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國良
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加強現代學校心理輔導制度建設是核心,編制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指標是基礎,從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心理健康服務并建立服務體系是途徑,提供適合中小學生發展需要的心理輔導與心理健康服務是關鍵。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小學生快樂學習、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的基礎。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深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育人為本”的必然要求。自教育部出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以下簡稱《綱要》)之后,各個地區的中小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師資隊伍、制度建設和心理輔導室建設等方面獲得較大成果,已成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的突破點和著力點,對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加強與改善,提升德育工作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做出較大貢獻。
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我國有3.67億未成年人,其中兩億多是中小學生。然而,據衛生部、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我國17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中包括3 000多萬的各類學習、情緒和行為障礙者,而且人數在不斷增加。對我們編制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所進行的測查表明,小學生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占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約占20%。這說明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最近,我們課題組選取我國中部地區兩個地級市的城市和農村中小學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主要研究中小學生對學校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評價,如效果評價、教師評價、課程內容評價等,以及中小學生對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滿意度。發放問卷11 338份,回收有效問卷11 027份,回收率達到97.3%。其中,4 453名為農村中小學生,占比40.4%;6 574名為城市中小學生,占比59.6%,滿足地區城市與農村的學生比例。被調查的學生中,有4 495人是小學生,占比為40.8%;有3 408人是初中生,占比為30.9%;有3 124人是高中生,占比為28.3%。
調查結果發現,我國中部地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率和教育效果有較大的改善。但整體來看,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相對落后,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滯后于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初中階段尤甚。具體來說,與5年前進行比較,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對象開始面向全體學生,教育內容符合《綱要》的基本要求。第二,伴隨教育行政部門、學校領導和教師逐漸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對待心理健康教育的態度方面,家長和學生也出現較為積極的變化,不管是在城市抑或是農村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皆獲得較好的效果。第三,伴隨《綱要》的出臺及各個中小學的關注,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人數逐漸增多,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廣泛普及,逐漸走向深化和進一步科學發展。
雖然發展勢頭很好,但依舊具有若干問題亟待解決。第一,城市和農村地區的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并不均衡,農村地區較為落后,其高中學校則為“重災區”。第二,
一些農村地區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當地中小學生的具體需求并不一致,針對性不強,效果不明顯。特別是占農村兒童37.7%的留守兒童的心理行為問題并未引起足夠重視。第三,初高中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較為薄弱。第四,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專業化程度需要極大提升。
出于更好地了解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現狀,特別是中小學專兼職教師和學校管理者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知與評價,對此我們進行了專題調研,對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組成、專業背景、職責范圍、人事管理、課堂教學、培訓需求等方面進行調查,采取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山西省某地級市、河南省某地級市兩地學校發放問卷,共回收心理健康專兼職教師有效問卷584份,學校管理者有效問卷209份。
調查結果表明,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大多數中小學校的重視。在參加調研的學校中,90%以上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較大成效,大部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能感受到學校領導對他們工作的支持。第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人員構成復雜,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大部分專職教師有擔任其他課程的經歷,兼職教師中德育課教師和班主任居多。教師對自己的工作效果感到滿意的同時,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希望參加專業培訓,提高專業技能。第三,學校管理者在選擇心理健康教師時,非常看重他們的專業背景、學歷學位、相關資格認證、授課技能、從業時間與經驗及人格等因素。大多數參加調研的學校管理者滿意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專兼職教師的工作。
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
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文僅以《綱要》為藍本,系統梳理近年來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途徑和方法、組織實施等維度上的新特點。
從心理健康教育目標與主要內容看,《綱要》中明確把目標定位在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他們的積極心理品質等方面,涵蓋認識自我、學會學習、人際交往、情緒調適、生活和社會適應等內容,按照各個時期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形成各個階段的詳細的教育內容,其操作性強,為中小學校所歡迎和接受,不僅符合中小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情況,還能表明已經開始從心理健康教育逐漸轉向心理健康服務,形成從問題導向轉變為積極心理促進的國際心理健康運作態勢。在實際的教育和實踐活動中,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側重探索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影響因素與機制,聚焦于內部過程和外部環境。
從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看,《綱要》指出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目前,在中小學校的具體教育實踐中,心理健康教育普遍運用的方式為心理健康課程和專題講座;心理輔導室,這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環節,具有開展心理輔導、篩查與轉介、課程咨詢、家校整合等作用,是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在日常教育教學實踐、班主任工作、社會實踐及家庭教育方面,全方位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素和必要組成部分。
從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實施看,《綱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教師、教材、研究等方面,建構形成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實施體系。從當前學校教育管理和活動成效來說,立法變成中國政府促進與規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重要手段,而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變成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實施的保障。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重視教師心理健康,構建現代學校心理輔導制度,已是現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表現出來的顯著特點。
一是教師心理健康的問題。作為“心靈成長和心理健康”的護法使者,教師不但對學生的身心健康負有重要責任,而且自身也應成為學生身心健康的樣本和表率。他們的心理狀態、言談舉止、人格特性通常會潛移默化地對學生學習成效、個性發展和心理健康等具有較大作用,這一作用的深廣度是其他職業很難達到的。然而,現實情況不容樂觀。許多教師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對此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認知,有科學的處理對策。教師不僅要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即勝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能力—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與專業素養,而且要維護和促進自身的心理健康,真正變成有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規范的“自我立法”者、不良職業角色和從業心理的“自我糾正”者及良好心理、情緒、行為和習慣的“自我行政”者。
二是現代學校心理輔導制度的建設問題。學校心理輔導制度作為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規章制度,其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三個層面。目前,學校心理輔導工作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重視,心理輔導制度建設也得到迅速發展,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尚有一定距離。因此,大力加強我國學校心理輔導制度建設勢在必行。其中,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至關重要。作為自1999年以來教育部一系列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親歷者和當事者,筆者曾打過一個形象的比喻:2002年頒布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指導綱要》和10年后的《綱要》就像一支龐大的“軍隊”,對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決定性影響;首批20個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區猶如“軍隊”中的一個“軍種”,全面推進區域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爭創計劃》則是“軍種”中的一艘“航母”,給各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樹立標桿和樣板;即將頒布的《中小學心理輔導室建設指南》則是“航母”上的“艦載機”,將會進一步推進和深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實上,這是教育部對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設層面的深謀遠慮和高瞻遠矚,充分體現出頂層設計的高度、精度和力度,且環環緊扣,層層遞進,為我國現代學校心理輔導制度的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走向與發展路徑
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未來發展要重視下列問題:第一,從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并重,著力提供優質心理健康服務的轉變。第二,由側重中小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的矯正,變成重視全體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與心理行為問題的預防。第三,著力構建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生態系統。第四,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強調以實證為基礎的干預,重視教育效果的評估與反饋。
應指出的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正從教育模式向服務模式轉變,這種轉變是歷史的必然,也是學校心理健康發展的必然。近年來,隨著積極心理學的悄然興起和蓬勃發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務對象逐漸擴展到全體學生,強調面向健康的大多數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預防和促進發展為導向。服務模式相對于教育模式,主要強調的是視角不同。教育模式有一個內隱假設,即教育者根據預設的內容和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對教育對象實施影響,有“強人所難”“居高臨下”之嫌;服務模式則重視以學生自身的發展性需要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根據他們的心理發展規律和成長需要,提供相應的心理健康服務,即強調提供適合學生發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正處在從教育模式逐漸向服務模式轉變的過程中。為了有效實現這種轉變,必須從心理健康自評和他評、心理健康課程與教學、心理輔導與咨詢,以及心理疾病預防與危機干預四個方面切入,通過編制本土化的心理健康評價工具,不斷開發學校心理健康課程與教育資源,大力加強學校心理輔導與心理輔導室建設,全面完善學校危機預防與干預服務系統等過程,逐步形成富有中國特色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服務和服務體系。
今后相當一段時期內,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加強現代學校心理輔導制度建設是核心,編制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指標是基礎,從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心理健康服務并建立服務體系是途徑,提供適合中小學生發展需要的心理輔導與心理健康服務是關鍵。這應該也是未來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走向與發展路徑。
注:本文參考筆者《比較視野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的發展路徑》(《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5年第2期)、《從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心理健康服務》和《以青少年成長幸福感提升為導向》(《浙江教育報》2015年3月18日)、《中部地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狀況調查》(《中國特殊教育》2015年第4期)等文章而成。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