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莎
摘 要: 新材料作文成了近幾年高考作文命題者的最愛,準確地審題是寫好新材料作文的關鍵一步。在訓練中,讀不懂、讀不全、讀不深成了學生對新材料作文審題的瓶頸,審題成了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改變學生的閱讀習慣,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深入材料,分析材料寓意;緊扣關鍵詞,找到最佳角度,挖掘出蘊含其中的哲理,才能把握命題者的真實意圖,為寫出優秀作文打下基礎。
關鍵詞: 新材料作文 審題立意 高中語文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寫作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新材料作文成了近幾年高考作文命題者的最愛,審題是寫好新材料作文的關鍵。《考試大綱》把“符合題意”列為“基礎等級”的第一項,只有審清了題,寫出的文章才不會跑題;只有立意準確,才能寫出好文章。
何為新材料作文?指的是題目中所供材料敘事相對完整,全文沒有明晰的主旨和傾向性的觀點,材料內容有較大闡釋空間;題干是“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義作文”。新材料作文相對于話題、命題或半命題作文來說,難度要大一些,這是由于所給材料對作文的限制更大。作文實踐證明,限制越大的作文,寫作難度越大。我們要通過審題突破限制,做到“隨心所欲不逾矩”,這是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嚴峻課題。
一、新材料作文寫作審題的瓶頸
新材料作文的特點是只給出材料,不規定話題,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要求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意作文,從而引導考生把審題的注意力從關注話題本身集中到對材料的解讀上。“材料既是審題的第一出發點,又是作文符合題意的終極范圍”。因此,準確地審題是寫好新材料作文的關鍵一步。但是我在教學中發覺學生在作文審題上還需花大氣力。按說給定的一個或幾個材料,算不上高難度,但學生總是做得不理想,害怕寫材料作文,每次訓練時總有同學都偏題,不偏題的只是慶幸自己蒙對了,審題不清、不全面、不深刻成為最大的瓶頸。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1.讀不懂材料,粗枝大葉。
有些學生由于平時作文訓練中養成的一些不良習慣,讀材料時粗枝大葉,分析材料時蜻蜓點水,造成概括材料內容、歸納材料主旨時的管中窺豹、不知所云。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題:吳興雜詩(清)阮元“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由此哲理詩引發的思考和聯想寫一文,詩歌體除外。這則材料是一首古詩,考生讀不懂詩句的內容,更分析不出最后兩句“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的含義,所以只能寫偏題。
2.讀不全材料,斷章取義。
從近幾年全國各地的高考材料作文試題來看,不管是寓言故事、漫畫場景型的材料,還是現象事例型、引述評議型材料,要讀懂,問題不大,關鍵是理解材料時的“整體把握”。有些學生在閱讀材料時,總會無意遺漏材料的部分內容,造成審題偏差。大多數材料作文考題,尤其是多幅、多段材料,都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雖然為了減輕考生考場審題的壓力,高考作文要求普遍調低,各省市由原來的“全面理解材料”調整為“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但仍有將近一半的學生在審題時斷章取義,不能準確把握出題人的意圖。
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要學會分析材料。但在分析材料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停留于材料的表面,浮光掠影,淺嘗輒止,就是挖掘不出蘊含其中的哲理,把握不住命題者的真實意圖。如2014年高考浙江卷的作文材料:門與路永遠相連,門是路的終點,也是路的起點。大學的門,一邊連接已知,一邊通向未知。大學的路,從過去到未來,無數腳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淺,有的很深。材料內涵為有關“門和路”的問題,學生應該由抽象到具體,由淺入深,思考進入大學之“門”后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之“門”,既切合學生實際,又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
二、突破審題瓶頸的方法
教育部國家考試中心余聞先生說:“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與‘題目’相比,‘材料’更貼近生活的原型,讓審題不是從‘題目’出發,而是從‘材料’出發,從而使試題更具開放性,更能啟發考生的發現能力、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考生的作文在材料含意范圍內就符合題意,在材料含意范圍之外就偏離題意。”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在盡可能減少對寫作束縛的同時,更應該探究切實可行的方法,突破審題的瓶頸。
1.改變閱讀習慣,增強理解能力。
現在學生日常閱讀大多只為娛樂,閱讀多是觀其大略,長此以往,導致閱讀品質的粗疏。因閱讀不夠細致全面,導致理解不夠深透,審題自然不夠精準。新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要準確,就要高度重視閱讀,在閱讀上下工夫。改變以往觀其大略的閱讀習慣,變粗疏的閱讀為細、全、深、準。
2.忠于作文材料,整體領悟內涵。
首先,材料包含的思想內容既有主要的,又有次要的,中心的現存狀態既有外顯的,又有隱含的。其次,材料中往往或隱或現地包含命題者的寫作傾向或意圖,有的蘊含在關鍵語句中,有的蘊含在闡述評議中。因此,我們在剖析材料時,一是要分析材料的整體含意,二是要分析材料的關鍵細節,三是要分析材料的傾向意圖,四要是分析材料的寫作指向。深入材料,分析材料寓意,挖掘出蘊含其中的哲理,把握命題者的真實意圖;如果是多則材料組合的材料作文題,則務必找到各材料間的共同點或聯系。
如這樣一則作文材料,根據以下材料自選角度作文:一偉大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問她:“你是怎樣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其實,這座雕像原來就在那里,我只是將它多余的邊邊角角去掉而已。”其實,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多余的邊邊角角”,就能獲得完善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我們應該怎樣“審”這則材料呢?有的同學抓住了關鍵詞“雕塑自我”,以此為話題,立意為“我勤奮努力塑造自我”、“我通過多讀書塑造自我”、“我選擇好的朋友塑造了自我”、“我培養自己高尚的情操來塑造自我”,等等。這樣行不行呢?不行。只抓住材料本身的“只言片語”立意,沒有能夠準確把握出題者的真正意圖,未免偏頗。既然是審題,就應該審全面,把材料作為一個整體分析,而不是有首無尾,片面立意。如果我們把上面這則材料當做一個整體分析就不難發現:除了“塑造自我”這個短語以外,“去掉多余的邊邊角角”也是很重要的一個信息。“去掉‘多余的邊邊角角’才能塑造完美的自我”才是材料的中心內涵,圍繞這一點審題立意,文章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3.抓住關鍵詞語,找準最佳角度。
材料作文因為材料的復雜性、材料內涵的豐富性、材料思想的深刻性、材料傾向的模糊性等因素的影響,造成了材料作文審題角度的多樣性。一則優秀的材料作文題,往往會包含較多的思維向度和寫作角度,多角度中往往有一些角度難免牽強附會,有一些角度只能“基本符合題意”或“符合題意”,只有從那些最佳角度立意,才能最符合命題者的意圖,才能“切合題意”。我們必須抓住關鍵詞,找到正確的角度,做到“符合題意”;切不可只見片言只語,就不顧正誤與否,造成“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如2013年安徽卷作文題,蕭伯納說:“有些人只看見已經發生的事情,并且問為什么會這樣。我則常常夢想一些從未發生的事情,然后追問為什么不能這樣。”關鍵詞“有些人問”只是等待事情的發生,對現實的世界存在探索精神;而“我要追問”則更積極地探究本質、探索未來。因此,從“探究”的話題入手,結合經歷、閱讀、思考等,寫出個性化的生活體驗和感悟,就一定能贏得閱卷老師的好評。
總之,新材料作文的審題是寫好作文的關鍵,教師要轉變傳統作文教學觀念,積極探索新材料作文教學的思路,尋求作文審題新的方法和技巧;要改變學生的閱讀習慣,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只有深入材料,分析材料寓意,緊扣關鍵詞,找到最佳角度,挖掘出蘊含其中的哲理,把握命題者的真實意圖,才能真正突破新材料作文審題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