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梅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信息素養日益成為信息社會公民素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高中信息技術教育已經超越單純的計算機技術教育階段,發展成為與信息社會人才需求相適應的信息素養教育階段。
1.認識課程特征,做好課程定位,把握好教材
現在高中實行的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在設計上綜合考慮三方面的因素:適度技術高度、典型性和對稱性。在實際教學中既要反對學科本位,又不能舍棄計算機學科在基礎教育階段中的映射;既要堅持以信息活動過程中文化素養的塑造為先,又要面對技術深度和廣度的取舍。課程標準中過于理想化,忽略很多實施方法和策略,在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運用和教學目標水平設計上,可以理解為彈性的部分,強調多樣化和多層次性,允許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實施具體課程。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要多考慮如何實施教學的方法和策略。在教育教學中要重視教材,以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又富有個性的發展為基本目標,著力發展學生以信息的交流與處理、技術的設計與應用為基礎的技術實踐能力,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學《多媒體技術》選修課時,可根據當地的風土人情或特產等,帶領學生設計一系列的Photoshop作品,以介紹自己的家鄉,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積累教學資源,還能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2.加強對教師的業務培訓
要加強對教師的業務培訓,促進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發展,多開展校本培訓和校級交流研討活動,請教師做培訓活動的主角,分享成功或失敗的經驗教訓。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建立大學、學校與社區間的合作伙伴關系,為信息技術選修課程實施和教師發展提供全方位的資源支持。另外,還可以借助本地區的教育網,為信息技術教師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舉行各種協作活動,分享自己的經驗和得失。
3.運用類比遷移,靈活運用知識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被動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動地建構意義,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教師通過類比讓學生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背景,對新知識進行認識和編碼,從而建構自己的理解,也就比較容易掌握新知識。例如在講文件對象的選擇時,可用shift和ctrl鍵結合鼠標選取連續和不連續文件,也可用鼠標拖動法畫出一個虛線框將所選文件圍住進行選取。在講word,要求學生選擇文字塊時,我用選取文件的方法試了一下,學生很快發現相似點和不同點,再對word圖形進行選取時也發現相同點和不同點,這樣學生不僅記得牢,而且在以后學習中容易進行類比,起到靈活運用已學知識突破新知識的遷移作用。又如講文件移動和復制時,步驟是:(1)選擇對象(文件或文件夾);(2)剪切或復制;(3)打開目標文件夾;(4)粘貼。將它與word比較:步驟是:(1)選擇對象(文字塊);(2)剪切或復制;(3)移動插入點到目標位置;(4)粘貼。當然也可直接用鼠標拖動法,兩者類似。教師也可通過打開多種應用程序窗口,對菜單進行比較,發現通常情況下,“文件”和“編輯”菜單中的項目基本相似,所用的鍵盤命令也相同。學生通過比較,找出相似性,為以后知識的遷移產生積極的作用。在使用這種方法時,選擇的類比對象要恰當,否則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4.上機課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
4.1“任務”設計要有明確的目的和要求
教師要在學習總體目標的框架上,把總目標細分為一個個明確的小目標,并把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容細化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任務”設計時要考慮“任務”的大小,前后聯系等因素。在我講授多媒體章節課堂實例時,讓學生打開存于服務器上的“音樂欣賞”文件夾,找自己喜歡的音樂。學生迫不及待地問:“老師,怎么播放音樂啊?”我在學生思考之后,先簡單回顧文件的復制、粘貼,然后講解媒體播放軟件的選擇和播放等新內容。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每個“任務”中涉及的知識點不宜過多,“任務”的規模不宜過大,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學習、掌握。
4.2“任務”設計要注意個別學習與協作學習的統一
“任務驅動”教學法強調個別學習和協作學習的統一。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進行“任務”設計時,要注意以適當的比例設計出適合個別學習和協作學習的“任務”。對于個別學習的“任務”,讓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獨立完成,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能力。對于協作學習的“任務”,則要求由多個學生共同協作完成,使學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斷增長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5.學業水平測試復習要結合本學科特點,合理安排復習課,提高復習效率
上機操作是信息技術教學的必要環節。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應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主動學習,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完成任務、解決問題,從而逐步提高操作能力和熟練程度。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的目標、重點、難點,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步驟進行合理的安排,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可通過任務驅動、協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樂于思考、勤于動手,實現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同步進行;再者對于教學中學生一學就會、時間一長就忘的知識與操作,適當加強鞏固訓練,特別在考前要多加練習。為此,我們把復習課安排成兩節課連排:一節理論課,一節上機操作實踐課。理論課以教材為主,輔以理論復習試卷;主要讓學生掌握一些理論性、理解性的東西,做到考綱中每個知識點都讓學生了然于心。上機操作實踐課在上一節理論課的基礎上,以理論為基礎,進行上機操作實踐,便于學生深刻掌握知識點和考點,同時,我們用分層指導和個別化輔導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輔導。對于基礎較薄弱的學生,進行個別化輔導,督其注重“雙基”復習并加強訓練,使其清楚每項操作的基本方法與步驟,盡可能舉一反三;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盡可能地放開手腳,讓其大膽地嘗試和自由地操作,做到考試復習和能力培養兩手抓。另外,在學業水平測試前一兩個星期,安排合適時間,分班級、分操作技能水平給予不同層次的學生以集訓,從而提高他們的應試水平,培養其必勝的自信心。對一些操作水平極差的學生(特別是一些女生),可適當地“開小灶”,手把手地指導,以提高這部分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水平。