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春
1.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應當擔負的任務
1.1使學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做有道德、有文化、有品位的人。
要求:閱讀教學要有較大的閱讀量。要通過精讀,學會朗讀、默讀,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通過略讀,粗知大意;通過瀏覽,學會迅速獲取有用信息,學會根據需要加工、應用信息,學會理解地讀、批判地讀、欣賞地讀。有了一定閱讀量的積累,有了閱讀方法的積淀,便會形成較強的能力,養成良好的習慣。
1.2發展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要求:閱讀教學在發展語言的同時應發展思維。要學生學會一邊讀一邊想,讀文章想畫面,培養再造想象能力;學會憑借文本,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學會個性化、有創意地閱讀,發展創造思維能力。
1.3學習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和表述見聞、表達思想的方法。
要求:閱讀教學既重視讀,又重視寫。很多高年級課文,都昭示著學生應該學習并掌握的方法。教師要落實從讀悟寫、從讀學寫,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習作者思考問題的方法,學習作者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方法。學讀、學寫,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
2.教學環節簡化,教學步驟清晰
要下決心改變煩瑣的問答式教學或面面俱到分析課文內容的套路。基本教學環節:
2.1學生自由初讀課文,讀準生字新詞讀音,讀通句段,有初步感受(了解主要內容,提出不懂的問題)。
2.2教師引導學生初步交流,整體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或理清文路。
2.3.梳理學生問題,結合教學前預設,確定本課教學重點。
2.4.學生默讀重點段落或感興趣內容,體會語句含義,感受語言表達特點,練習寫批注。
2.5.師生共同交流,幫助學生解決難點問題,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力求一課一得。
2.6.回歸整體,進行課文賞讀、積累背誦或局部寫法遷移的練習。
3.課內外相結合
閱讀學習是個長期知識儲備的過程,是個隨著年級的增長逐漸內化所學知識的過程。我認為好的閱讀教學先要做到廣泛閱讀,有豐富的閱讀、積累,才能做到出口成章、下筆成文。
3.1課內學習補充閱讀。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補充相關的文章,如可以抓同類文體進行比較閱讀和類比閱讀,也可以針對課文中某一疑難文體進行補充性閱讀。
3.2課內學習帶動課外閱讀。
如學了《景陽岡》,讓學生課外閱讀《水滸傳》;學了《草船借鑒》,讓學生課外閱讀《三國演義》等。讀,不是盲目地拓展,而是在老師的指導下,一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二要求學生做好讀書筆記;三要定期檢查督促,以防課外閱讀流于形式。
3.3教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
3.3.1要邊讀邊思邊記。
遇到一篇文章要先通讀全文,掌握主要內容,然后分部閱讀,邊看邊想文章說的什么人什么事,最后寫簡短的讀書筆記。
3.3.2不懂就問,懂得分享與交流。
課外閱讀都是建立在課堂教學基礎上的,知識面更寬,超出的課本范圍的難免會難以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要做到勤學多問,并與人分享閱讀后的感受,交流閱讀后的思想收獲。
3.3.3科學選擇讀物。
作為一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其眼光不能緊緊地盯在學生的分數上,應當是自覺的兒童閱讀推廣人。別林斯基曾說:“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現在的圖書市場良莠不齊,教師要按《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清楚地知道這個學段學生適合讀什么書,把好書推薦給孩子,拓寬孩子的閱讀視野,提高閱讀能力。
4.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做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何愁語文知識不豐富,語文閱讀能力不提高?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我認為要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后三個階段下工夫。在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已知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產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生什么問題,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讀讀課題,猜一猜課文會怎么寫?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效果必然是最佳的。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愿望。當學生懷著某種愿望或為達到某種愿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閱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閱讀興趣,使閱讀成為學生輕松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寬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閱讀興趣。
5.融會貫通,以一當十
六年級語文教學如果僅憑幾十篇課文的精講深挖、設計無數的練習,由此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作水平,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高。的確,課文只是例子,應由一篇文章的閱讀觸及其他,啟發學生把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高效地學,有趣有味地學。例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后,相機推薦《小珊迪》等課文,引導學生把幾個人物作橫向比較,培養學生讀書思考、分析感悟的能力。這是從文章的內容方面相串聯的;還可以從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學習小組里交流安徒生這位“世界童話大王”的名作,花時少、收效高,關鍵是培養學生廣讀博覽的興趣。還可以進行讀寫知識的遷移,在閱讀教學中巧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新年的陽光照著小女孩小小的尸體上,她的手里還捏著一把燒過了火柴梗,新年的街頭熱鬧依舊,可憐的小女孩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大家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思維向縱深發展。由此,教師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求,讓這一久遠的童話故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小女孩被奶奶緊緊地摟在懷里,她倆越飛越高,越飛越遠,飛到那沒有饑餓、寒冷、痛苦的地方,向著光明和幸福飛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潑的孩子們把她們吸引住了,她們來到了,來到了你們的中間。你會?搖?搖 ?搖?搖,你會?搖?搖 ?搖?搖,你會?搖?搖?搖 ?搖。這樣的課堂教學,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了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