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璐
青春期親子沖突歷來是學界和媒體熱議的話題。有學者將青春期比喻為“疾風暴雨”時期,認為“親子沖突”(conflict with parents)是與情緒激蕩和冒險行為并列的青春期困難時期的三個要素[1]。媒體更多的是從青春期親子沖突對親子關系、心理健康教育和青少年未來發展的負面影響加以報道,部分夸大或歪曲青春期親子沖突的負面影響。事實上,青春期親子沖突是子女青春期中的生物、認知和社會過渡,家長在中年期中體驗到的轉變,以及家庭在家庭生命周期的這一階段中經歷的變化這三者結合在一起所引發的關系轉變[2]。
為了還原初中生親子沖突的本來面貌,2015年上半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科技研發中心張敬培主任主持的課題組對北京市、黑龍江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江西省、山東省、云南省及廣東省7個地區的兩萬名家長和兩萬名初中生進行相關問卷調查。此次調查將初中生情感心理需求的改變、獨立意識的增強和交往模式的變化視為觸發親子沖突的發展性導因,認為青春期親子沖突應被視為初中生認知發展和個性社會化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既是親子間關系轉變的一次考驗,更是促進初中生心理健康、全面成長,構建成熟親子關系的重要契機。
一、情感心理需求發生改變,但未影響親子感情
青春期的學生正處于典型的煩惱增殖期,往往在情緒中表現出明顯的內隱文飾性,即內心體驗與外部表現不一致,不愿輕易表露自己的情緒情感和心理需求,對家長的情感需求也由兒童期的顯性親密轉為隱性依戀,渴望獲得來自家長主動的情感關照和理解。而此時,如果家長未能及時發現子女的這種情感變化,容易引發子女對家長的不滿,誤認為家長不理解自己,最終導致親子沖突。
在本次調查中,初中生對獲得父母情感支持的需求意愿十分突出。首先,以父親為例,在調查子女最希望和爸爸一起做哪些事時,我們分別從情感支持(和我分享心事和秘密、拿不定主意時幫我分析、受委屈和挫折時給我支持等)和娛樂消遣(一起運動、一起探險、玩游戲、和爸爸單獨旅行等)兩個方面列舉出父親陪伴子女的10件事情,如圖1所示。在學生問卷中,情感支持類的“受委屈或挫折時給我支持”和“拿不定主意時幫我分析”排在前兩位,分別為46.55%和40.98%,而娛樂消遣類的“一起運動”“玩游戲”等的比例則相對較低,分別位列第3、第7位。可見,與消遣娛樂相比,初中生更希望獲得來自父親的情感支持。通過對比進一步發現,女孩對這兩個方面的需求意愿較男孩更為強烈,均超過五成。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獲取父親情感支持的意愿呈直線上升趨勢。
那么,子女對父親的這種情感需求變化是否被察覺,并在教育行為上有相應的改變呢?在調查子女意愿的同時,我們也對父親與子女常做的事情做了現實性調查。數據顯示,盡管在“父親和孩子最常做的事情”中,“孩子受委屈或挫折時給他鼓勵”和“孩子拿不定主意時幫他分析”仍位列前兩位,但從數據來看,其比例均低于“學生期望”中的比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還有18.61%的父親給出“這些事情都很少做”的答案。兩組數據對比可以推斷,大部分父親在子女進入青春期后會適時地關注子女情感需求,并給予一定的心理支持,但與子女的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子女的情感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滿足,還體現在問及子女“和父母溝通中最大的困難是什么”時,有50.39%的初中生認為父母不能理解自己。其中,女孩對此的感受更為顯著,高達53.51%,比男生高6.02%。可見,子女獲得父母理解的這一需求未能得到充分的滿足。
可見,伴隨青春期子女年齡的增長,子女對父母的依戀程度并未減少,而是更加傾向于內隱的情感需求,而這種變化往往易被部分家長忽視。于是,子女期望和家長給予存在一定的差距,親子沖突一觸即發。因此,家長要善于發現這種情感的變化,并給予積極引導,主動關心、理解。
由于子女情感心理需求與父母情感支持不對等所導致的親子沖突會引發何種后果?我們對進入初中后親子關系的親密程度進行調查發現,56.28%的家長認為與子女的關系變化不大,20.85%的家長認為和子女的關系越來越親密,認為和子女關系越來越疏遠甚至越來越緊張的比例分別為16.71%和6.16%。進一步將該組數據與“你和孩子發生沖突通常最主要的原因”進行交叉分析發現,無論何種原因導致的親子沖突,其與親子親密程度的相關性均不顯著,即家長認為親子感情“變化不大”的比例最多,“越來越親密”的次之,“越來越緊張”和“越來越疏遠”的比例最低。
可見,雖然初中生的情感發生一定的變化,但親子沖突并未對親子感情造成太大影響,甚至沖突的產生反而提供親子雙方相互反思和理解的契機,迫使家長改變其教育觀念和行為,對親子感情起到促進作用,也促使家長要善于引導孩子的情感,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子女自主性增強,但未危及父母權威
成為一個自主的人— 一個自我支配的人—是青春期中的一項基本發展任務[3]。青春期是由兒童期典型的依戀性向成年期典型的自主性轉變的過程,這一階段子女自主性的增強的確是促發親子沖突的重要原因,但并未對子女與父母的角色關系以及父母的權威造成直接性的威脅。對此,家長在對子女的心理與情感進行積極引導時,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有效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本次調查主要通過對初中生和家長在擇友、學習和重要事情抉擇等方面來考察初中生的自主性,以此分析導致親子沖突的路徑。在擇友方面,如圖2所示,與家長相比,子女更看重興趣愛好相近、觀點一致、性格相投和外表,而家長則更看重學習成績、人品、家庭條件和家境相似。在交友觀方面,子女更側重交往層面的因素,家長則更側重朋友個人條件因素,二者存在明顯差異。可以窺見,初中生已經具備相對獨立的價值傾向,受家長影響越來越小。在對孩子意愿的調查中,“不要干涉我和朋友的交往”的比例接近10%,可以看出他們已形成相對獨立的價值判斷,與家長的分歧日益凸顯。因此,家長若沿襲兒童期的單向權威,極易促發親子沖突,使得子女希望家長“不要干涉我和朋友的交往”的呼聲隨年級升高而持續增加。
在學習方面,隨著初中生行為自主性的增強,他們更希望獲得自主學習機會,傾向于獲得家長的情緒情感支持,比較抵觸以關心支持學業為名的助學行為,在“學習方面最希望父母做的事”方面,高達63.21%的子女希望得到家長的鼓勵和肯定,18.29%的學生希望能管理自己的學習,而希望家長買學習資料或報班、輔導功課的分別為3.96%和5.59%。進一步分析發現,隨著年齡增加,學生希望家長給自己買學習資料或報班、輔導功課的比例持續降低,到初三時,上述兩個方面比例僅分別為3.13%和3.25%。可見,隨著年齡的增加,初中生在學習方面的獨立意識越來越強,不希望父母過多關注和干涉,更希望獲得來自情感上的支持。
此外,本次也調查了家長對子女學習會采取的方式。當問及家長在孩子學習方面“做得最多的是什么”時,我們會發現親子沖突的真正原因,30.44%的家長選擇督促他學習,21.25%的家長選擇給他買學習資料或報輔導班,這兩項合計超過家長總數的一半,而這恰恰是子女最不希望家長參與的部分。而且,該數據隨著子女年齡的增加并未降低。可見,在學習問題上,伴隨子女年齡的增長,子女希望能夠有更多的自主空間,而父母并未因此調整其教育方式,仍延續小學時以鼓勵、督促為主的方式,對子女學習的支持定位在報班、買資料、督促等干預層面,忽略對其學習情感的關注,勢必導致親子雙方“供”與“求”的偏差。當子女感到這種偏差時,便會通過各種消極或積極的方式予以爭取,以期獲得更多的自主權。這時,父母便有了權威被挑戰的感覺,試圖通過各種強硬手段維護家長權威,親子沖突由此產生。
但這種表面上子女試圖打破、家長極力維護的權威是否真的受到威脅?本次調查數據顯示,并非如此。當問家長“青春期孩子慢慢獨立,對家長的依賴逐漸減弱,您的感受如何”時,超過一半的家長表示感到欣慰,但也有高達68.89%的家長表示對此“有點失落”甚至“難以接受”,而這種失落感在母親中更為顯著,為28.66%,父親則為23.51%。本次調查主要通過家長對子女的影響力來考察家長的權威水平。在對初中生偶像的調查中,在列舉的19類人群中,有15.21%的學生最崇拜的人是父母。可見,在這部分學生中,父母仍舊具有相當的權威地位。同樣,在問及學生“成長過程中對他影響最大的人是誰”時,也再度肯定家長的權威地位,31.09%的初中生選擇父親或母親,為諸多項目中最高。子女對父母權威的肯定還體現在對家長的評價方面。超過85%的子女認為家長“非常合格”或“比較合格”,其中,認為父親和母親非常合格的比例分別為65.76%和55.54%,均超過五成。
綜上所述,初中生由于個人自主性增強所引發的沖突表現為:子女對父母單向權威日益敏感,力爭雙向平等和更多的自主性,但這種沖突僅應被視為青春期子女自我建構的一個重要階段和組成部分,并未危及父母權威。而父母在對子女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要完成轉變,由“傳統型權威”(傳統習俗賦予家長的權力和職責)向“魅力型權威”(家長個人思想、修養、舉止等)轉變,改變與子女的溝通和管理方式,提升自己在子女心目中的權威和影響力。
三、交往方式出現變化,但未阻礙親子溝通
青春期階段的家庭功能發生重要轉變。在嬰兒和兒童期,家庭的功能和職責相當清晰:養育、保護和社會化,盡管在青春期中所有這些功能仍然是重要的,但青少年更需要的是支持而不是養育,是指導而不是保護,是指明方向而不是社會化[4]。在這樣的背景下,親子間的溝通方式必然發生改變,如果其中一方或雙方未能順應這種改變,親子沖突隨時可能被觸發。而家長要更加地順應這一變化,因時制宜,改變交流方式,科學引導子女的心理與情感變化趨勢。
初中階段,家庭成員之間的日常交往活動和溝通方式面臨重組,隨著年齡的增加,家庭活動時間越來越少,尤其是所有成員都參加的活動比小學明顯減少,調查數據顯示,初中生家庭組織家庭活動(包括旅游、郊游、聚會等)的頻率較少,“很少組織”的超過一半,“幾乎每周都有”和“半月一次”的比例僅分別為8.64%和10.03%,與2014年進行的小學生問卷調查的同類數據有大幅下降。將該數據與學生年級進行對比發現,如圖3所示,隨著年級的增加,家庭活動的頻率也隨之減少。
不可否認,家庭成員間活動的減少意味著較童年期親子溝通的時間隨之減少。但這種互動的減少并不意味著親子間溝通出現阻礙,而是相應地為初中生提供更多的自由時間和自由空間。對青春期子女而言,在與家長的溝通中,他們也逐漸獨立化。在本調查中,當初中生面臨一些負面情緒時,他們更希望父母將自己視為獨立個體,給予獨立思考和獨自解決的機會。
當問及“如果父母的要求給你帶來較大壓力,你一般會怎么做”時,選擇“自己調節”的比例最高,為36.41%,“主動和父母溝通”的次之,為28.25%;當問及“不開心時,你最希望父母怎么做”時,選擇“別煩我,讓我自己消化”的比例最高,為36.94%,“和我一起做開心的事”為34.16%,選擇“耐心開導我”的比例最低,為28.91%。
上述兩組數據不難看出,當在遇到一些負面情緒時,初中生更希望能夠有自己獨立思考、解決的空間,然后才是與父母溝通,尋求父母的幫助。這是其獨立性增強的體現,也是其溝通方式的轉變。
那么,父母在子女出現負面情緒時,又該如何處理呢?當孩子不開心時,家長首先做得最多的是“耐心開導”,比例高達52.91%;陪孩子做開心的事情為19.38%,讓他自己消化的僅為18.13%。
可見,家長做得最多的(耐心開導)恰恰是子女所最不愿意父母第一時間給予的。親子間“供”與“求”的矛盾再次出現。在親子間出現意見分歧時,親子雙方的應對策略則能進一步說明該問題。當子女不同意父母的意見或觀點時,接近一半(47.38%)的子女會努力爭辯,說服父母;選擇順從,“很少爭辯,按自己的想法做”的子女則僅為22.56%。在家長方面,當“孩子不贊同您的看法或意見”時,61.52%的家長會和孩子一起討論,32.67%的家長會想各種辦法說服他。將子女和家長的數據結合發現,當親子間出現意見分歧時,子女的據理力爭、父母的極力說服使對問題的討論逐漸升級為言語沖突的可能加大。
可見,初中階段的子女隨著年齡增大,家長原有的以陪伴為主線的溝通模式被逐漸打破,全新的溝通模式正在形成。子女在溝通中對獨立解決問題、平等對話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家長卻仍舊延續童年期的溝通方式,希望通過語言幫助子女緩解負面情緒,與子女達成一致意見,但往往事與愿違,引發親子間的言語沖突。
我們不難看出,初中生和家長在溝通方式上發生了從非對稱和不平等的模式向平等交流模式的轉變。在這一互動模式的變化階段,可能會導致家庭系統發生暫時的擾動,出現親子矛盾,但這可以被視為初中生社會性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通過與家長的溝通,培養人際交往中需要的基本心理素養,獲得人際交往的基本策略。
那么,這種由于子女溝通方式變化和家長溝通方式延續間的沖突是否會對親子溝通構成障礙?通過調查發現,在初中生的日常生活中,家長仍是其溝通和信任的第一對象。在選擇興趣班和輔導班時,45.83%的初中生會與父母協商決定;在初中生有心事時,由于同伴群體在該階段的特殊意義,朋友被視為第一傾述對象,但與其他傾述對象相比,父母仍占較高比例,22.53%的初中生會將心事告知父母。可見,盡管親子溝通中由于溝通方式的變化會引發親子沖突,但并未使親子溝通存在實質性的障礙。
綜上所述,青春期在生物和認知方面的成熟,可能對破壞青春期早期家庭系統的平衡起到一定的作用,促發不同程度的親子沖突,但從發展理論的角度看,這種平衡被打破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既促進子女情感豐富、自主性增強、人際溝通能力的健全,更可維護家庭中親子間相對穩定的情感依賴關系,促進家長權威類型的合理轉變以及親子間更成熟溝通模式的構建,促使家長進一步關注子女的心理健康,給予科學引導,采取科學的教育方式。
參考文獻:
[1] Arnett. Adolescent Storm and Stress
Reconsidered[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9,54(5).
[2][3][4]羅爾夫·繆斯. 青春期理論[M].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160、370、160.
(作者單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科技研發中心)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