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敏
摘 要: 幼兒是小小探索家,引導、激發幼兒進行自主探究,對培養多方面素質至關重要。為了培養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教育實踐過程中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嘗試,結合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案例進行剖析,文章認為應把握好三個要點:營造安全探究的心理氛圍、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提供引發探究的主題材料、推進探究的不斷深入;支持幼兒的發現式學習、促進認知的主動建構。
關鍵詞: 心理氛圍 材料 發現式學習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探究能力[1]。長期以來,我們都把孩子看成被動的接受者。而事實上,孩子是主動的發展者、學習者。讓幼兒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幼兒學習的主要途徑。為了培養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教育實踐過程中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嘗試,我認為可以把握好三個要點:營造安全探究的心理氛圍,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提供引發探究的主題材料,推進探究的不斷深入;支持幼兒的發現式學習,促進認知的主動建構。
一、 營造安全探究的心理氛圍,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
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進思維發展的兩個重要條件。在幼兒階段,幼兒的自我意識很脆弱,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句評價都會對其產生很大影響。在實踐中,教師要支持和引導幼兒主動探究,培養科學素養,為幼兒營造安全的學習和探究心理環境,了解并鼓勵幼兒的行動、意圖、解決問題的方式和創造性。
在一次科藝活動《吹泡泡》中,當我提問:“你覺得泡泡水是怎么做出來的?”有的幼兒說:“是自來水,然后用手在里面攪拌就可以變成泡泡水了。”我并沒有直接否定孩子的想法,轉念一想,這不正是孩子探究的好機會嗎?何不讓孩子按自己的意圖試試呢?我問:“這樣行嗎?”頓時教室里像炸開了鍋,有的說“行”,有的說“不行,要在里面放洗潔精的”。我問:“到底行不行?那我們一起做實驗,好嗎?”通過實驗,大家在實驗中得出結論:用自來水吹不出泡泡,要在水里放些洗潔精、肥皂等才能吹出泡泡。我繼續提問:“你想用什么工具吹泡泡?”有的孩子說用圈圈,有的孩子說用空心的玩具,有的孩子說可以用拼接玩具搭一個造型……這些都是孩子們的想法,我請他們一一嘗試。
孩子哪怕一個很小的猜測,教師都要善于發現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和條件,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我認為教師應為孩子營造安全探究的心理氛圍,鼓勵孩子大膽提出問題,而不是怕孩子提出的問題與課程相背離,在孩子提出問題后,鼓勵他們親自嘗試探索,這些親自動手、動腦的經驗將比我們直接灌輸給幼兒的經驗要豐富得多、深刻得多。
二、提供引發探究的主題材料,推進探究的不斷深入
《指南》指出:“應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不應為追求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對幼兒進行灌輸和強化訓練。”[2]在科學教育中,材料既是引發他們主動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們實現主動建構對周圍物質世界的認識中介和橋梁。
在活動《大大小小的蛋寶寶》中,我對材料進行了三次調整、增設。第一次材料投放:雞蛋、鴨蛋、透明的玻璃碗。第二次材料投放:雞蛋、鴨蛋、鵝蛋、鵪鶉蛋,三只透明的玻璃碗。第三次材料投放:雞蛋、鴨蛋、鵝蛋、鵪鶉蛋,三只透明的玻璃碗,雞、鴨、鵝、鵪鶉圖片。在孩子忙著探索時,我善于觀察和傾聽,注意每一個幼兒有意義的行動,如在第一次投放材料后,發現幼兒因只有雞蛋、鴨蛋這兩種蛋的形狀、大小作對比而失去興趣時,第二次增設了鵝蛋、鵪鶉蛋,比較這幾種蛋的形狀、大小,并對其進行大小排序,通過內部結構的觀察了解這些蛋寶寶的共同之處和不用之處。當我再次洞察到幼兒對探究活動有一種表達的潛力和傾向時,第三次材料提供了這些動物的圖片,讓幼兒給蛋寶寶找媽媽,從而再一次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教師既要了解幼兒,了解教育目標和內容,又要了解每一種材料的結構反映的事物之間的關系。當孩子關注點的行為發生變化時,教師應選擇并及時調整適宜的探究材料,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和強烈的內在學習動機,使幼兒長時間保持高漲的探究熱情,推進探究不斷深入。
三、支持幼兒的發現式學習,促進認知的主動建構
發現式學習即幼兒通過動手操作,親自實踐,與人交往等發現自己原來不知道的東西,從而獲得各種直接經驗、體驗和思維方法的學習方式。在幼兒期,這是比“接受學習”更適合幼兒的一種學習方式,特別有利于發揮幼兒的主體性。教師應把教育的出發點從教材轉向幼兒,開發和利用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問題,“什么樣的知識更值得重新發現”,“什么樣的探究活動幼兒更感興趣”,擴展為提高幼兒科學素養的教育內容。
在一次戶外活動中,涵涵小朋友大聲喊:“老師,你過來看!”那是一片草地,草地上有些磚頭、石子,不知道是誰的提議,孩子們紛紛用這些大自然的材料進行建構,最后邊拍手邊開心地叫起來:“我的公園建好啦,我的公園建好啦!”這比起我們刻意布置的游戲區域時,幼兒發展的內容要豐富得多。在沒有成人的設計下,在沒有道具的供應,沒有情境的安排下,他們竟然能玩得這么豐富,真令人驚訝。游戲材料是隨處都有的小石子、小磚頭,孩子們卻能玩得不亦樂乎。從這次活動中看出孩子們對建構這個游戲的熱愛。在空余時間我們開展討論:建筑師在建構的時候會做些什么事?建構的流程是怎樣的?會用到什么材料?請幼兒一起搜集,從而豐富游戲材料。這次如“藍天般的課程”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個個投身其中,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教師作為“以專業的眼光賦予學習者和學習以價值的人”(霍欽斯語),首先要真正走進童心世界,細心營造安全探究的心理氛圍;其次要為幼兒提供引發探究的材料,讓幼兒大膽探索、不斷深入;通過觀察、操作、實驗等方法不斷積累經驗,主動建構認知。從而感受自主探究帶來的精彩紛呈,體驗認知主動建構的魅力之旅。
參考文獻: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8):42.
[2]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