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益芹

摘 要: 作文教學似乎是語文教學的一塊壁壘,讓語文教師甚為頭疼。作者在幾年作文教學中發現初中生寫不好作文與情感匱乏有很大關系。作文本質上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是最具個性化的學習行為。優秀的作文應該是有個性的,有獨特的自我感受,自由真實地表達內心世界,并且文質兼美。中學生作文情感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關注社會、關注自然、關注他人、關注自身的意識。一個在生活中情感缺乏、麻木遲鈍的人,他的作文自然是干巴巴、枯燥無味的;一個情感豐富的人只有關注生活,細心觀察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才能在作文中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悟。
關鍵詞: 情感匱乏 真情實感 關注生活 初中作文評價
一提到寫文章,學生總是大呼小叫、怨聲載道。每次只要考試,學生首先問“要不要寫作文”,若逢放假出行,學生首先擔心要寫幾篇文章。仿佛寫文章不是表情達意、抒發情感的工具,而是教師虐待學生、體罰學生的工具。為什么學生對寫作有這么大的恐懼呢?為此,筆者針對本校八年級語文做了一個關于中學生寫作中存在困難的調查,大體情況如下:
表1 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困難
從學生的問卷來看,沒有什么可寫、一提起作文就頭痛的學生占了52%,超過一半,可以說普遍學生談作文色變。對于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這一壁壘,語文老師往往面臨這樣的尷尬:教了、寫了、練了,但收效甚微。因此學生討厭寫作文,老師討厭批改作文。于是語文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作文教學成了荒漠地帶,許多師生都懼怕。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提高學生的情商可以提升學生的理解力,對作文教學而言,這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因為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和體驗,是興趣的誘因。只有讓學生深入生活,被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事物、景物、場面感動,對客觀事物有深刻的體驗,才能寫出有真情實感的作文。
一、中學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
寫作文主要是寫什么和怎樣寫的問題,學生害怕寫作文,主要是因為沒有什么好寫,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感匱乏。幾年教學實踐下來,筆者對此深有體會,平時布置的話題作文都源于生活,應該有很多東西可寫,但許多同學寫不出自己獨特的情感。如曾布置一篇“感恩”的話題作文,在話題提示語中給了他們許多寫作提示,但班上41個學生中,有30多個學生概述了父母在家工作很辛苦而自己學習不勤奮、內心覺得愧疚的事,最后結尾處下定決心努力學習。基本都是套話、大話(這些話老師、家長可能經常講),不能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文章。
學生作文為什么會出現情感匱乏現象?筆者認為除了學生本人的主觀因素外,還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現在多數農村學生的家長在廠里打工,一般都要加夜班,還有一些學生的家長常年在外省打工,很少有時間與子女交流,照顧學生的一般是年邁的外公外婆或爺爺奶奶,他們一般都比較溺愛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孩子缺少親子教育,缺少愛的教育(有些父母通過電話關心問候孩子,但難以滿足孩子對親情的渴望)。另外,學生回到家后基本沉迷于電視中,很少進行生活實踐活動(也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有更多時間學習,包攬所有家務活兒),多數學生連衣服都不會洗,更不用說其他家務活了。愛是最好的教育,生活即教育,學生缺少這些基本的情感熏陶,則無怪乎他們的作文空洞乏力了。
(二)學校教育的缺失。
由于片面強調升學率,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學校對學生的一些非智力因素培養不夠重視。學校在課外興趣活動時很少組織活動,并且為了提高文化科成績,增加自修時間,使學生的休息娛樂時間少之又少。學生狹小的生活空間、單調的生活方式沒有新鮮、刺激、碰撞,何來生活的體驗、感悟?
(三)語文教學活動中情感目標的忽視。
語文教學有三大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及情感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容易落實且容易檢測,訓練之后的成效容易在考試中體現,而情感目標不僅很難落實而且很難檢測,而且實效性難以體現。多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前兩個目標的落實,而對于人文精神的滲透與感悟,對于情感目標的落實則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學生能感悟到最好,不能感悟到就算了。因而語文課在講到對課文的感悟時,往往出現一小部分同學能談些自己的感受,多數學生旁聽記筆記的現象,但其實他們并沒有體會到什么。
二、挖掘學生寫作情的源泉,引導學生真情寫作
(一)創設情境,激發寫作興趣。
1.注重課堂真情對話,引導學生體悟生活真情。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從而讓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師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平臺,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自然能為學生寫作輸入新鮮血液。
要想學生樂于寫作,教師首先必須是學生樂于傾訴的對象。教師除了尊重學生、關愛學生外,還應充分利用好四十分鐘的課堂,在閱讀教學中引領學生體悟作品真情,提高學生對情感感悟的敏感度,尋找生活中情感的觸發點。
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滲透著作者的情感,都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假如教師把自己當做一個普通讀者先讀這些文章,讀出文章的情感、美感,并且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啟發,與學生進行交流,則學生定能理解、感悟。
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中,有幾個特別讓我感動的地方,一是父親為了給“我”買橘子,拖著肥胖的身體吃力地爬月臺——“我”當時在火車上,一個已十七八歲的小伙子看著年邁的父親如此費勁地為自己買東西且剛剛喪母,此情此景怎不教人感動?二是父親送別“我”時,望著他遠去的背影逐漸消失在人群中,而“我”不知何時能再見到他,又怎不叫人感動?之后父親進入老年后身體日差、脾氣日躁,日覺“大去之期不遠”卻來家書,此時讀家書的“我”想到那“背影”,又想到父親即將老去,怎能不感動呢?教學時圍繞這幾處“感動”設計幾個問題,觸發學生的思考,再輔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如讀師范的時候從來省吃儉用的父母打出租車花了一百多元錢送我去上學,是如何深深地觸動我當時的心靈的。),學生思考后能回憶一兩件令他們感動的故事(若學生同意可說給大家聽聽)。在此基礎上,寫一個以“感動”為話題的片段就不是難題了。
教師是作文教學中的一個參與者、一個指導者,也是一個實踐者、一個示范者。心靈世界的種種感悟往往是被外界的某些因素引發的,正如學生看到電影中感人的情節就會忍不住流淚,看到不公平的現象就會忍不住吶喊那樣,學生潛在的情感需外在的力量喚醒。語文老師倘能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良知、責任、愛及對真善美的思考和追求,那么,他的學生就會有健全的人格和獨具個性的頭腦,就不愁寫不出好作文了。
2.搭建多種對話平臺,激發學生傾訴欲望。
網絡時代,若說交流情感,網絡無疑是最方便的載體。筆者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建立了班級博客,班級博客不僅是發表學生優秀作品的舞臺,而且學生、家長、老師隨時可以進入。通過這個平臺,大家相互提意見、發表看法、欣賞作品、評改作品等,學生、家長、老師有什么想說的話在此盡情傾吐,從而拉近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老師和家長的距離,極大地調動學生說的積極性,為學生的寫作鋪平道路。
近兩年教學中,筆者由過去每周一篇的周記作業變為每周兩篇日記,并要求其中一篇寫詳細,字數在600左右,另兩篇可記下自己覺得有意義之事,字數隨意。同時筆者承諾學生他們在日記中吐露的事情,筆者絕對不會告訴任何人,包括他們的班主任,如有違背,他們以后可不再交這份作業。日記交上后,筆者改變過去作文批改模式,淡化對文章語言、結構、內容的批改,更多的是與他們進行心與心的對話。如有個同學在日記中記錄了得知一個只有20歲的好伙伴得了白血病后自己悲痛欲絕的心情,看后筆者非常難過,寫下了這么幾句話:
美妙的年齡,文靜的女孩……想起這一些,讓人潸然淚下。
——珍惜時間吧,珍愛生命吧!活著時開心些。
有個同學學習落后,在日記中吐露了被同學嘲笑的事,因此她感覺自己很沒用。筆者這樣寫道:
你怎么會是個笨孩子呢?你的純真,你這學期的努力很讓我欣賞。你不比別人差,你應該堅信:一個善良、有上進心的女孩總是美的,至少在我眼中是這樣的。也許你與同學有些誤會,相信你的真誠會換來更多同學的關心、呵護。
幾周批改下來,學生發現自己日記中記錄的事情很受老師關注,而且老師有時能夠給出建議,有時能夠給予理解、安慰,因而他們覺得自己寫的東西很有價值,不知不覺中他們開始喜歡上寫這樣能吐露心聲、交流情感的日記了。
(二)留心生活,挖掘寫作素材。
世界著名詩人歌德曾經說:“世界是那樣廣闊豐富,生活是那樣豐富多彩——我的全部詩都是應景即興詩,來自現實生活中……”在這段話中,詩人歌德明確地指出了生活是寫作的源泉。但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以無目的性觀察、無意注意占主導的思維方式關注世界,許多可供寫作的材料他們或不曾仔細觀察而視而不見,或不曾真切感知體驗而成為過眼煙云,大量重復繁雜的表象造成學生感悟上的遲鈍和麻木,以至于作文時無話可說、無事可寫。
好的作文一定是親近生活的作品。離開了生活的“書齋寫作”,是不可能具有感人力量的。當我們親近了生活、體驗了生活,生活中的小人物、小事件、小場景乃至一個瞬間,都可以讓文章鮮活起來。
通過家校通號召家長多進行親子活動,在活動中加深親子交流,讓學生有素材可寫,有情感可表達。
比如春天讓家長帶孩子去爬山,隨后在作文課上交流:你喜歡爬山嗎?你和父母爬山,誰先到達終點?你們在攀爬的過程中行進方式有什么不同?當中途遇到困難的時候你有想過放棄嗎?是什么讓你堅持了下來?你有沒有關注沿途的風景?是路邊的大樹還是腳下的小草更吸引你?你覺得山腳的風景和山頂的風景哪個更美?因為親身經歷,所以學生都覺得有話可寫,從不同角度表達自己的情感,如描寫山間春色的《春之綠》,敘寫堅強品質的《我終于爬到了山頂》,頗具哲思的《山腳與山頂》。
在雙休日讓學生學會一樣技能,然后用文字記錄。很多學生第一次學做菜,于是有了《大廚誕生記》、《舌尖上的餐桌》等文章;很多學生回憶自己的學藝道路,于是有了《琴童,就這樣將道路越走越寬》、《我與乒乓球的不解之緣》、《方塊字,大世界》、《棋盤上的人生》等文章。
有些學生在家中比較喜歡看電視,投其所好,向他們推薦一些比較好的電視節目。對他們喜歡看的電視劇,在課堂上以“我喜歡的……電視劇”為題,讓他們大膽暢快地交流,在交流、碰撞中升華他們的思想。慢慢地,引導他們關注電視劇的主旨和人物的對白,尋找劇情的漏洞,用批判的眼光看,然后以《我來為電視劇挑刺》為題寫評論性文字,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
電視劇《紅高粱》熱播,班級里的追劇迷們利用周末和小長假看完了這部電視劇,大家的意見很一致:很好看。
師:大家覺得電視劇很精彩,有沒有同學有沖動想看下莫言的原著呢?
生:本來不想看的,看了電視之后還真想看看那些精彩紛呈的畫面是怎樣用文字展現出來的。
師:期待你盡快告訴我你的發現。
生:老師,我兩者都看了。我覺得莫言的原著魔幻現實主義味比較濃,結構比較松散,敘事沒有那么緊湊。而電視劇體現了現實主義風格,人物性格更鮮明,矛盾沖突更大。兩者各有千秋。
生:我覺得這是一部改編得很好的電視劇。由書到編劇,讓我認識到文字展現的小說和畫面展現的電視劇是有很大不同的。我現在有個想法,就是把《孔乙己》這篇小說改寫成劇本。
師生鼓掌。
經過這樣的多次討論,愛追劇的學生們漸漸對電視劇的熱愛轉化為探討電視劇的主旨,分析人物形象,很多學生紛紛拿起筆,改寫劇本,或者把電視劇改寫成小說。筆者在教室后面開辟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臺,一時之間,新作此伏彼起。
正值青春期的學生,對父母之愛往往會視而不見。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的細節,發現愛的真諦。通過細節,如父母的白發,父母的手,父母的生活習慣等體悟深沉的愛。如《可憐白發生》:你的父母有白發嗎?你覺得除了年歲逐增,還有什么染白了父母的頭發?寫一個最能體現父母之愛的片段;《——的手》你覺得父母的手最大的特點是什么?有些學生寫《溫暖的手》,有些學生寫《充滿力量的手》,也有學生寫《蒼老的手》,從不同角度感悟愛的力量。
新生入校,組織他們參觀校園,除了關注校園的自然環境外,還要留意學校的文化建設。春天,校園的櫻花開得正旺,在作文課時帶他們去樹下,看花形、聞花香、聽花語,花季年華的他們的快樂在樹下流淌,很自然地流瀉于筆尖。向他們介紹名勝古跡──白龍寺、航塢山,提倡學生查閱縣志,搜集資料,寫《圍墾是這樣造成的》、《游千年古剎》等。雪天的時候,一起到操場觀察雪后景色,堆雪人、打雪仗,借助這些活動,引導他們熱愛學校進而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同時,不失時機地向他們介紹家鄉的民俗節令,如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抄錄有關詩詞,追溯民俗來歷,寫作文《清明節的遐想》等,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實踐出真知。為了改變學生缺乏生活體驗的現狀,筆者在周末時會布置一個他們較為感興趣又易實行的活動,引導他們多觀察社會、多觀察生活,鼓勵他們調動情感因素,學會為生活感動,善于從身邊選材、從小事中挖掘深遠的意義。
如為了樹立學生珍惜生活、感恩親人的意識,筆者布置了一個采訪活動。具體要求如下:
(1)采訪村里六七十歲的老人,了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生活情況,以及發生在他們身上難忘的事、有趣的事、感動的事,并詢問他們最大愿望是什么。
(2)去父母的工廠里了解一下他們的工作情況,盡可能親身體驗一下,并詢問父母的生活打算及最大愿望。
(3)以“……的渴望”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這次采訪過后,很多學生了解到爺爺奶奶這輩人生活的艱辛——有些同學的奶奶八九歲時就承擔起了繁重的生活負擔,失去了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有的家里人多,雖然家人很努力,但仍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也有的家庭屢遭不幸……而在父母的采訪中,他們親身體驗到工作的辛勞,父母把最大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在學生互相交流作文時,筆者發現不少學生心情很沉重,有些同學讀文章時哭了,還有些學生深感責任重大,自然流露出努力學習、孝敬長輩的愿望。
在各種活動中,教師既是倡導者,又是參加者,還定期舉辦智力競賽、理想演講會、佳作評選活動、新年朗誦詩會、寫作論據匯集、時文選讀評析、編壁報、剪報等活動,筆者作為他們的大朋友踴躍參加,并加以引導,使他們時常感受到生活的歡樂、美好,從中獲取新的思想認識材料,不斷積累,自覺練筆。
(三)注重積累——厚積薄發在點滴。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離開閱讀,學生對事物的表達將是無序而枯燥的。如果沒有大量閱讀,就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讀和寫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新課程標準》指出:“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這就要求學生大量閱讀,在讀中靜心,在靜心中享受,在享受中培養豐富的情感。現在不少學生在“題海戰術”中苦沉浮斗以提高分數,“重理輕文”現象較為嚴重,以至于有些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理科書”,平時很少進行課外閱讀,缺乏寫作材料,對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學生作文有話可說、有物可寫,必須注意積累寫作材料,提倡多閱讀文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說:“學以為耕,文以為獲。”意思是說閱讀是寫作的先導,沒有讀的“耕耘”,就沒有寫的“收獲”。因此強調學生對所讀之書還要熟讀精思、融會貫通、積累材料,讓它成為自己寫作的“源頭活水”,學會遷移,并運用到作文中。作文時,吾意所欲言,無不隨意所欲,內容應筆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在平時教學中,筆者利用好課前幾分鐘,讓學生進行積累,學生按小組在每天上語文課之前輪流把成語、詩詞名句、名言警句等寫到黑板兩側,然后讓學生摘抄到固定的筆記本上。老師還可以利用課前三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運用積累的知識演講給大家聽,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注重引導學生多讀,除了多讀課文外,還要讀一些精品散文、美文、小說等,引導學生將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相結合進行積累。在學習胡適《我的母親》的時候,推薦名家寫親情的相關作品:三毛《永恒的母親》、秦牧《夢里依稀慈母淚》、琦君《母親的金手表》;學習《爸爸的花兒落了》后,引導學生讀《城南舊事》;學《范進中舉》后,引導學生讀《儒林外史》,不僅體會到范進老年中舉的辛酸、悲哀,而且感受范進當官后的迂腐貪婪;學到《青梅煮酒論英雄》,引導學生回顧《三國演義》,小結劉備這時要韜光養晦的原因;學到《香菱學詩》,引導學生讀《紅樓夢》中各個人物的詩詞和判詞;學了《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引導學生讀《水滸傳》……這樣,課內與課外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才能取得較好的積累效果。另外,筆者還引導學生選擇《語文新課程標準》建議的經典作品,如《西游記》、《駱駝祥子》、《格列佛游記》、《名人傳》等,讓學生閱讀,指導學生以周為單位,規定每周讀多少回或多少頁。放假時,發放課外閱讀書目,讓學生利用寒暑假將閱讀與假期作業相掛鉤。
在做好正常教學工作的基礎上,一周專門拿出兩節課讓學生靜心讀書。建立誦讀課程、名著課程、瀏覽課程三級閱讀課程體系:誦讀課程即古詩詞、中華經典名錄、現代優秀詩文的誦讀;名著課程即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閱讀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和大師對話;瀏覽課程即對時事新聞、報紙雜志、網絡的閱讀。另外,定期進行知識競賽,如八年級暑假重點閱讀《三國演義》,回校后組織三次相關的知識競賽,學生閱讀積極性大大提高。平時讓學生利用晨讀或課余時間多背誦一些名言、警句、格言、熟語、歇后語、詩詞名句、好詞好句、精美語段等,這樣時間一長就能極大地擴大語匯量,使其積累豐厚,得心應手為其所用。
三、做好積極評價,激發學生寫作激情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感嘆,一個懂得評價的語文老師,對于孩子的意義是非凡的。長期以來,在作文評價中,教師缺乏欣賞學生的意識和心情,存在對學生理解、尊重不夠的傾向,喜歡用挑剔的目光審視學生作文中表達的思想和感情,把批改的著力點放在挑毛病上,把學生真實地描述自己的生活判為幼稚、瑣碎、不典型,因而扼殺學生的寫作激情。
所以,要跳出這樣的惡性循環,改變現有作文評價模式是源頭。在個性化作文評價中,評價不再是對學生習作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單一評價,而是老師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溝通、交流。老師是學生的忠實讀者,將自己的讀文感受通過評價反饋給學生,用發現的眼光欣賞學生的習作,鼓勵學生真情流露。因而,對于作文的評價,最重要的不是單純地肯定和表揚,而是發自內心地欣賞,讓學生享受到尊重、理解的快樂。
(一)寫心語,不寫評語。
作文是互訴心曲的媒介,將學生的作文與老師的評語作為交流思想感情的“筆談”,作為與學生交朋友的“自由地”,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達到彼此溝通理解的目的。新課標鼓勵學生“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所以在對學生作文評價時,首要關注的是其是否抒寫了心靈的真實感受,而不是評價文章的主旨立意是否有足夠高度。
班上一位同學在學期初剛住校的時候非常不適應,寫下了這樣文字:夜幕又降臨了,我是這樣討厭黑夜的來臨,因為我不得不又要回到寢室,和那些陌生的同學在一起,渡過難熬的長夜。沒有父母的嘮叨,沒有好吃的飯菜,沒有一切的一切。我真不想上學,不想過這樣無趣無味的日子……
學生遠離家人的苦悶在文中盡顯無疑,但是筆者沒有選擇對她進行思想教育,讓她明白自己的責任。而是在文末寫了自己第一次住校的經歷,同樣苦悶,同樣茫然失措,又是怎樣一點一滴融入新集體,過上快樂又充實的學習生活。并且告訴她很高興她把自己真實的內心感受告訴老師,老師愿意成為她真誠的朋友。此后隨筆,她基本就在本子上記錄中學生活的點滴,抒寫自己的真實感受。
一份真實的情感為作文設計了一條通道,這條通道就像一條項鏈的連線,有了它,寶石才能串成熠熠閃光的項鏈。所以,要使學生的作文鮮活水靈,散發出獨具個性的光彩,不妨在你和學生“筆談”時,多奉獻一些“人性化”、“情感化”的東西。當學生發現自己的感受與老師竟然那么相似時,自然激發寫作興趣,學習情緒必然是亢奮的、是充滿動力的。
(二)寫閃光點,委陳瑕疵。
如果教師評分過低、評語苛刻,使學生對自己的作文能力產生懷疑,那么,寫好作文的自信心就會受到傷害,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應該多角度挖掘學生作文的優點,使學生獲得自信,樂于作文。
筆者每次拿到一篇作文,看一遍之后,總要求自己先尋找作文中的閃光點,至少找三個。事實上,只要你找,閃光點總是存在的。
有些學生的作文寫了一件大家都會寫的事情,選材很普通,如寫反映母愛的文章的時候,總寫半夜生病,母親背著我去看病的情景。筆者就會從語言角度尋找一些佳句,或者用得好的詞語。“你的筆下綻放了一個燦爛的春天”,“我喜歡你用的這個詞語,好像讓我真實地看到了當時的場景,好似看了一場3D電影一般”。還可以從結構方面,“你的文章結構就像一間經一流設計師設計的房子,看起來是那么清新可人”,或者從主題方面,“母親的愛可能就是這樣的平凡,然而你在這平凡中體會到了珍貴,你真是個細心的孩子”……然后委婉指出學生作文中的不足之處,“生病時母親孜孜不倦的照顧固然感人,但老師覺得那是所有母親的天性。會不會在你身體健康的時候,蘊藏著一些母愛的細節,這些和別人是不盡相同的呢”?
作文評價就是一味藥,如果一味批評,雖然良藥苦口,還是有很多人不愿意接受。好的評價應該像包著糖衣的藥一樣,先讓學生感覺甜,然后讓他們有心情接受其中的建議,達到“治病”的效果。
(三)寫商榷探討語,不寫命令語。
既然作文是師生雙方的一種情感交流,那么,教師就應以合作、理解的態度,以討論、商量的方式評價學生的作文,營造輕松的氛圍,使學生在作文中敢于展現自我、張揚個性,而不是斷然寫下“主題欠佳”、“結構不完整”應該如何如何、怎樣怎樣仿似醫生的病例單一樣冷冰冰的話語。
筆者在給學生提修改意見的時候,總喜歡用比較幽默的方式,讓他們笑著反思。如一男生作文書寫潦草至極,還缺撇少捺,筆者是這樣點評的:“寫字不能缺胳膊少腿,你是否能將自己的外貌打扮得漂亮些呢?老師期待著!”
用商榷語氣對學生作文提出建議,通常以“我覺得……”或者“如果改成……會不會更好一些呢?試一試吧!”。如果問題式評語方式能夠成為一種習慣,就能更好地培養學生通過寫作學會思考的能力。
對于學生而言,讓他們愛上寫作遠比他們寫得怎樣來得重要,保持他們的寫作激情遠比指導他們的寫作技巧來得重要。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教育藝術不在乎傳授了多少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鼓勵學生表揚個性、張揚個性。”小荷才露尖尖角,教師千萬不要本著良好出發點,卻冷冰冰地一腳踩在上面,扼殺他們的寫作激情及創作思維。不管身處什么樣的環境,只要我們能切合學生心理特征進行有的放矢的個性化評改,就一定能使學生的個性獲得充分發展。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真實的情感需要從我們司空見慣的細微生活深處品味,要想寫好作文,興趣是至關重要的,它是獲得知識、進行創作的一種自覺動機,是鼓舞和推動學生創作的內在動力,也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只有努力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挖掘學生寫作感情的源泉,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生活感悟能力,才能進一步引導他們熱愛寫作,從而諳熟門徑,從根本上解決作文問題。
參考文獻:
[1]中學語文教學.2007(2-6).
[2]作文成功之路.2004(1、5、9).
[3]青年教師.2005(6).
[4]章熊,張彬福,王本華.中學生言語技能訓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5]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