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課堂教學中的“導入”和“過渡”是藝術中的“藝術”。在新課程標準實施之后,課堂教學中的“導入”與“過渡”得到廣大教師的普遍關注,但在這兩個細節性教學環節中仍然存在一些理解上和操作上的不到位,造成無效教學的現象。本文就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無效“導入”與“過渡”進行了探討,以期與各位同仁商榷。
一、無效“導入”與“過渡”的具體表現
1.無效“導入”
(1)嘩眾取寵。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美國圣荷西州教師資格認證標準的第一條就是“能夠引導全部學生參與到學習中”。很多教師的課堂教學為了追求“另類”與“華麗”,采取花樣繁多的“引入”方式,并非真正發揮“喚醒”學生的注意和思維及“引導全部學生參與到學習中”的實際效能,而且有“嘩眾取寵”之嫌。比如,有位教師在上《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課時,在導入新課中播放電影《水滸傳》主題歌:“路見不平一聲吼啊,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聽課時發現,歌曲不是把學生引入對新課的學習,在我旁邊就有兩位學生一節課都在有意無意地哼唱這首《好漢歌》。下課鈴聲一響,沒等聽課的老師走出教室,“路見不平一聲吼啊,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就響徹教室。那么,這個“導入”取得了怎樣的效果呢?
(2)喧賓奪主。在語文課堂教學的導入中,很多語文老師都會引用大量的課外材料作為導入的內容,但對材料的針對性缺乏思考,或者對材料的內容不作適當的取舍和精簡,造成導入時間過長,內容繁雜,目的性不強而喧賓奪主,無法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所要學習的內容上,更談不上對學生思維的啟發和引導。比如一些老師利用故事引入時,一個故事講了十幾分鐘,把導入當做講故事。又如利用電影片段引入,一些老師將影片播放到關鍵處時停止播放,目的是利用懸念,引入新課。可往往適得其反,學生總會要求老師繼續放影片,表明學生并沒有進入學習狀態,而是沉浸在影片中……
(3)引發歧義。在一些語文課的導入中,由于教師不能預設到導入語的生成,導致課堂導入出現歧義的現象。比如,有位語文教師在講《語言的實際運用:得體》一課時,利用《語文笑語》中的一個笑話導入新課:從前,有個老財主,他有兩個女婿。大女婿是做官的,二女婿是種田的。老財主偏愛大女婿,小瞧二女婿。有一年,老財主六十大壽,老財主要兩個女婿給他祝壽,一個用“福如東海”開頭,一個用“壽比南山”開頭,并且要求頭一句的最后一個字,就是后一句的第一個字。大女婿說:“福如東海,海比河大,大命人,人壽年豐,豐衣足食,食之猶榮,榮華富貴,貴兒當來,來之有理,理之當然。”老財主一聽,心里樂開了花。接著,二女婿說:“壽比南山,山不老,老雜種,種非好人,人面獸心,心眼不好,好大混蛋,蛋(旦)夕要死,死無葬身之地,地起我就不愿來,來者后悔,悔之晚矣。”結果,二女婿挨了大家一頓毒打。講完故事老師問:為什么二女婿挨大家的毒打呢?學生說,因為二女婿不會說話。突然,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認為二女婿說得好啊,他說的是實話,而大女婿是在拍馬屁!”教室里一片嘩然。教師頓時不知所措,非但沒能引入課題,反而引發一場爭論,偏離教學內容。
2.無效“過渡”
(1)過渡語等同于過渡。課堂教學中的“過渡”是從一個教學環節向下一個教學環節或者是從一個知識點向另一個知識點的遷移,猶如機械傳輸過程中的“軸承”或“傳送帶”,它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過渡語不是過渡,它只是“過渡”的一種語言性表述,把“過渡語”等同于“過渡”,就如同把“過渡”當做是節目中的解說詞,無疑會造成無效“過渡”。一些教師在備課時只注重過渡語的設計,缺乏對過渡的教學行為設計,缺乏對學生思維和行為的引領,比如不是在對前部分知識的總結中引出后一部分知識,或者是利用前部分知識生成后一部分知識。教師只是用設計好的導語過渡,表面上看起來一節課似乎自然流暢,完整無缺,可是學生并沒有實現知識的轉化和思維的轉移,學生的思維和行動之間還存在脫節和斷層,過渡并沒有實際的意義和價值。
(2)忽視過渡的承上作用。過渡要具備承上啟下的作用。一些語文教師只注重過渡的啟下作用,忽視其承上的作用,其結果造成教學過程“虎頭蛇尾”。承上就是要以上一知識點或上一環節為基礎,尋找到與下一知識點或下一環節的結合點、連接點。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我看來,交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教巧之所在。”對教學行為而言,過渡就是要給學生創造“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取知識”的平臺,也就是要給學生創造“承上啟下”的學習平臺,而不能僅僅憑借幾句“漂亮”的引導語。
二、有效“導入”和“過渡”的兩個關注點
不論是“導入”還是“過渡”,其作用主體都是學生,目的是引起學生學習意識和學習行為的轉變、轉移和提升。
1.關注對學生學習意識的引領
導入與過渡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不論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其關鍵的作用首先是引導學生的注意力向課堂收斂、向教學目標收斂;其次,要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激活學生內在的積極因素,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為此,導入和過渡的設計與實施必須做到:第一,要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學生的心理、思維特點。第二,要服務于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第三,要簡潔、靈活、多樣。
2.關注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引領
意識的轉變不一定引起行為的轉變,因此,導入與過渡的最終目的是引領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引起學生學習行為的轉變。比如,利用復習式導入時,如默寫生詞、古詩文等,很多老師會運用調板的方式,而這樣會造成一部分學生只看被調板的學生如何做,而自己不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如果讓所有學生都在草稿本上默寫,教師巡回檢查,然后學生互評,教師再根據檢查的情況靈活地導入新課,導入效果就會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