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一項針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等8所著名研究型大學校長任職年限的抽樣調查顯示,這些大學校長的平均任期為5.9年。
對于一名干部來說,在一個崗位上工作六七年時間已經不算短了。根據我國的干部交流輪崗制度,有的地方甚至明確規定在一個崗位上工作滿五年必須進行輪崗,據說這既可有利于防腐反腐,又可促進干部正常流動,還可鍛煉干部,激勵干部開拓創新。但是,對于一所大學的校長來說,干上六七年時間就輪崗到其他崗位,卻并不一定符合工作需要。
對世界一流大學校長的任期分析發現,在美國,研究型大學的校長任期平均為12.2年。1929年4月,時年30歲的哈金斯被芝加哥大學的校長遴選委員會遴選任命為校長,直到1951年辭職,哈金斯前后領導了這所頂尖大學長達22年。而哈佛大學校長平均任期22年,其中化學家埃利奧特35歲當選哈佛校長,任期長達40年,在20世紀100年中,哈佛只有7任校長。
校長長期任期制被認為是一些世界一流大學之所以成就為一流的重要原因。研究者認為,較長的校長任期,既有利于校長規劃長遠的辦學策略,減少急功近利行為,這與大學教育不能追求短期效益,大學教育和大學文化需要積淀,形成自己獨特的辦學風格是一致的;同時,對于校長本身來說,會把做好校長,當作自己的職業發展理想,有利于成就為教育家。
我國高校校長的短任期,已被近年來高校發展的實踐證明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大學的急功近利,不少學校領導為了在短期中獲得突出的政績,大搞校園建設、形象工程,強調規模發展,對教師實行數量考核,甚至竭澤而漁,破壞了學校的傳統和文化,大學校園里充滿功利和浮躁的情緒。而造成短任期的原因,具體包括兩方面:一是校長本人對校長崗位的認識,不是將其作為實現教育家理想的舞臺,而是作為官場發展的驛站,因為對于我國高校來說,有不同的行政級別,從高職高專的“副廳”到一般本科的“正廳”再到“985”高校的“副部級”不等,在一所“211”高校一直當校長,級別一直只是正廳,要想升為副部級,就只有到有副部長級的“985”高校,或者到地方政府、中央部委。在更高的官場級別面前,很少有校長不為級別所動,而以成為副部、正部為榮,如果一名校長在一所大學干上20年“一直沒有進步”,多半會被認為是官場很不得意。二是政府管理部門,對校長崗位的定位,不是將其職業化,積極推進按校長任職標準進行民主遴選,而是將其官員化,作為一級干部進行任命、管理,并打通官、學、商的界限,對校長崗位按行政級別高低進行任命,把校長崗位作為某些干部進步、官升一級的臺階,一個在國家部委或地方政府部門工作,從來沒有教育管理經驗的官員,也可任命為大學領導就是因為這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