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笑
1.組織學生課堂討論要合理組建學習小組,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
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不能放任自流,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較強的調節課堂氣氛的能力。在組建學習小組時,以前后兩座四人一組或同桌兩人為一組。集體討論、小組討論和同桌討論的作用各不相同,所適應的問題也不同。比如,我在教學“加法”時,通過創設情境,請3個同學上臺表演一段場景,讓學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義。教師引導學生同桌相互交流:“把你看到的與你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最后,再全班交流。讓學生感知:1名同學與2名同學走到一起,把1只紅紙鶴與2只藍紙鶴放到一塊兒,就是合起來的意思。又如,我在教學“長短”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是怎么知道這些物品有長有短的?”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比較長短的方法。學生就說出了各種不同的方法,有的說“我是看出來的”,有的說“把它們橫著平放在桌子上一頭對齊比另一端的”,有的說“我的把它們豎著戳在手心上來比的”,還有的說“把它們的兩頭都不對齊也能比較出來”。學生由于觀察、比較的方法不同,因此得出了各種不同的結論,但是這些結論都是有道理的,因此我都給予了肯定。
在三種討論方式中,以小組討論的參與率和有效性較高,也就是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的綜合編組,在教學中我采用最多的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
2.師生換位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新課程理念不是讓你教師教教材,而是讓你教師用教材教。把以前的死的課堂變成充滿生命力的活的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要把自己置身于參與者和服務者的地位,熱情鼓勵每一位學生,實實在在地營造出平等、寬容、尊重、理解、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課堂上想說、敢說、愛說,積極參與課堂的活動中,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每個學生都喜歡老師的贊揚,所以教師多用激勵和贊揚的語言鼓勵學生,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會自然而然地形成,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集思廣益,多方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遇到不易解決的問題,教師及時點撥,使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處在隨時互換的動態中,讓教學在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動中完成,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3.運用數學學具
學具是把生活中的數量轉化為數學中的數的媒介物:數學是研究現實生活中數和形的一門自然科學,要讓小學兒童把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數量關系轉化為數學中的數學符號表達式,靠什么轉化?靠的就是學具。因為學生通過學具認識理解了數,把數學符號與學具結合在了一起,把數學計算與學具的合分操作首先連接在了一起。因此學生在把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實物間數量關系表達為數學符號關系時,需要通過先把生活中的具體實物與學具實物聯系起來(即用學具代表),然后再進行數學符號表達和計算。只有這樣,才符合人的思維認識規律,才會使兒童感到順理成章,心服口服。否則,就會使學生誤入空想,使數學與實際生活脫節。由此看出,學具是現實生活中具體實物與數學符號產生聯系的媒介體和中介物。
4.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具備良好的組織和協調能力
新課程標準下教師已經不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吸收、選擇和整理信息,帶領學生管理人類已形成和發展的認識成果,激勵他們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教師不單是一個學者,精通自己的學科知識,而且是學生的導師,指導學生發展自己的個性,督促其自主參與,學會生存,成才成人。教師的勞動不再是機械的重復,不再是在課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講授,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開展種種認知性學習活動,師生共同參與探討數學的神奇世界;教師也不再是學生知識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種知識源泉的組織者、協調者,他們讓學生走出校門,感受社會和整個教育的文化。可以說,促進人的發展,促進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這是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師的根本任務。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科學知識永遠在演進中,它是一個不斷構造和改組的過程”。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觀正是接受了這種辯證的認識,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過程,是學生認知結構的重組和擴大的過程,而不是單純地積累知識的過程。因此科學的數學教學過程應當注重學生認知結構的構建,在展現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引導學生逐步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進而發展各種能力。教師應時時刻刻把這種觀念滲透到教學設計中,準確把握不同類型的課型特征,挖掘出教材知識背后所蘊涵的思維方式、方法,通過各種形式鞏固和訓練,最終達到學生能自如運用,真正“會學”的目的。
5.關于數學試卷命題
現代評價理論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通過考試評價再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通過考試,正確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以便調整以后的學習策略,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同時考試也是教師檢測教學,反思與改進教學的有效手段。隨著素質教育與新課程理念的實施,傳統的考試設計已不能適應新課程的發展,作為一種評價手段,急需改進。
5.1試卷命題應突出體現基礎性,全面考查和評價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新課程教學中,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依然是“基礎”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是其他基礎的載體,針對學生在該學段的學習內容,命題要點多、面廣,難度適宜,著眼于基本要求,考查大面積學生的基礎情況,盡可能把本單元所學過的重要概念、公式及基礎性的知識融會其中,整份試卷命題找準大部分學生都能達到的底線,使大多數的學生在練習時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5.2試卷命題突出體現試卷命題的發展性。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由于學生的認知起點不同,思維發展也不一致,對于一些思維層次比較高的學生來說,應給他們提供一些深層次思考的問題,鼓勵他們向更深、更廣處發展。
5.3試卷命題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數學知識不僅要包括數學的一些現成結果,還包括這些結果的形成過程,學生通過這個過程,初步理解一個數學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一個數學概念是怎樣形成的,一個數學結論是怎樣獲得和應用的,要在一個充滿探索的過程中學習數學,從中感受數學發現的樂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形成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因此,我們的試卷命題要充分體現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