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職業能力的提升和行業產業的發展都要求從業人員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在高職院校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卻發現,學生的體質健康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亟須引起重視。因此,筆者對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對5000名學生連續三年的體質數據進行了動態監測分析,結果發現,高職院校學生身體素質總體狀況呈持續下滑趨勢,高職院校應從自身發展特點著眼,就課程模式、管理網絡、評價機制、主體意識、監控系統五個方面對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進行干預,努力培養社會需要、行業產業滿意的高素質、高技能全面復合型人才,切實符合職業崗位需求。
高職院校學生體質健康現狀
筆者長期從事高職院校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與管理工作,掌握了豐富的數據資料,通過參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評分標準,對5000名學生連續三年的體質數據動態監測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學生體質總體狀況下滑 學生綜合評定達標率高,占總人數的93%左右。但男女優秀率總體水平不高,在2%之下,絕大多數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都處于良好的中等水平。男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明顯優于女生,不及格人數女生高于男生,女生不及格占總人數的4%左右,男生不及格占總人數的3%左右。二年級的良好率達到55.46%,一年級的良好率在50.38%,體質健康總體狀況略優于一年級,三年級體質健康總體狀況不如一、二年級,呈下滑趨勢,良好率達到48.22%。
形態機能上呈兩極分化 男女生偏輕過輕和超重肥胖的比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呈現兩極分布。這種兩極分化的趨勢隨著年級的增長越來越明顯,三年級學生的標準體重達到30.06%,形態機能狀況要劣于一年級的36.53%和二年級的37.43%。男、女學生偏輕過輕的比率占10%左右,特別是女生;超重、肥胖學生人數較多,重點是男生肥胖比率占8%左右,相對較大。
身體素質耐力指標堪憂 學生身體素質各項指標和全國平均線差異不大,但由于男、女生的肺活量平均水平在4000和2000左右,肺活量體重指數比偏低,呼吸系統機能不強。因而中長跑耐力素質相對較差,800米和1000米優秀率分別在18%和15%左右,其中,男生不及格人數占5%左右,不及格率高于女生。而且這一指標在三個年級中,呈明顯的階段性下滑趨勢,需要引起重視。
影響學生體質健康因素分析
高職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逐年下降亟須引起重視,究其原因,有社會因素、教育因素,也有個人因素。學生體質健康意識的淡薄是內因,《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誤讀是外因,而對高職院校而言,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內容的匱乏,是導致高職學生體質健康下滑的一大主因。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理解與認知模糊不清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是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依據,是激勵學生積極參加身體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全面發展的手段。但是在高職院校,卻被學生當作一種心理負擔,測試不積極,能過就過,不能過也不會放在心上,而且根本不影響其在學校里的各項考評以及后面的實習與就業,從而大大降低了標準的有效價值。另一方面,不少高職體育教師,也僅僅將《標準》作為一種評價的方式和手段,為測試而測試,為評價而評價,卻沒有從鼓勵、指導、提高、反思的角度來幫助學生積極參加身體鍛煉,從而達到測試目的。
職業實用體育課程教學設計和改革目標方向不明 高職職業實用體育作為高職教育體系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理應凸顯職業教育的職業特征,教學內容設計應根據當前職業崗位的發展需要進行深化改革。但在實際的體育教學中,即使是一些國家級示范性高職院校,競技類教學仍然是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主要內容,單一的跑跳練習、力量項目、球類運動無法體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特點,亦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高職學生體質健康意識淡薄和主動鍛煉觀念不強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生活工作節奏又快,體育運動是人們增強體質、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然而很大一部分高職學生體質健康意識淡薄,沒有樹立主動鍛煉的觀念,不良的生活方式正在使年輕一代面臨巨大的健康問題。健康知識的缺乏、不吃早餐、喝水不夠、運動不足、盲目減肥等因素,使學生對自己健康狀況的認知和評價并不樂觀。對體育鍛煉的方式、時間、負荷、強度到什么程度才能增強體質、促進健康并不清楚,對長期的體育鍛煉能促進心理健康、抗挫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具有良好的作用認識不足。主動鍛煉意識不強、缺乏動力,行動上不夠積極,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沒有養成,體質健康逐漸成為問題。
增強學生體質健康的有效對策
高職學生的體質健康不容忽視,體質的優劣直接影響社會人力資源的優劣。從業人員的身體素質在面臨崗位需求、職業能力發展時會面臨巨大挑戰,這不僅影響到自身職業的發展,對行業、產業等方面的發展也會受到一定限制,需要引起政府教育主管部門、高職院校的重視。
構建具有職業特色的高職體育教學課程模式 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模式的構建應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結合起來,以未來學生的終身發展為依歸,充分體現高職院校職業教育的特點。具體而言,具有職業特色的高職體育教學課程模式可以開發為三類課程,即以增強學生體質為基礎的普及性課程、以提高職業體能為抓手的特色性課程、以培養體育興趣為延伸的拓展性課程。三類課程協同發展,共同促進高職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
探索評價與處方相結合的體質健康管理網絡 高職院校應根據學生體質測試信息、體質評價、運動處方等建立體質健康管理網絡系統,結合本校的教學特點形成特色的管理模式,充分發揮測試的評價、激勵、診斷功能,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運動處方,并實時更新數據系統,學生可根據不同學期的體質測試信息,進行整體或者各測試小項的橫向或縱向的對比,依據體質健康管理效果,預測體質健康發展趨勢,從而進行有效的干預措施,充分發揮互動式管理的優勢。同時,可對不同等級程度的學生分層管理或者根據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體能不同的功能特點進行分層管理,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不同運動強度、運動時間、運動負荷、運動頻率等的運動項目和運動方式,并進行專業指導、跟蹤,科學合理地進行健康鍛煉。學生要及時把體質鍛煉效能反饋給管理中心,教師采用集體、個別與網絡互動的指導方式答疑學生所遇到的問題,這樣才能大幅度地增強體質健康。
進一步完善高職體育教學的過程性評價機制 高職體育教學評價依據體育教學原則和教學目標,從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進行多視角、多種并用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與發展。評價應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在情景交融的環境下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使高職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身心受益。實際過程中應對考核內容和方法進行變革,進一步完善高職體育教學評價機制,同時結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對身體素質的評價與激勵機制,科學合理地設計身體素質考核標準,對學生的評價應是學習效果、過程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主要包括體能與運動技能、認知、行為、態度等,通過自己評價、相互評價和教師評定等方式進行。
充分發揮高職學生體育健康鍛煉主觀能動性 體質健康意識的淡薄是影響高職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高職體育教學應通過豐富多彩的內容、形式多樣的方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使學生在體育學習中體驗到成功和樂趣,逐步形成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的意識和習慣。同時,體育教學內容的改變應更加貼近學生實際所需,在鍛煉學生素質的同時,進一步向娛樂方向擴展。根據學生興趣的轉移以及結合新興的運動項目,同時應充分發揮科學鍛煉身體原理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