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
表現性評價介入散文閱讀教學,可幫助師生了解閱讀能力發展標準及自身與標準的距離,發展學生獨立閱讀散文能力。表現性評價能夠推進閱讀教學改革,這是語文教學研究的發展方向之一。
課程改革針對傳統課程評價的不足提出建立發展性評價理念,課程設計和教學實踐要求用評價來促進學習,評價設計要先于實施。而表現性評價具有任務引領、評價先行、標準自定、自主修正等特點,表現性評價介入語文閱讀教學能夠幫助師生了解閱讀能力發展的標準以及學生與標準的距離,有效地促進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發展。斯廷金斯(Stiggins)對表現性評價的權威性定義是“測量學習者運用先前所獲得的知識解決新異問題或完成特定任務能力的一系列嘗試,具體來說就是運用真實的生活或模擬的評價練習來引發最初的反應,由高水平評定者按照一定標準進行直接的觀察、評判,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構式反應題、書面報告、作文、演說、操作、實驗、資料收集、作品展示”[1]。表現性評價的本質特征是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新的問題,表現出真實的學習能力[2]。
高中閱讀教學核心任務就是發展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3],獨立閱讀能力的表現是能讀懂文章。而讀懂文章是有評價標準的,這一評價標準是根據不同的閱讀任務而設定的。對處在不同學段的學生來講,評價標準是有不同層級的。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前期閱讀情況后,抓住文本的重難點設計出建構反應題,“引發學生的最初反應”,由教師“按照一定標準進行直接的觀察、評判”,發現學生在閱讀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再用專業技能指導學生解決閱讀中的問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開發真實性的任務,設計建構反應題以激發學生尋找問題解決的方法和“高水平評定者按照一定標準進行直接的觀察、評判”,這是表現性評價介入閱讀教學操作的核心。
一、用整體感知表現性評價表,整體把握內容
散文的種類繁多,借助載體承載內容,運用一定的寫作手法、獨具個性的語言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思考與認識,所以說內容、寫作手法和思想感情是散文外在表現的要素,這既是整體感知散文的基本流程,也是散文整體感知的任務。根據這一任務,教師要設定散文整體感知評價標準(見表1),讓學生依此操作,既知道整體感知散文的基本流程,也能知道哪個環節出現問題,以致影響閱讀的準確性。
表1 散文整體感知表現性評價標準
評價項目 思維流程 評價標準及等級
優 良 差
內容 概括每段內容 能準確概括每段內容 基本準確概括每段內容 不能準確概括每段內容
劃分文章結構 能準確劃分文章結構 基本準確劃分文章結構 不能準確劃分文章結構
概括全文內容 能準確概括全文內容 基本準確概括全文內容 不能準確概括全文內容
寫作手法 寫出作者使用的寫作手法 能準確寫出寫作手法 能寫出一兩種寫作手法 不能寫出寫作手法
思想情感 概括散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能準確概括文本思想感情 能概括一兩種思想感情 不能概括思想感情
散文整體感知表現性評價標準表可以讓學生把散文的內容、寫作手法和思想感情以外化的形式呈現出來,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閱讀起點,設計閱讀教學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的針對性。
二、運用思維流程表和學習成果表現性評價表鑒賞藝術形象
散文通過塑造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鑒賞藝術形象是理解散文的重要一步。作者所塑造的形象有其內在思路,教師應把作者的思維流程外化出來,配上相應的學習成果表現性評價表,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學到解讀藝術形象的方法,用自己的話寫出對形象的理解,做自我評定。
以郁達夫《故都的秋》寫落蕊的段落為例。作者的審美認知、生活背景與學生距離太遠,因此,教師要依據文本內容設計概括景物特點思維流程表(見表2),讓學生了解鑒賞藝術形象的基本流程。
表2 概括景物特點思維流程
評價項目 思維流程 每步流程的思考 有(√) 思考結果的記錄
無( × )
分層 標出文段的句子序號
提出句子主干
句子意思聯系緊密地歸納在一起
確定文段重點句,分析重點句,讀出“我”的感覺 句子
結構 標出關聯詞,得出分句間的關系
注意標點符號
思考副詞在句中的意思
找出指示性代詞在文句中對應的內容
重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調動已知,想出字面義
把字面義帶進原句中
聯系上下句,思考重點詞的意思
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景物特點
判斷作者的審美取向
同時,教師要配上對應的學習成果表現性評價標準,讓學生結合文本內容,用自己的話寫出作者由景物表達出的感情,知道自己鑒賞形象達到的層級。其中,優:能對重點詞語有結合文本的分析;對景物特點表述清晰;能由景物特點讀出作者的審美取向;語言流暢。良:有文段中的語句;能讀出景物特點;能讀出作者的審美取向;文從字順。差:無文本中的語句;不能讀出景物特點;不能判斷出作者的審美取向;語句不通順。
思維流程表和學習成果評價表在設計上是從品味語言的角度讓學生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句子的藝術表現力,得出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思考,發展鑒賞散文語言和藝術形象的能力。
三、設計建構反應題,解決問題
含義豐富的語句是影響學生讀懂文章的重要因素。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含義豐富的語句,往往不會運用已有知識進行思維加工,所以教師要用設計建構反應題的方式,教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流程,獲得“怎么辦”的知識。
1. 對含義豐富語句的理解
散文閱讀是個性化的閱讀,基于每個學生的學識背景和生活背景,課程標準提出應“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持的感受和體驗”,這是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以此來設定解讀句子的維度和標準,可幫助學生提高理解能力。其評價標準與等級見表3。例如,對史鐵生《合歡樹》中“悲傷也成享受”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與人們的認知離得較遠,學生理解起來存在較大的難度。因此,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建構反應題:文中說“悲傷也成享受”,作者為什么這樣說?請聯系閱讀體驗或生活經歷,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表3 句子解讀的評價標準與等級
評價項目 評價標準及等級
優 良 差
解釋句子字面意思 能用自己的話準確解釋句子字面意思 基本能用自己的話解釋句子字面意思 不能用自己的話解釋句子字面意思
結合文本內容,說明原因 能結合文本內容準確說明原因 能結合文本內容說明其中一條原因 不能結合文本內容說明原因
閱讀體驗或生活經歷的例子 能從自己的閱讀體驗或生活經歷中舉出典型例子 閱讀體驗或生活經歷的例子不典型 沒有相應的例子
分析法 能用舉例分析法、假設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或對比分析法圍繞句意分析 能圍繞句意做分析 不能使用相應的分析方法
概括句意 能準確概括句意 概括句意基本準確 沒有概括句意
語言 語言流暢,邏輯清晰,表意明確 語言順暢,思路清晰,表意明白 語言病句多,內在邏輯不清,表意不明
對于散文閱讀來講,對含義豐富的語句的理解包括對重點字詞、修辭手法、文章結構的作用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或生活經驗,用類比的思考方式,用舉例、假設、因果或對比等分析方法,有助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教師設計的評價項目是按照解讀句子的操作步驟設計的,學生學會即獲得了程序性知識。
2. 作者情感的把握
散文作品中呈現的人類情感極其豐富,也極其復雜。理解豐富情感和復雜情感對生活閱歷不豐厚的學生來講難度很大,而把握作者情感是讀懂散文的重要標準之一。課標要求:“努力探索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因此,用設計建構反應題的方式讓學生解讀散文作品中的情感,同時配上作者情感表現性評價標準(見表4),從而發現學生在理解作者情感上出現的問題。
表4 散文作品感情表現性評價標準表
評價項目 評價標準及等級
優 良 差
緣由 出自文本語句,合乎事理邏輯 出自文本語句,基本合乎事理邏輯 出自文本語句,不合乎事理邏輯
觀點 觀點明確 觀點基本明確 觀點含糊
閱讀體驗或生活經歷 典型 不典型 沒有
分析 合情合理 簡單 邏輯錯誤
語言 語言流暢,表意清晰 語言通順,表意基本清楚 語病多,表意不明
例如,對《項脊軒志》一文可設計這樣的建構反應題:該文寫了亡故的母親、祖母和妻子,寫母親時用“泣”,寫祖母時用“長號”,請分別簡述兩處“哭”的緣由。寫妻子時沒用“哭”,是否說明夫妻關系不好?請結合原文內容,并結合閱讀體驗或生活經歷談談對其中一種感情的認識。
表現性評價介入散文閱讀教學,其評價標準依據閱讀能力制定,表現性任務圍繞讀懂文章設定。對解決表現性任務,教師可以設計思維操作步驟,學生用填表、微寫作的方式完成表現性任務,將內在閱讀能力外化出來,教師依此診斷學生的閱讀能力層級,因之設計的閱讀教學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指導針對性較強。
如果教師把不同種類的散文思維流程表、相應的表現性評價標準設計出來,學生比照思維流程表和表現性評價標準閱讀,勢必會提高獨立閱讀能力。因此,表現性評價介入散文閱讀教學,可幫助師生了解閱讀能力發展標準及自身與標準的距離,發展學生獨立閱讀散文能力。表現性評價能夠推進閱讀教學改革,也是語文教學研究的發展方向之一。
參考文獻:
[1]張詠梅,孟慶茂.表現性評定及其相關問題[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7).
[2] 陳琦.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問題(二)—關于建構主義理論[J].中國電大教育,1999(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8.
(作者單位: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學)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