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礎教育的未來走向看教師的職業素養
程鳳春,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時代的發展變化對教育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教育觀念的改變也在影響著教師職業素養的發展。基礎教育領域在未來五年到十年的時間內將會出現重要的變革,因此,今天我們談教師的職業素養,應著眼于教育的未來發展趨勢。
一、從學生出發的教育
關于教育應該是怎樣的,有“以知識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兩種教育觀,其中,“以學生中心”的教育觀認為學校的功能是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面對未來教育結構的變化,從學生出發的教育,需要我們的教師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 尊重學生的個性。首先要關愛所有的學生,即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其次,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擁有相對獨立的八種智力,而且每種智力都有其獨特的認知發展過程和符號系統,教師應根據教學對象的特點調整教學方式和手段,因材施教。
2. 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人將來在社會上發展,僅有傳統智力是不夠的,還要有情商,讓我們的學生學會如何融入社會、如何與人交往是非常重要的。
3.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學記》有云:“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促進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
二、技術裝備水平更高的教育
教育技術帶來的教育變革是革命性的,傳統的教室基本都是秧田式的,而新型的教室則是多中心式的,一間教室分成不同的區域,每個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和興趣選擇不同的學習中心。目前流行的慕課(MOOC, 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打破了學校的圍墻,實現了優質資源共享,我們在國內便可以直接學習到國外名校的課程;同時慕課也創新了學習模式,相較于以往的網絡公開課,慕課的互相性更強,更有助于師生角色的轉換。翻轉課堂的概念現在也比較流行,實際上江蘇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山東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都是一定程度上的翻轉課堂,只不過翻轉課堂做得比較徹底,把課后做的事情變成了課前做,讓學生先看視頻再上課,回到課堂以后就做作業而不再是學課程內容。
教育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彌補傳統教育的不足,技術的力量正在改變著傳統的授課方式,未來的課堂會更加靈活、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富有沖擊力。我們的教師在技術裝備方面一定要不斷提升,信息技術的應用是未來教師必備的基本技能
之一。
三、更高效的教育
素質教育已經進行了很多年,但是現在的中小學生負擔沒有減輕,反而加重了。提倡素質教育,應著重培養學生將來適應社會的能力,但也不應忽視學生的學業成績,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提供一種更高效的教育方式。近年來一些學校通過課堂教學改革,在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比如山東昌樂二中的“271”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破除了傳統課堂的弊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新時代的教師要適應從學生角度出發的教育,提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要適應裝備技術水平更高的教育,提升自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水平;要適應高效教育的要求,提升激發學生活力、創造高效課堂的能力。
做一名優秀的筑夢人
張克強,陜西省西安中學校長,中學化學特級教師。
優秀教師應該是師德的典范,育人的楷模,教學的專家,教研的能手。要成為一名優秀的中小學教師,要胸懷教育夢想,不但要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付出行動,不斷提升自身職業素養。
作為教師,首先必須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熱愛所在的學校,熱愛所在學科組,熱愛所在班集體,熱愛同事。其次,師德是教師素養最核心的部分,作為教師,一定要不斷加強自身師德修養,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和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在教育工作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受很多外在因素的干擾,自身也會產生許多困惑,但我們要始終堅定信念:任何困難和挫折都不過是自己專業成長路上的小小絆腳石,阻擋不了我們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獻身教育的決心。
課堂教學“重在啟發、貴在引導、妙在點撥”,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將知識性、藝術性、趣味性融為一體。要成為一名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前提是上課要充滿激情,感染學生,讓學生把課堂學習當作一種享受,體驗到課堂學習的幸福和快樂。
教學反思在教師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著名教育家葉瀾曾經說過,“一名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一名教師寫三年反思可能成為名師”,可見反思的重要性。教師要讓反思成為習慣,在反思中進步、在反思中成長,讓反思成為常態。教師的職業生活應該是教學、學習和研究三位一體的,不但要強化本學科的專業知識,還要學習先進的教學教育理念和國家大政方針等,在潛心教書、靜心育人的同時還要安心研究,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在教學中成長,在研究中發展,不斷向教育教學專家方向奮斗。
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成功在于奉獻;教育是科學,科學的探索在于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讓我們在奉獻、求真、創新中使自己的教育生涯過程更加完美,結果更加精彩!
轉換·適應·突圍
—新教師入職漫談
王迎春,河北省邢臺市西倉巷小學校長,河北省特級教師。
初為人師,每一名新教師都面臨著由學生角色到教師角色的重大轉變,常常會感覺理論與現實脫節,高校的理想化教育與中小學的教育實際相距甚遠。新教師首先應該轉換自身觀念與角色,學會適應自己的身份,在適應的過程中突圍。
一、工作有激情、有智慧
教育是一項崇高而神圣的事業,需要教師飽含激情,以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和責任意識,在極其瑣碎的教育場景中保持愛心和耐心。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不僅需要飽滿的熱情和鍥而不舍的精神,更需要創新的思維,教育智慧是解決教育教學工作問題最為有力的武器。王迎春校長把每次授課都看作是和學生的一次“約會”,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她還和同學們共同制定了“約會守則”:首先要充滿激情地去上課,師生都要帶著一股潑勁、真勁,走進約會地點就得精神抖擻,身心愉悅;其次“約會”前要充分準備,老師要精心備課,學生要提前預習新課,不允許出現語無倫次、張口結舌等現象;再次師生要努力營造寬松、積極、和諧的“約會”氣氛;最后要真正地把彼此都當作朋友,真誠相待、互幫互助。每次課結束后師生們一起回味這次“約會”的得失,期待和準備下一次更美麗的相約。
二、學習有規劃、有目標
終身學習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前提保證,要學會有層次地尋找生長點,青年教師練基本功,骨干教師形成特色,名教師重教學風格。不僅要向書本、向身邊的優秀教師、專家名師學習,還要外出學習,開拓自己的視野。新教師重在打牢自己的基本功,一要掌握好學科專業相關的知識;二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學基礎知識;三要學會上課基本技能;四要學會應用現代技術。在學習過程中要制定明確的短期和長期學習規劃,首先,分析自我,全面充分地認識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其次,分析環境,把握專業發展的方向;再次,確立目標,形成愿景;最后,擬訂策略,設計行動
方案。
三、生活有色彩、有樂趣
教育的真諦在于培養有人性的人,教師不僅是我們的職業,更是我們一生的事業,要讓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教并快樂著”。首先,學會合作,同伴的力量是無窮的。“團隊·合作·創新·溝通·交流·成長”是現代社會的顯著特征,我們要學會競爭基礎上的合作,合作基礎上的競爭。再次,學會尊重。尊重學生、尊重家長、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在尊重他人的同時,自己的心靈也會得到凈化。最后,學會休息。“工作狂”式的忘我工作并不值得提倡,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培養一些正當的興趣愛好可以幫助教師減輕工作壓力,更好地投入教學。
教育是一段奇妙的旅程,選擇教師這個職業是因為我們喜歡走在路上的感覺。為了孩子的快樂成長,為了藍天下那最美麗的校園,也為了自己人生價值的實現,我們如行者般跋山涉水,一路向前。
如何融入教師職業生活
李敏,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北京師范大學基礎教育研究員。
“智如泉涌,行可以為表儀者”,這是韓嬰在《韓詩外傳》描述的為“人師”的兩大條件。初為人師,大多數新教師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和不安:如何邁好這人生的第一步?如何處理好與同事、學生的關系?如何發揮特長干好本職工作?這一系列問題困擾著新教師們。新教師要學會在合作中成長,在行動中進步,努力成為一名“四有”好老師。
一、多學習、常請教
新教師在高校里接受過正規、系統的教育,獲得了學士、碩士甚至博士學位,知識儲備相對豐富,但是與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相比、與卓有建樹的教學名師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特色與專長,年輕教師較有沖勁、干勁,多媒體應用較為熟練,年長教師基本功扎實,懂得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們的新教師一定要虛心求教,向有經驗的教師取經。同時,要做到終身學習,學無止境。為了更好地進行學科教學,教師要不斷學習學科內新的理論和研究成果;為了更好地與學生溝通交流,要了解學生感興趣的新鮮事物并及時給予正確指導。
二、多反思,常積累
經常反思,教學水平才能不斷提高。堅持記錄、整理教學反思可以累積豐富的教學素材,對新教師的發展和成長都大有裨益。由于教師時間、精力有限,建議采用“四個一”的模式:一個教學設計、一節課、一個教學案例和一篇教學論文,通過一個教學活動,形成四項成果,不斷進行積累和反思,全面高效地提高自身的教學與研究水平。
三、多分享,常悅納
作為新教師,我們要學會與他人分享,共同切磋,共同進步。對于學校安排的額外任務,要多悅納,不要過分計較個人的眼前得失,要相信任何付出都會有回報。比如學校的競賽輔導工作很辛苦,年輕的C老師了解情況后主動承擔了競賽輔導課的工作,自己花錢買輔導書,為學生準備講義。他的認真負責、積極熱情感染了身邊的人,得到了學校領導、同事的肯定和學生的喜愛,而競賽輔導工作也為他日后的公開課和課題研究積累了素材。
做好一個老師,不僅要有較高的智商和情商,還要有一定的“教商”,即能夠管理學生,并能很好地達到教育的目的,調動學生興趣,抓住學生的心。教師每天和天真的孩子一起追求真知、追求夢想,每天的工作都有新鮮感,讓我們懷著一顆永遠年輕的心,把教育作為自己一生的事業。
對新入職教師職業素養的三點思考
張文華,北京師范大學三帆中學朝陽學校年級組長,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就業指導教師。
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勝任新崗位,盡快轉變角色,適應工作,獲得有效的專業提升,是新教師關注的主要問題。很多新教師入職后面對接踵而來的各種問題和困難,心里打起了退堂鼓,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知識儲備和適應能力,工作積極性也受到挫傷。以下三個方面將幫助新入職教師迅速轉變角色并適應角色。
1.轉變心態。走出校門,不再是老師叮嚀、家長寵愛的學生,而是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心態上,要學會放低姿態,主動和他人溝通,適當調節心理預期,不斷學習、銳意進取,通過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2.正確面對挫折。新入職的教師,很容易在業務上或人際交往中出現挫折。出現問題時先學會冷靜,珍惜每一次的困難會讓未來的路越走越順。面對困難時,要認真、及時、主動地反思自己,吸取經驗教訓,困難雖然能夠影響人的心情,但同時也是讓新入職教師不斷成長的好機會。
3.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為教師提供了個人的奮斗目標,目標為我們的努力提供了方向。在通往目標的路上,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和了解自己,從而更好地規劃未來。
教師的角色也正在不斷地發生改變。從學生個體發展到班級管理,從學校發展的角度擴展到家庭乃至整個社區和外界學習共同體的建立。而處于新入職階段的教師,在適應這些角色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混亂。多將精力轉移到直接與學生相關的工作層面上來,從而獲得自由空間。當世俗的外在需求不再是從業者本身追求的終極目的時,時間會回饋給我們更多。
新教師具備敏銳的時代意識和優秀的文化素養與教學研究能力,期待著新入職的老師們在教學崗位上盡快完成角色轉變與適應,讓激情與愛永遠伴隨整個職業生涯!
(本組文章由邱化民、張文馨、呼麗娟、趙春雪、張文華整理)
(責任編輯:江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