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民
當我們一起經歷了同樣的來自教學的迷惘和痛苦,來自教學理想和現實的沖突,重讀完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我們一定會有一種靈魂相遇的快慰,并由此激發起教學追求的自信,重建自己豐富的內心生活,熱愛世界、熱愛學習、熱愛學生、熱愛教學,重構精神生命與教學生命的內在一致和完整性。
我理解帕克·帕爾默,是因為我也有著和他一樣來自教學的深切痛苦。
我敬重帕克·帕爾默,是因為他有勇氣能夠將這種內心深處的痛苦坦陳出來,并且努力去尋找一條突圍之路。
在去美國訪學之前,我已經準備好重讀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簡稱《教學勇氣》)。在越洋航班上,在離他的國家越來越近的路途中,我開始重讀這本書。
有些書,注定只能在生命的某個節點上才能真正相遇,哪怕你以前遇見過。就像小時候早能背誦的一首唐詩或宋詞,可能只有在人到中年或是晚年的某個黃昏,或是在異鄉漂泊的路途上,讀著讀著,才會淚流滿面。
幾天后,在得克薩斯州郊野的一個旅館里,當我重讀完帕克·帕爾默的這本《教學勇氣》并做好閱讀摘記之后,窗外夜色已濃。我起來站在窗邊,看到澄澈的夜空中星星點點。
很長一段時間里,除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帕夫雷什中學》等和雅斯貝爾斯的《什么是教育》,再沒有其他國外教育名著像這本《教學勇氣》一樣讓我欲罷不能。
帕克·帕爾默在美國是一位備受尊敬的教師和作家,他獨立地從事關于教育、共同體、精神和社會變革等方面問題的研究。僅在教育領域,他的工作范圍也很寬廣,他是美國高等教育協會的高級理事,也是幼兒園到十二年級的教師養成計劃的創立者。豐富的實踐,以及他內心中的那種真誠、勇氣、執著和使命感,使得他的研究擁有了深遠的影響。
《教學勇氣》首先就是這么一本讓人感到真誠的書,它來自作者真實的課堂教學經歷,來自作者深切的心靈拷問和自我解剖。
“上我的課時,一開始學生們就像修道士一樣靜默無聲,任憑我使出渾身解數,他們就是沒有反應。然后,我很快就發現自己陷入了由來已久的恐懼中:我的課一定很沉悶!這些年輕人課前還在門廳走廊生龍活虎、談天說地,轉眼間,一聽我講課就變得如此麻木不仁。”
帕克·帕爾默關于教學的思考就是從教學現實的痛苦中出發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失去了和內心的聯系,把自己隔離在講臺后面,盡管他可以利用成績來控制和威脅學生的地位,獲得教師的權力。這樣的痛苦,在我們的教學經歷中也非常常見。當師生無法在課堂上彼此交融,這種課堂上的沉悶和阻隔真的會讓人陷入一種窒息般的恐懼中。帕克·帕爾默在《教學勇氣》中一開始的敘述,不是用一種學術中常有的深奧、晦澀、理論化的話語方式,而是用一種心靈獨白式的隨筆風格,一下子便引起了我們這些教師讀者的共鳴。
帕克·帕爾默不甘心就此迷失自己。隨著對自身教學經驗的反思,對同事們課堂得失的觀察,對優秀教師成功所在的借鑒,以及對教學更加深入的了解,他覺得教學最重要的不僅僅是技巧的提升,更在于找回自我,喚回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他說:“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
在真正好的教學中,一個教師一定能夠建立起自身豐富而完整的內心生活,懷著對世界、人生以及生命的熱愛,守護自我當中智能、情感和精神的整體性,能夠在他的教學方式和自身之間找到一致性,還能夠在真實的生活中將自己、教學科目和學生聯合起來。
《教學勇氣》除了導言和后記,共有七個章節。整本書中,作者以這個教學認識為主題,運用廣博學識,結合豐富案例,從各個層面進行了深入探討。
在這一深刻的教學認識上,幾位大家又都走到了一起。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要成為學生知識的源泉,就要永遠處在一種豐富的、有意義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中。”雅斯貝爾斯也說:“教育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成其為教育,而只是教學的技術而已。”“教育是極其嚴肅的偉大事業,通過培養,不斷地將新一代帶入人類優秀文化精神之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在這種教育中,教師不是抱著投機的態度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為人的生成—一個穩定而且持續不斷的工作而服務。”
然而,以此來反觀我們的教學現實,我們發現,自己也丟掉了自身的內心生活,丟掉了這種完整性,把技巧和精神分離,把自我和教學分離,把教與學分離。
在一個技術主義的時代,盡管我們也有發自內心的對于教學變革的深切祈望,但是我們還是局限于“教師中心”還是“學生中心”、“教師主導”還是“學生主體”等無休止的爭論中,還是局限于日常教學的技術手段的變化,還是局限于課堂空間形式主義的重組,沒有能夠看到教師內心生活重建的重要意義。
在美國幾所大學和中小學參與學術討論的時候,我把自己在教學變革與轉型之中內心存在的困惑和美國的同行一起交流時,他們說他們有時也會在現實與理想的碰撞中經歷這樣的煎熬,也會經受孤獨。
對于這些,帕克·帕爾默也不無自嘲地說道:“當許多教師還處于為生存而掙扎的時期,我對教師內心領域的關注似乎過于執著,甚至不合時宜。有時人家問我,給教師提供一些日常教學中能夠用到,從而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點子、竅門、技能不是來得更實際嗎?”
他對教育教學的未來充滿擔憂:“我預感到,我們的社會將愈來愈沉迷于教育的外部價值—包括那無情而又愚蠢的標準化測試—我深感其對教育的沖擊。”
但帕克·帕爾默還是堅信,只有探究和達成優質教學的內心世界,在教學中建立和學生、同事們的共同體,以便更多地了解自己以及自己的教學,教師一定會在實踐中成長,并走向理想的教學境界。他堅定地說:“我要尋求一些方法來保護和支持位于真正的教學、學習與生活之核心的心靈旅程。”
我也相信,當我們一起經歷了同樣的來自教學的迷惘和痛苦,來自教學理想和現實的沖突,重讀完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我們一定會有一種靈魂相遇的快慰,并由此激發起教學追求的自信,重建自己豐富的內心生活,熱愛世界、熱愛學習、熱愛學生、熱愛教學,重構精神生命與教學生命的內在一致性和完整性。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鄞州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趙彩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