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山
學習情境是與知識內容相適應的,包括問題的社會生活事件。創設情境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學習知識內容。由于新一輪教材改革,新教材培訓在轟轟烈烈地進行。在這種新形勢下,教師更要深入了解教材,創設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提高心理品質的重要源泉,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在生活、活動和游戲的情境中,容易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引起學生更多的聯想,容易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解決問題的相關策略。筆者根據在教學實踐中的探索和感悟,闡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情境的原則和方法。
一、創設情境所需把握的原則
1.創設的情境要有一定的新奇度,也就是說一定要新鮮、有趣,具有吸引力,例如生動有趣的故事、精彩的錄像視頻等效果都不錯。
2.情境要有現實性,也就是說要和孩子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盡量使用孩子們熟悉的生活素材。如教學《上、下、前、后》(一上)時,書上的主題圖用的是一座大橋,橋為上、下層,上層開著汽車,下層有列火車,橋下行駛著輪船。這些內容離農村孩子的生活十分遙遠。孩子們體會不深,表述起來很不完整。我就把幼兒園的滑滑梯“請”進教室。在黑板上畫個大大的滑滑梯,再貼上幾個小朋友在滑滑梯上玩耍的場景。一下子把孩子們帶到他們最喜歡的生活場景中,大家躍躍欲試。
3.問題情境的呈現要明晰,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而且要非常具體,盡量使主題突出。無關的信息盡量不出現,不要讓孩子們的注意力被非主要因素“搶了風頭”。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常會走神。如在教學《認識物體》這一課時,我讓學生帶來牙膏盒、鞋盒、魔方、球等物品,有一小部分孩子出現只顧玩玩具,而忘了要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特征,把對圖形的初步認識這個重要目標弄丟。我問了一句:“誰能把這四種圖形很快認出來,它們各自有什么特別之處?”這樣學生根據問題的思路,才有可能探索、思考和解決這些問題。
4.如果創設的是一個問題情境,首先要考慮問題的開放性。開放的問題情境能有效發展學生的思維。例如在教學《應找回多少錢》一課時,可以用課件直接呈現一個體育用品店,讓學生小組合作自由購物再將所需的錢算出來,學習興趣濃且效率高。
5.情境創設的內容和形式的選擇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于低年級學生,顏色、聲音、動作有極大的吸引力,要多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如運用講故事、做游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到了高年級,則要側重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數學的魅力吸引學生,盡量讓他們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情感上的滿足,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
二、創設情境的方法
1.情境故事化。小學低年級與中年級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我們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為他們創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境,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及學習活動的安排都應當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們感覺到學習數學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從而愿意接近數學。而創設故事化情境就是一種適合低年級孩子的形式。小孩子對故事、童話、動物都非常感興趣,因此把教材中的問題編成童話、小故事,用小動物做主人公,使學生身處擬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這樣不但能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而且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例如教學《“0”的認識》的時候,我創設了這樣一個童話故事情境:畫面上有小貓的一家,其中貓爸爸、貓媽媽及貓姐姐都釣到數量不等的小魚,只有貓弟弟空手而歸,從貓弟弟懊惱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學生在交流中認識到,貓弟弟一條也沒有釣到,“一個也沒有”可以用“0”表示。同時,利用一些成語,如化整為零、一切從零開始等,讓學生體會“0”的意義。
2.情境活動化。愛做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教學中把問題情境活動化,讓學生投身到問題情境中活動,使學生在口說、手做、耳聽、眼看、腦想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增長智慧,提高能力。這有利于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對于促進學生從動作思維向具體的形象思維過渡十分有利的。例如教學《迎新年》時,把學生分成小組進行投擲的游戲,在教室中畫好有十個數字的小格,每人站在指定的線上用沙包向小格內投擲兩次,沙包投在有什么數字的格子里就得幾分,然后把每個人的得分記錄在黑板上的表格里,比比誰的得分最高,再讓他們根據收集到的數據,提出問題,并自己解決,效果非常好。在設計游戲的時候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如游戲的目的、游戲的組織等。其中游戲的組織是很重要的,否則整個課堂會不好控制,達不到游戲的目的。
3.情境生活化。數學來源于生活,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可以讓學生從直接的生活經驗與背景中親身體驗情境問題,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情境中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學生體驗生活中數學的無處不在,并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例如在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我創設這樣的生活情境:“你幫爸爸、媽媽買過東西嗎?想買一本標價是11元的書,你準備怎樣付錢?想怎樣簡便地把錢付清又不用營業員找錢,你有好辦法嗎?然后請代表說說看。”這樣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再現日常買東西付款的情境,讓他們議一議、說一說初步建立十進制的體會:1個十和1個一合起來是11。這樣聯系學生生活實例進行教學,就會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進而喜歡數學。
4.情境問題化。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開始對“有用”“有挑戰性”的數學感興趣了。在創設情境時應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設法給學生經歷“做數學”的機會,讓他們在開放性、探究性問題中表現自我、發展自我,從而感覺到數學學習是很重要的事,并且初步認識到“我能夠而且應當學會數學地思考”。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還能使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后增強自信心,大大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例如我在教學《統計》一課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元旦很快就要到了,咱們班準備開一個晚會,小朋友們高興嗎?”趁著學生情緒高漲的時候我提出:“咱們要為晚會做些準備,我們要考慮些什么呢?”孩子們想到諸如需要買什么水果,每種水果買多少,要調查每個小朋友最愛吃什么等。這些問題不可太難或太易,因為太難會讓學生產生挫折感,失去信心,太容易則會使學生喪失興趣,失去學習的動機。
總之,創設情境沒有固定的模式,隨著現代教學技術的不斷更新、發展,新的方法、手段層出不窮,只要教師對教材深入鉆研,多了解學生,通過對知識前后聯系的掌握,結合現實生活實例,必能創設出符合學生認知機構,引發學生的認識需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課堂教學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