海和景洪為例,如何結合當地茶葉和橡膠的產業優勢,使中等職業教育更具適切性,這也是讓當地孩子回歸學校的一個重要途徑。
出現在云南西雙版納的“因富輟學”現象,雖然主要集中在初中階段,但相應的化解工作不能僅僅局限于改善初中教育層面,而需要向高中階段教育延伸。也就是說,如何真正構筑起一個合理的高中教育結構體系,促進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是化解“因富輟學”之困的實實在在的舉措,也是當前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需要攻堅克難的一項重要任務。
事實上,不論是在經濟落后地區還是經濟發達地區,不論是在義務教育階段還是高中教育階段,化解輟學之困需放眼社會改革發展的大環境,推進包括勞動人事制度在內的全方位制度變革。即便是從教育內部看,觀念轉變固然重要,但只講觀念轉變,只談教育對人一生成長的重要性也遠遠不夠,還是要讓家長和孩子真切感受到,上學讀書可以有更好的前景和希望,即便是在當地從事農業生產,也能比別人做得更好,而做到這一點需要不斷深化教育改革。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基礎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責任編輯:任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