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婭
摘 要: 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從年齡特點出發,選擇它們直接感知的自然和科學現象,引導他們進行觀察和分析、探究和想象,并加以藝術化指導,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探究力、想象力和創新精神,啟迪他們的非凡智慧。而幼兒園科藝有機融合活動,無疑最適合孩子們萌發活動興趣,滋生探究愿望。
關鍵詞: 問題意識 科藝活動 幼兒教育
19世紀的哲學家、科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認為:“直覺知識與理性知識的最崇高煥發,叫做藝術和科學,它們既不同又相互關聯。”隨著現代科技發展和對思維科學的研究,人們發現科學和藝術有許多相通互補之處。幼兒園科藝有機融合活動作為我園課題研究的核心方向,融科學與藝術教育于一體,以“真、善、美”辯證統一理論為基礎,從幼兒性格思維特點出發,選擇可直接感知的自然科學現象,主要以“科藝小實驗”、“科藝小玩偶”、“科藝小造型”等活動形式依托科藝集體活動、科藝區角活動等平臺開展,目標在于培養幼兒的探究力、想象力和創新精神。
幼兒愛模仿,可塑性強,他們的學習興趣與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關,讓幼兒積極參與活動,培養興趣是關鍵。喚起幼兒的活動興趣,才能啟迪他們的非凡智慧。而我園科藝有機融合活動無疑是最適合孩子們滋生活動興趣、萌發探究愿望的一塊沃土。
一、培養幼兒的探究興趣,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提供豐富的活動材料。
從人的服裝到電腦電器、從天上的星星到地上的電燈等,無不吸引著幼兒的注意。讓幼兒積極感受科藝的教育真諦,寬松的學習環境,以及豐富的活動材料很重要。
心理研究表明:母親會使嬰兒感到足夠安全。教師為孩子創設具有安全感的學習環境,需要對他們好奇好問的探索加以鼓勵支持。如一次飯后散步,幾名小朋友在樹底下發現了一個小洞洞:“這是誰的家?螞蟻嗎?”我鼓勵他們:“那我們就按自己的猜想試一試吧。”在科藝區角活動中,孩子們帶上好吃的食物撒在洞口并耐心等待。通過觀察,他們驚奇地發現:螞蟻怕冷,氣溫升高了才會出來。有孩子不小心踩死了螞蟻,怎樣才能既方便觀察,又不傷害它們呢?孩子們經過反復嘗試,制作了各種各樣的螞蟻觀察器,并在里面放上了螞蟻喜歡的食物,放到經常出沒的地方。通過探究,又有了一些新發現。一次次有價值的探索,孩子對螞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這樣寬松的學習環境中真正有了收獲,也進一步培養了孩子的探究興趣。
玩中發現、玩中探索、玩中創造是幼兒學習的天性。給孩子提供材料,調動多種感官,不斷動手操作探索、動腦思考,使孩子主動獲得知識經驗。他們經歷操作、發現、合作、交流和創造的科學探索過程,感受到自己的發現和成功,獲得愉悅的情緒體驗,從而萌發不斷探究的興趣。如科藝小實驗“玩磁樂”活動中,我提供了多種活動材料,讓他們自己動手操作,給予他們充分的探索時間。最后孩子們得出結論:磁鐵會相互吸引,也會相互排斥。在實際操作中發現磁鐵的新秘密——能隔著一定厚度的物體吸鐵,他們還用磁鐵玩起了科學小實驗“沙中尋寶”等游戲。孩子們親身感受事物的發生、發展、變化及成功的喜悅,對探究興趣的培植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二、呵護幼兒的探究興趣,滿足好奇心和探究欲,培養問題意識。
愛因斯坦曾經指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瓦特發明蒸汽機、牛頓發現地球引力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好奇心是孩子們智慧燃燒的火花,是創造的種子,是培養問題意識的根本之源。
在科藝小造型“小小降落傘”活動中,教師問:“為什么有的傘兒降落得快,有的傘兒降落得慢呢?”浩浩說:“可能一個上面破了?”迪迪:“是一個傘重,一個傘輕。”天天叫起來:“是橡皮泥,橡皮泥重!”磊磊:“橡皮泥重,傘兒一定降落得快嗎?相同重量的橡皮泥,為什么傘兒降落速度不一樣?”丁丁:“那我們怎樣才能使降落傘降落速度更慢一點呢?”這些問題的提出,巧妙地將孩子制作和探索科藝小造型的興趣進一步升華了,小小降落傘成了引領孩子走向科學殿堂的“阿拉丁神燈”。
“為什么太陽白天出現,而月亮晚上出現?打雷是怎么回事?”孩子越好奇,提問就越多,這是他們探究世界的焦點,是新的認識需要與自己已有的心理水平不相適應的具體表現。教師應持呵護鼓勵的態度,在解決這些問題時,引導孩子們自主探究。著名教育家斯賓塞說過:“應引導兒童自己探討推論,給孩子講得少些,引導他們發現得盡量多些。”對一些稍加點撥就可以得出答案的問題,可適當對孩子進行反問引導加以揭曉;對于通過簡單操作探索可以獲取答案的問題,可鼓勵孩子通過探究發現答案;對于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可啟發他們通過進一步探索合作、交流學習找出答案,培養幼兒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點燃思維的火花,啟發想象力。
很多科學發現往往源于某種基于形象的想象,如阿基米德浮力定律、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等,都是從某個場景的形象或意象出發觸發了靈感。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如果把大腦比做一顆恒星,想象就是恒星四射的光芒。
在幼兒園科藝有機融合活動中,往往要求教師“返老還童”,設法熟悉孩子的心理,窺孩子之所想,施孩子之所樂,善于捕捉和點燃幼兒思維的火花。如科藝小玩偶“蝸牛”活動中,孩子們自編了一首兒歌,邊畫邊念。在設計“小蝸牛去旅行”路線時,有孩子把蝸牛畫到了地圖線的外面,我順勢引導,打破原來的畫紙局限,放開讓他們痛痛快快地“畫”,讓蝸牛想去哪就去哪,讓孩子想象的火花隨性綻放。
教師還要善于做“導游”,嘗試啟發和引導孩子的想象能力,為他們打開想象和創造的閘門。如大班科藝小造型“自制噴泉”活動中,在看、想、討論、嘗試等環節對孩子進行激發想象,最后,活躍的思維和靈巧的雙手使孩子創作出了神奇而獨特的噴泉造型,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不容小覷。由此可見,在幼兒園科藝有機融合活動中,啟發引導和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尤為重要。
激發孩子的興趣是活動關鍵,而引導孩子動手動腦探究是整個活動的核心。唯有喚起孩子的活動興趣,才能啟迪他們的非凡智慧。實踐證明:科藝小玩偶、科藝小實驗、科藝小造型等幼兒園科藝有機融合活動,作為激發孩子興趣的手段非常成功。活動中,我們與孩子一起感受生活中的千姿百態,聆聽大自然的各種神奇,共同探索身邊的科學秘密,豐富自己的感知和藝術創造體驗。科藝有機融合活動讓心靈自由綻放,更讓興趣與智慧獲得比翼齊飛的動力。
參考文獻: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2]李硯祖.大趨勢藝術與科學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