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遠

這張照片,勾起了我的很多回憶,時隔近30年,印象雖有些模糊,但有些場景是揮之不去的,一直縈繞在腦際。那是1986年,時任全國人民政協主席的鄧穎超鄧大姐在第二個教師節(1985年是第一個教師節)來臨之際來到北京師范大學(以下簡稱北師大),和廣大教師同祝節日快樂。在主席臺上,我在一側攙扶著鄧大姐,另一側是她的秘書趙煒女士。當時我的心情非常激動,鄧大姐來了,來到我們的身邊,內心是無比的欣喜。
當時,我還記得中間發生了一個小的插曲。鄧大姐來時,剛下汽車,秘書趙煒女士的手就被汽車擠了一下,可見當時大家既激動又緊張。我記得是在操場上開的大會,至于鄧大姐當時講了什么,我有點兒記不清了,但她一直都在鼓勵教師,激勵教師要認真工作,努力學習?,F在,回想起來,觸動頗深:鄧大姐十分關心教師,也非常關心北京師范大學的發展。她曾經在北京師范大學附屬第一小學擔任過教師,因此她認為她也是北師大的校友。這讓我們感到特別親切。在第二個教師節時來看望北師大教師,我們內心的感動無以言表。在尊師重教的氛圍中,在中央領導的關心下,我校才有了這么大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末,國家提出要有7所重點建設大學,后來增加到10所,這里面就包括北京師范大學,這足以體現中央領導對我校的重視與關心。其實,關心北師大也就是在關心全國教師,因為北師大是培養教師的地方。在歷屆領導的關心下,北師大才會有今天的發展,這也給予我們很大的希望。
我們當時還比較年輕,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們慢慢變老,我校也在各屆中央領導的關心下發展得很快。2014年,在第30個教師節即將來臨之際,習總書記也來北師大看望各位教師,提出“四有”好老師的標準,像一盞燈指明我國教師隊伍建設的方向,也對北師大的發展特色提出了要求。我相信我校在中央領導的關心下,一定會發展得很好。我校是以培養教師為特色的師范大學,應該更為重視教師培養和教師教育工作?,F在我校成為一所綜合性大學,但教師教育仍是其特色。我們應該把教師教育做好,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過程中,努力做世界一流的教師教育。
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根本問題在于教師。近些年來,國家對基礎教育增加大量投入,實現了農村學校建設工程。最近,我訪問了青海,海拔3 000多米的鄉村學校建設得都很好,但教師水平還是有點兒跟不上。應該說基礎教育辦不好,高等教育也做不好,而基礎教育辦得好,關鍵在于教師。教師隊伍建設,是我們當前推進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質量、進入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環節。教師是社會中最有知識、最有教養的群體,教師培養學生不僅靠他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靠他的人格魅力。我校的校訓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把教師教育辦好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20世紀80年代,大家普遍認為教師沒有什么社會地位,工資待遇也比較低,為此我們提出要重視教育。1985年年初,我與時任中國教育工會全國委員會主席的方明等聯合給《光明日報》寫信,希望各屆政府在春節時去看望教師,表示尊師重教。此被《光明日報》刊登在1985年1月17日的頭版頭條。后來,方明作為政協委員提出要設置教師節,我校王梓坤校長也呼吁設立教師節。在醞釀過程中,北京師范大學外國教育研究所(今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也做了不少工作,介紹了其他國家設有教師節的情況,我還參加了中央辦公廳在中南海召開的座談會。在大家的提倡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了把每年9月10日定為教師節的議案。
尊師重教不能僅停留在口頭上,教師也應提高自身水平,真正值得社會的尊重。因此,在1989年,我提出:教師要成為不可替代的職業,要實現教師專業化。為此,我們努力為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爭取研究生學位。1996年,此項提議終于得到學位委員會批準,即出現教育碩士專業學位。這不但可以提升教師的自身素養和專業水平,還能夠讓青年教師有個“奔頭”,避免工作一段時間后出現職業倦怠。
值此教師節即將來臨之際,希望全體教師能夠在教育過程中、在教育事業中體現人生價值,享受人生幸福,把握正確方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提高自身專業水平,真正做青少年學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
(責任編輯:孫建輝 ?任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